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火
春节耍社火是五营地区的传统娱乐活动,当地称为耍故事。社火起源于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歌舞,经过漫长的演变,至元明以后才形成现代的格调。盛行于民国,流传至今。春节是农民的狂欢节,社火是过去表达农民心声最好的艺术形式。主要项目有耍狮子、跑旱船、蜡花子、马故事、牛耕地、踩拐子、亭子、高竿、“四大灵官”、“天官赐福”等。耍社火常以自然村庄为单位,各庄之间相互交流。由耍社火的村庄先派人去邻庄下知贴,约定联谊的时间,对方村庄则安排接应,接应的一般规则是:各家各户装好砂锅子,续上炭火,将砂锅集中在一起,到时请客人吃锅子。社火耍到哪家,哪家就放鞭炮、挂红绸或送红包(不拘多少,仅表示礼节)。正月里附近寺庙的庙会是耍社火的高潮,如海慧寺正月初九的庙会,娲皇宫正月十五的庙会,各村各庄的社火成群结队聚集在一起竞赛,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耍狮子 耍狮子的准备工作是手工扎制狮子。狮子头用竹子竹篾编扎而成,然后糊上各色彩纸。狮子口、鼻子、眼睛要做得十分形象,狮头饰以纸花,挂上小铃铛。狮身用麻叶编成。耍狮子时,两人顶狮子,一人惹狮子。耍狮子的人常常是身手敏捷、会拳脚套路的人。惹狮人或拿火把或持罩灯或握链结棍,在场地表演武术动作,与顶狮人默契配合。顶狮子的高难度动作有地打滚、跳桌子、滚绣球、上高台、钻圈子等。旧时当地迷信的老人们相信,让狮子将刚满月的小孩吞进去再拉出来,小孩就会平安乖爽;有病的人让狮子冲一冲也能逢凶化吉,狮子在各家院子里耍耍还可以驱除邪气。
跑旱船 跑旱船也叫夜社火,马社火、高脚子,都设有一名春官、一名娘娘。跑旱船常与耍狮子一同进行。首先要制作旱船(叫作扎船),用竹条竹篾扎制成船的形状,船体糊上彩纸,贴上剪纸图案,粘上用彩纸折叠成的牡丹、芙蓉、绣球、芍药以及菊、兰等花。耍狮子和跑旱船都适宜在晚间进行,火把、灯笼、蜡烛映照得旱船柳绿花红、花团锦簇、充满喜庆。船内的船姑娘,擦粉、画眉、戴花、穿花袄花裙,双手扶着船舱。船头的老艄公,戴头巾、挂白胡子、腰间扎汗巾,手里握只船桨。船尾的船婆婆,戴小帽、擦胭脂、穿花袄、裹裤腿,手里拿把扇子,一步三扭腰,滑稽可爱。
夜社火 夜社火在晚上演出,有出庄、不出庄之分。出庄主要在邻近村庄演出。不出庄只在本村不同地方演出。夜社火演出的过程大致为开场、演唱、收尾三个阶段,整个内容的形式也有三个方面:
第一、舞蹈,包括舞龙灯、耍狮子、耍大头(亦名大多脑戏)、顶灯、赵匡胤送妹、荡旱船、武术表演等。开场多用要狮子或舞龙灯来打开拥挤的场地,便于后面表演。
第二,歌唱,由生旦引唱,二对二或四对四,生执草扇,旦执折叠扇。扇、手帕,扭八步,来回对迎或转圆圈,生唱旦不唱。
第三,剧目,相当于今天的小品,多由二人表演,带喜剧色彩;也有老妖婆带几个小旦。有唱有白,相互对应,如《转娘家》《麻粉团》女婿拜丈人》《锄棉花》等;也有表现男女情恋的,如《南玉莲担水》《花亭相会》等。另外,有的还有大唱,即中间插演一折秦腔折子戏。也有说快板的。
收尾大多表演“渔公赶船”。赶船是压轴戏,既有独特的演唱,又有轻快的舞蹈。过去对妇女有偏见,认为妇女有辱神灵,于是船姑娘多为俊男扮演,今天已改为少女扮演。
夜社火以唱为主。五营社火曲调大体有背宫、越调、小曲三个类别。背宫有前背宫、后背宫、银钮丝、跌落金四种调。兼有前背宫、后背宫者、叫双背宫;只有前背宫,没有后背宫,而用尾越调落音者叫后背宫。
越调,分前越调和后越调:用越调开头者为前越调,用越调收尾者为后越调。小曲有一串铃和套曲之别,自始至终只用一个曲调者,为一串铃;一只歌词中有几个曲调者为套曲。
小曲歌词最多,常见的有八十多个,其中《绣金匾》《拜新年》《放风筝》《转花园》《扬州玩灯》《十杯酒》《蝴蝶报喜》等,脍炙人口,深受群众喜爱。
夜社火的信使叫腊花,有的叫高烨,即系一长简状灯笼,盖六角形顶盖,每角系一条彩带,每面绘有图案,或写上吉祥的文字。腊花由披带铜铃的雄威青壮年执掌,社火起驾前来往探报,社火开演后,负责维持场地秩序。过去没有电灯,夜社火表演照明依靠高烨。
蜡花子 配套跑旱船的是蜡花子。蜡花子其实是姑娘秧歌队,一群姑娘画彩妆,红衣绿裙,羊角辫子别绢花,左手端一盏纸糊花灯(灯里点红蜡烛,因而叫蜡花子),右手拿一把丝绸折扇,跟在旱船后面一边行进,一边唱曲舞蹈。常唱的小曲有《绣荷包》、《十月采花》等。
