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优化
进入21世纪,五营镇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全镇共新修、拓宽农路27条185公里;完成东部人饮水窖3046眼;新建电提饮水工程3处;实施投资49万元的邵店至鱼尾13.7公里农路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投资25万元8公里的王五公路村村通达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2万元的邵店小河桥工程项目;建成投资45万元的五营工商楼、投资78万元的五营文化中心;完成蔡莲路五营段7公里的拆迁、扩建工程;实施投资276万元的杨梁公路以工代赈项目;完成五营乡小城镇建设地形测绘和小城镇规划;新建冬暖棚38座、蔬菜塑料大棚500个;建成规模养殖示范村3个,规模养殖户325户,养殖收入2400万元;输出劳务人员1.1万人(次),劳务收入3100万元;引进油葵、中药材、农作物、果品蔬菜等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5%,科技贡献率达46%。2004年底,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7元,财政收入120万元。五营乡党委被省委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五营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乡镇”。
五营镇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乡党委注重从资金、税收、贷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做大龙头企业,用好、用足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养鸡、林果专业户,发展鼓励并集中力量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在芋子河滩养殖小区建成14栋鸡舍,新修生活区2栋;在魏山村、马小村建成规模养殖小区2处,建成19栋170饲养间,大力发展猪、羊、兔等多元化规模养殖。成立秦安县古塬养鸡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规模养殖,全乡新发展规模养殖户65户,规模养殖户达到545户。在养鸡特色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龙头培育过程中,与宁夏种鸡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养殖小区为龙头、徐洼专业养殖村为示范,成立大地湾养鸡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规模养殖。通过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带动了五营、莲花、陇城和中山四乡养殖业发展。随着养殖小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展服务领域,由大地湾养鸡专业合作社向周边的规模养殖户提供育雏、鸡苗、蛋肉产品销售、饲料供给、疾病防治、养殖户维权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多项服务,形成产、销、购一体化,从而解决了目前分散养殖存在的养殖数量少、品种杂、效益低的问题。
五营镇是劳务大镇,平均每户就有1.5人外出务工,针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确保劳务输出有序、就业高效、收入保障,形成了具有五营特色的“三大亮点”模式。涌现出大小建筑队200余家,分布在新疆、宁夏、上海、内蒙古等地,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推动和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9年投资60万元,完成邵店到雒塬过水桥一座,修通薄河桥一座,全长50公里。基本实现了全乡村村通农路的目标。完成崔家河、徐洼两个新农村建设,新建宅院68处,建成人畜饮水工程、村委会办公室、村卫生室各一处,农电线路改造入户,硬化道路3.82公里,全部项目总投资415.8万元。灾后重建中,完成王洼村整组搬迁工程,65户分配重建,发放重建款1390万元,投资28万元新修马川—马小—魏山—胜利农路28公里,解决了6村1100户5340人的出行难问题,启动实施了墩厚、张塬等7村730眼沼气建设,完成“一池三改”705户。
2009年以来,启动实施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工程,在鱼尾沟、马小和魏山流域,规划建园1万亩,进行果园管理技术培训,邀请市、县林果技术人员逐村对果农进行培训指导,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2期,培训果农11050人(次),完成病虫防治4500亩。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新技术,2009年全乡完成全膜玉米种植16000亩,分布在31个行政村,在徐洼、北坡引进推广地膜早熟洋芋380亩。
2009年,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共报销药费118万元,门诊费62万元。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困难群众救助政策,为770户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83.63万元,为212名五保户发放救助金43.38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183万元,母猪补贴10.85万元,家电下乡补贴10.68万元。争取投资70万元,建成派克汉尼汾希望小学。推行乡村医疗一体化进程,“四苗”接种巩固率达98%以上,入保率达到90%。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以乡文化站为依托,开展图书阅览、乡村书画展览、秦腔自乐班表演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制作宣传栏、宣传橱窗等42处。开展“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共创建市县级文明村9个、“十星级文明户”815户,徐洼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02年8月成功举办了文化部青联志愿者艺术团赴大地湾慰问演出。镇政府多次配合县上承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了大地湾的知名度。
五营镇的发展定位是建设以旅游业、果蔬生产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业四大产业为支柱的文化旅游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