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散文
五营镇的历史印记
杨俊旺
五营镇地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部清水河流域中下游,距秦安县城45公里,镇政府驻地邵店村。五营居陇右,处在北魏《水经注》所记载的“一水两川”之中。五营镇往东便是历史文化名镇陇城,再往东便可至陇山,又称关山的地界,此正是连通关中陇西一带的关陇大道。关陇大道为连接中原、西域及世界的古丝绸之路,位于陇山之西的五营镇从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留下了其特别而神奇的历史印记。
历史渊源
历史上的秦陇,正是今天的天水、庄浪、张家川、秦安一带。《水经注》说:“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谷、秦川和秦亭在张家川、秦安形成清水河川,清水河为西出陇山流经秦川之河。《水经注·渭水》记载:“一水两川”中的一水“略阳川水”即清水河,堪称“西出陇关第一河”。发源于大陇山张棉驿,自东向西,延绵百里,经龙山、陇城、五营、莲花等镇汇入渭河支流葫芦河。“两川”为略阳川和景阳川,清水河谷应在“一水两川地区”,略阳川可指清水河谷一带,清水河畔亦为清水河流域。清水河谷为陇右文化河谷之一。略阳川是古代从关中过陇坂进入陇右的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光武帝刘秀亲征陇上、魏蜀街亭之战等著名的战役都曾发生于此。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最初就兴起在黄河以西的秦陇地区(包括五营地区),后来逐渐发展壮大,豪杰英才层出不穷,谱写了我国西北古代史中的重要篇章。五营居陇右,处在北魏《水经注》所记载的“一水两川”之中,在略阳古城的残墙前临风怀古,在街亭校场跃马驰骋,也可以在张棉驿至莲花镇之间的清水河河谷寻找历史的脚印。
汉代民歌《陇头流水》歌咏道:“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堕。”五营镇往东便是历史文化名镇陇城,再往东便可至陇山,又称关山的地界,此正是连通关中陇西一带的关陇大道。
200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部门对五营王家洼墓葬进行发掘,考证该墓葬群系战国时期古墓葬,说明清水河流域在西周以至战国及秦时期长期为戎人居住生活之地。五营地处清水河中下段。秦统一六国后,略阳川一带氐羌戎族群逐渐归于秦。西周后期开始崛起的秦人,其发祥地“秦亭秦谷”在陇山之西(陇右)的礼县、天水,即今甘肃张家川、清水、秦安一带。嬴秦的崛起促进了礼乐文化在陇右的传播,作为华戎交会的产物,秦安五营镇清水河一带是古“秦陇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段。秦人“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为秦陇文化之源头。李陵是秦汉以来第一位有文学作品留传后世的河陇士人。隗嚣为成纪秦安人,是有文献可考的、以“善为文书、素有名、好经书”被中原文士普遍关注的河陇第一人。东汉后期,河陇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文士。魏晋时期,河陇大族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发展,而且在十六国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备受史家称道的文化成就。汉族诸姓安定张氏,陇西李氏,敦煌宋氏、索氏、氾氏、阴氏等的空前强大,氐族苻氏、吕氏、杨氏,羌族姚氏(略阳道人)、卢水胡沮渠氏、鲜卑族秃发氏等少数民族诸姓的兴盛和汉化,标志着河陇大族和秦人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前秦氐族苻氏(古略阳川今秦安东北清水河谷一带人)、后秦羌族姚氏等少数民族作家群的出现,为河陇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新的色彩和新的生长点。华戎交会,使河陇文学形成自先秦以来已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格。
1965年出土于五营镇蔡河村乱谷堆宋家的“蜀弩机”系东汉时兵器,为“街亭之战”遗存。据史书记载,唐代宗时,吐蕃入侵,曾占据略阳川80余年,建于唐代的陇城西番寺是这段历史的印迹之一。20世纪70年代,在陈峡村出土的铜镜为唐代遗存。这些遗迹遗存也证明了五营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
“略阳道”地名起始于秦汉,“马骆川”地名起始于明代,当地设马骆川寨,五营之名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1965年成立五营公社,1983年改五营乡,2015年4月撤乡,改称五营镇。五营镇在大地湾文化时期至秦汉时代,处于重要地带。
大地湾与五营镇
大地湾因大地湾古遗址而闻名,五营镇也因大地湾古遗址而闻名。