马故事 马故事也叫马社火,顾名思义是装扮的故事角色骑在马或骡子上。故事大多选择《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场景或情节,比如《黄河阵》《诛仙阵》《出五关》《三英战吕布》《三打白骨精》《九驾仙女朝玉皇》等。表演者要按不同角色的脸谱化妆,穿上相应的戏服,手持戏中人物固定使用的如大刀、长矛、双锏、单鞭、画戟、板斧等武器以及方天印、照妖镜、金蛟剪、洪元伞、量天尺、净水瓶等道具。常用松柏枝扎成“阅门”,饰以纸花,镜子等物,有时将马头装饰成虎、狮、“四不象”等形象,以增强观赏性。
马社火始于20世纪初,基本都在白天演出,主要角色都骑在马上,不唱不舞,故名马社火。马社火一般由马排子、仪仗队、扭扭队、高台组成,内容以男女小孩装扮传统秦腔剧和扭扭队表演为主。一架马社火至少包含三四个折子戏人物,没有明显的标志,让观众通过观看人物来判断剧目,借以达到艺术欣赏的目的。
马社火只在约定的场地停留,由扭扭队演唱。春官发令后,再转向下一个场地。社火行进中,乐队奏过街调,也叫太平调,既文雅,又欢乐。社火队伍的末尾,一般有一个倒骑毛驴的小丑角色,扮演捣蒜罐逗趣,诙谐古怪。
马社火的信使叫马排子,由马队组成。马排子的马披红挂绿,项系大铜铃;人装扮成古英雄,威风凛凛。社火出发前,马排子到邻村先逐场次插旗通报。社火起驾后,马排子来往传递消息。
踩拐子 踩拐子,也叫踩高跷。表演最多的故事是《刘承打幺婆》,刘承装扮成丑角,手里拿鞭子,幺婆装扮成丑旦,一手拿鞋底,一手拿锥子。表演者双腿梆上木跷,要做出跳跃等有难度的动作,一般由技术娴熟的艺人演出。也表演《三打白骨精》《三英战吕布》等故事,艺伎高超的高跷手还表演高难度的跌叉、久停等动作,赢得观众一片叫好,每年正月十五,所有马故事、高跷都要汇集在陇城镇参加正月十五女娲庙会表演,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赶集,看秧歌、马故事、高跷,人山人海、五彩缤纷、热火朝天。
踩高跷社火由马排子、仪仗队、扭扭队、高脚子组成,现在也有高台。踩高跷演员的扮相和投演内容与马社火一样。演出内容以高脚子表演和扭扭队演唱为主,技艺高超的高脚子还表演高难度的跌叉、坎板等动作,赢得观众一片赞誉。每年正月十五的一天,所有马社火、踩高跷都要汇集镇子上表演。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赶集,人山人海、五彩缤纷、热火朝天。十五过后,各村的秧歌包括马社火、夜社火都陆续送神卸驾。
亭子、高竿 亭子、高竿是一种造型艺术,技术要求很高,过去是由人抬着行进。亭子的做法是用木棍、铁棍等扎好骨架,外部装饰成花草、动物的形状,把儿童装扮成故事角色固定梆扎在适当位置,产生出人物站在云朵、花瓣、手指、树梢上的视觉效果。高竿则是将儿童装扮的角色固定在几十米高的竿子上,竿子固定在磨盘的柱眼里,绑成抬架众人抬着,用两根活动的带助头的竿子辅助平衡。
牛耕地 牛耕地是正月初三日春节社火的序幕。一头牛拴上犁,农夫脸面涂抹黑色油彩,手里拿着吆牛鞭子,农妇妆扮成彩旦,肩上挎着籽种粪斗,边扭边撒种扬灰。反映春来万物复苏,不误农时的情景。
四大灵官追瘟疫 在正月十六日社火演出即将谢幕的时候,装扮的最后故事就是四大灵官追瘟疫,共五折,包括王、马、赵、温四大灵官和走在前面的瘟神,每个角色(一般是神仙)的头上和道具上都饰以黄纸剪成的花贯。各家要在灶房锅台上焚香,献一碟干果水果献饼。各位灵官用手里拿的鞭杖击打门框以示驱瘟避邪。结束后在庄头拆卸故事,叫卸将,春节期间的社火演出正式结束。
五营的社火蔚然成风,每个村庄都有自发组织的社火队,每逢过年亲人从四面八方回家团聚,村里从大年三十开始社火故事不断,有自己村的,还有其他村的,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比如王洼村耍社火、舞龙狮、踩高跷、划旱船是全村人的拿手活,马故事讲究的是画脸扎绑,脸面代表忠奸善良美丑好恶。扎绑方显英俊潇洒,刁钻古怪。虽是一条布带却能装扮的角色各有差异,性格不同,形象不同。踩高跷名为高拐子,能者高五尺以上,一般者四尺左右,以大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最为出名。2000年,王洼村的高台“退耕还林”受到秦安县委县政府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