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一

甘肃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 杨耀春

五营镇是我的故乡,十几岁参军入伍离开家乡,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党的军队高级领导干部,在外锻炼、上学、工作、生活已经多半个世纪,但我的根在五营,对家乡总是充满着眷恋、思念和亲情,随着年龄增长,思乡之情愈来愈浓。近年来,家乡面貌日新月异,随着国家繁荣发展,交通便利,我每年都要回五营几次,一直关心五营的发展。

2019年12月,五营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启动编写首部《五营镇志》,我和几位在兰州的乡亲非常支持,也感到很有必要。在启动仪式上应邀为家乡镇志题写了书名。通过二年多的辛勤征集、收集、走访、编写、征求意见、审核修校等工作,很高兴看到了即将付梓出版的首部《五营镇志》样书。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功在当代、益泽后世的文化基础工程,是为党立言、为国立功、为时代立鉴、为人民立德的德政工程。从2009年开始广泛搜集整理志书资料和文献考证,到2019年12月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五营镇志》编纂委员会”,正式启动编纂工作。在编纂期间各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劳动,至此终审通过并即将付梓出版,成绩来之不易,成果实属难得。

五营镇地处陇右清水河谷,属陇上小镇,但因其八千年史前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此地成为陇上名镇,也被称为“陇上华夏第一村”。清水河谷已发掘出仰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等遗址30多处。有著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家阴洼仰韶文化遗址、王洼战国墓群、马家塬遗址等,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雁掌坪、雷祖庙、苗圃园遗址;在龙山的西梁子、南山,陇城镇的略阳、张湾村,五营镇的雒家塬、张家塬,莲花镇的田家寺、郭家河等地,均发现有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的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在地域上由西向东发展,在纵的发展上紧密相连,呈明显的序列发展。

五营镇从历史上来说属史前文明之地,是秦汉略阳重地,在1965年前一直为陇城镇域内。从大略阳、大街亭、大陇城、大清水河谷来说,这里属于古略阳、古街亭、古陇城地域。从整体地域上属秦安清水河流域。编纂一本镇志,是一件庞大工程,编写出版一部地方志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从历史遗存、文化发展、秦汉战事、时代变迁、人文地貌,行政建置、工贸商学等全面书记,面临的艰辛可想而知。五营镇党委书记孟三刚、镇长王智军大力支持,积极组织,广泛征集,主编杨俊旺及全体编写人员都付出了非常辛勤的劳作,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肯定。

“略阳川水”、“清水河畔”,是生活在娲皇故里、五营镇、陇城镇、莲花镇、龙山镇等人们心目中的“家乡”代言词,“大地湾人”是所有五营镇人引以为荣的共同的名字。这里的8000年历史、人文始祖、三皇五帝,这里的女娲传说、烽烟战火、略阳要塞、街亭古道,这里的沧桑与执着、川流不息的渭河支流、秀美山川,这里的民情古韵,这里的秦文汉刻、陇右秦风,犹如一幅中华文明的发掘史、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五营镇历史的叙述史。

我感到这部《五营镇志》坚持了真实客观、记述历史的原则,而且资料翔实全面,尤其是对一些湮灭的历史史料挖掘的比较清楚,对文物遗存、历史争战进行了翔实的梳理、整理和记述。对这片土地上的自然现象、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仁人志士都做了全面的述记,起到了“存史”、“教化”、“传承”、“启迪”的意义。

编纂《五营镇志》是五营镇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是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是广大五营镇人民的热切期盼。我相信,《五营镇志》的出版发行,对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五营、热爱五营、建设五营,共同推动五营在新时代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