大地湾遗址,是我国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位于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东侧,遗址分布在渭河上游,清水河与闫家沟小溪和麻家沟溪流交汇处的一、二级台地及海拔高度在1450米~1670米的长虫梁缓坡上,总面积110万平方米。遗址有大小房址240座,面积从五六平方米到420平方米,房型从地穴式到宫殿式,位置从河边到山腰,规模从十几户到几百户,人口从几百人到几千人,有壕沟围绕,有窑窖灶穴,有上万件生产生活工具,彩陶、宫殿、地画、黍粒、文字符号等都显示几千年前这里曾经的繁荣。考古学者把这里称为“史前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最早原始村镇古聚落”。2006年8月,甘肃省建设厅和甘肃省文物局将大地湾所在村——邵店村评为“甘肃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参观者把这里称为“华夏文明最早发现的地方”。
秦安县博物馆原馆长及当年曾参加文物普查并发现大地湾遗址的县文化馆文物干部韩永禄先生对大地湾之名的命名过程的详细叙述中提到,1958年秋季,甘肃省文管会组织的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在全省各地展开。当时在天水地区秦安县进行文物普查的考古工作者任步云和韩永禄等同志徒步来到葫芦河上游、清水河流域中段的五营公社邵店大队邵店村境内,在长虫梁半山腰平缓的地段内,惊喜地发现了秦安县境内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存。据当地人讲述:“他们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时就把这里叫大地湾,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
因为邵店村人把这块地段叫大地湾,文物专家当时就沿用了本地人叫的地名,把这一古文化遗址定名为“大地湾遗址”。考古确认“大地湾”是现F901遗址南部这一大块平缓地段的称呼,也是整个遗址所在地的全称。特别是当站在F901遗址门厅向长虫梁望去,因多年的水土流失使F901南部形成较为平缓的台地,它东靠蛤蟆背,西临南山洼,南依长虫梁,北至木沟湾;这四周把F901南部这块大台地围在其中,依山面水,形成一片天然的避风遮阳的平坦弯地,或许就是邵店村人的祖上根据这一地形特征形象的称为“大地湾”的根由。
历史上的五营,与古遗址大地湾、秦汉邑郡古略阳、戎人遗存战国墓、汉时古道“关陇大道”、陇右古渭河支流清水河等有着亲密的交融。如今,拥有4万多人口的五营镇作为历史文化重镇正昂首阔步走在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甘肃日报》2022年2月16日发表)
(杨俊旺,蔡河村人,兰州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兰州市文联委员、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五营镇志》主编)
大地湾
王彬
大地湾,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在大地湾博物馆看到大地湾的模型:两座秀丽的山峦,中间是一条河流,叫清水河。清水河是葫芦河的支流。葫芦河的下游是渭河。在渭河流域的范围里,大地湾不过是一方小小的台地,周围有刘家湾、马家湾之类的村子。湾是河流拐弯之处,村子沿河湾而设,因此皆缀“湾”字。而“大地”则是较为平整的大面积的土地吧。
路经秦安县城的时候,看到一块路标上写着“女娲庙”三个字。可惜时间仓促来不及拜谒。在这之前还看到一方“街亭”的路牌,也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下车,只是在穿过县城的时候看见一座仿古的小亭子,位于道路一侧,四角微微举起,筒瓦纤巧,呈现一种柔嫩的灰的色泽,而天空是如此蔚蓝,可惜风似乎大了些。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看到几座小房子,圆锥状的、两面坡的,还有复杂些的,在坡顶的上部构筑一座小窗,入口的地方又修建一个小小的入口,上面也支着倾斜的屋顶。这些屋顶的下面是新石器时代的房屋遗存,火灶的残址与类似床的土台。
土台细窄,现代人躺在这里只能将身子蜷起来,先民呢?也会如弓一样曲折身子吗?也许会是这样吧!一时思索不清。我注意到固定屋柱的浅窝,有一种向内倾斜的角度,四根柱子按照这样的角度竖起来,自然会形成一个尖锥形状。在村落的深处保留着两处很深的探坑,我目测了一下,大概有三米深,为了保护遗址,搭建了类似工棚式的建筑,深栗色的钢梁上面覆盖着白色的水泥瓦。
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种了不少叫洋姜的植物,纤长而绽放黄色的花朵,很像是欧洲人称呼的“玛格丽特”,那也是一种植物的花朵,北京人叫“鬼子姜”。我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座火车站后面的胡同挖沟,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现在一点也回想不起来。火车站的围墙不高,站在抛出的土堆上可以看到喷吐白色蒸汽的机车,乌黑的车身因为蒸汽的缘故而透出几分润泽,由于同样的原因,巨大的轮毂闪眨着红色的光芒,而那光芒也显得有几分迟重湿润了--鬼子姜,也就是洋姜,就生长在路轨一侧的围墙下方,它们现在还好吗?
清水河上有一道小桥,桥的对面是大地湾。在那里有一处很大的院子,院里有一座类似厂房的展室,入口之处突出,而在入口的右侧被扒出一个宽阔的豁口,工人推着手推车将松黄的泥土推进去。
我们也从豁口进去,发现里面有更多的工人,将推进来的黄土扒开、铺平。而展室的中央还有一座简易的房子,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洁白的地面,在暗影中发出清寂的光泽。我把照相机贴近窗玻璃,拍了几张照片。同行的秦君说,这就是大地湾的著名遗址,是国家一级文物,有一百三十平方米,其坚硬度超过今天的一百号水泥。有人问工人你们试验过吗?工人说哪敢,是要判刑的!
