二、人口状况

二、人口状况

五营地区处于秦岭西缘延伸地带,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比较适合农牧业生产,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居住着人口较多的先民。几千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直到汉末这里仍然人口相对集中。从汉代设置略阳道、略阳县(后改陇城县)至宋朝前后一千多年间,这里都是附近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之一,可以想见当时人口的繁盛和经济的富庶状况。

千百年来,这片区域经历无数次战乱(从西汉末年隗嚣反王莽自立算起),加上地震、旱涝等灾害以及饥荒、瘟疫,人口几经变迁,到元末时基本上十室九空,荒无人烟。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何姓何氏都祖辈相传先世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按:明清时期,朝廷在山西大槐树设移民局负责人口迁移事务,移民工程历经两个朝代持续四五百年)。明清两朝开国之初,曾大规模有计划往五营及周边地区移民,开垦荒田,发展生产。五营多数居民的先辈是那时来到这片土地生活的,基本形成了当前的村庄布局。据说先辈们故土难离不愿外迁,是被绑着强制迁来的,所以他们的后代都习惯背搭手,乏了喜欢在地上蹲着,把上厕所叫解手,相传是从山西绑到这里数千年养成的习惯遗传给了子孙们。近四五百年来,不断有居民迁入迁出,但总的村庄和居民格局未有大的变动。

民国32年(1943年)五营地区总人口为11971人。至1990年,全乡人口总计为33965人,其中农业人口33575人,非农业人口390人,人口密度为376人/平方公里,人口文化程度比例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占0.00294%,中专及以上占0.41512%,高中占2.47313%,小学和初中占22.13159%,文盲半文盲占74.95068%,年龄结构为未成年人占35.09%,老年人占4.69%,青壮年占60.22%,人口出生率14.24‰,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4‰。2019年全镇人口38357人,其中男19621人,女18736人,总户数7814。人口文化程度比例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占3%。

五营镇历年人口情况统计表

续表

续表

五营镇历年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

续表

五营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一) 单位:户、人

五营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二)
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 单位:人、‰

五营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三) 单位:人、%

五营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四) 单位:人

五营乡人口普查数据表(五) 单位:人、%

五营乡人口普查数据表(六) 单位:人

五营乡人口普查数据表(七) 单位:人、%

五营乡人口普查数据表(八) 单位:人

五营乡人口普查数据表(九)千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与“四普”对比 单位:人

五营乡(镇)历年劳动力从业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