展室内部四周有一圈木质栈道,秦君说原来只能站在栈道上观看,这么近的距离还是第一次。想到我们目睹的是七八千年以前的先民遗迹,怎么想都难以不翻涌感喟的微澜。
院子里也在施工,院子右侧,展室的前方,有一个工人在靠近围墙的位置做电焊,不时发出瑰丽的暗蓝色的弧光。工人很多,各自做自己的活,但是听不见一丝声响,都被秋季的田野吞噬了。
我们走出院子拍了几张照片。院外左侧是层层台地,林立茂密而高耸的玉米,修长的叶片有些枯萎。这是成熟的季节了,靠近大道的玉米已经收获,不仅将玉米掰掉,而且将苍绿的茎秆收割,没有了庄稼的土地欢快起来,褐色的润泽、平展而一派安详。一位妇女从远处的阡陌缓缓走来,那是一个头戴白色帽子的农村妇女,背上驮着什么东西,因为远而难以看清。山阿连绵,林树静穆,而另一侧的山谷更为辽阔,远山苍茫,其后是更加巍峨的大山,与灰白的云团交织仿佛钢灰色的暗影。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里生殖繁衍啊!
刚才,在大地湾博物馆展室,我见到一尊人面泥瓶。这是一个橄榄形状的瓶子,细颈小口广腹圈足,瓶颈有一个人脸雕像,瓶子是赪红色,十分妩媚的,晚霞一样的颜色。
在大地湾博物馆,以及临县张家川“马丑子”的陶器陈列馆--这是一个企业家自己创办的陈列馆,我见到了许多彩陶:红色夹砂,或者红色细泥的陶器。由于地方狭窄,大大小小的陶器兄弟,肩并肩地拥挤在玻璃展柜里。如果在一个讲究的展室,每一件陶器,都会拥有自己的展台,明亮的光束从高处纤细地投射下来,既古老又美好,而在这里,没有这样的环境,不像是在天水市博物馆。
在天水市博物馆,有几只陶器的纹饰引起了我的兴趣。十字纹的、曲折状的、一字与二字,以及断续的一与二字形状的花纹。有一只格外引起我的注意。这是一只肩部施以“卍”字形状的红色陶罐。说明牌上写道:“网格回纹双耳罐;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距今4310—4010年);来源:2008年社会征集;收藏:天水市博物馆。”这只陶罐,是从大地湾征集的吗?或许是吧。然而,我怀疑说明牌的文字不够精准,怎么会是“回”字,应该是“卍”字纹吧!四个“卍”字各自占据一个圆圈——收藏家常说的开光,分布于罐子四周,接近罐口的地方是黑色的纵线,开光周围的空隙涂满黑色,而下面则是一条浅浅的弧线,把红色的陶罐划为两个世界。见到这个图案,我十分惊诧:卍,梵文作Srivatsa,意为“吉祥海云相”,是佛祖的心印,北魏的菩提流支译为“万”字,而鸠摩罗什则译为“德”字,意取万德庄严而强调佛的无量功德。在我的知识库里,佛教传入中土始于东汉明帝时代,相当于公元一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距今近两千年,而这只陶罐距离我们已有四千年了,在那时,“卍”这个符号就已经出现,那么自然与佛教无关,这怎能不令人惊诧!回家以后查阅资料才知道:“卍”这个符号,在世界不少地方,欧、美、南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的克里特与特洛伊、早期的基督教与拜占庭文化中都有发现。最早的“卍”字被发现于我国的彭头山文化遗迹之中,距今大约九千年了,而印度则晚矣,会不会是中土向印度的输出呢?这是不妨玄想的。
当然,在大地湾遗址,还可以进行更多玄想。而天水这个地方也的确神奇,伏羲与女娲,葫芦、洪水,关于兄妹、八卦,关于抟土造人……这些汉民族的人文曙光,在以往的典籍之中,蒙蔽了许多神秘的光环,而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与那些美丽的彩陶,则在不同程度印证了上古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至少,那些遗址与那些彩陶,有待我们继续辨认,行走于此,怎么想都是奇妙得难以置信,而这时,如海的苍山光泽开始暗淡,落日渐次转为春桃一样美丽的颜色了。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8日第24版发表)
故乡的大地湾
邵强军
我的故乡在大地湾。大地湾遗址现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畔。去年暑假,我的老师宁教授带领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的学生,对大西北的一些远古遗迹进行了考察,其中有一站是要去大地湾,于是我便一同前往。
我们一大早坐大巴从兰州出发,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我的故乡。此时正值中午,父亲早已在家院子里准备好了桌凳,母亲、大妈还有妹妹也张罗好了可口的饭菜,正等着我们一行二十余人享用家乡的第一种味道。在品尝过了家乡特产的桃子和苹果后,母亲为大家每人端上了一碗小黄米熬制的粥。
大地湾遗址中就发现了八千年前远古先民播撒在这片热土之上的农作物——黍,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大地上发现最早的农作物。黍通俗点讲就是小黄米,八千年前的传统延续到了今天,家乡的人们依然在种植。
大地湾遗址紧邻我家,大家在博物馆邵主任的带领下进入了展馆,并由邵主任亲自担当讲解员。馆里藏有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15件,其中有国家级文物70余件。这场精神文化大餐也便成为我这次归乡的第二种味道。
在与人类远古文明的碰撞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彩陶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人头瓶”。它是先民在六千年前创作的一件伟大艺术杰作,曾多次作为中华远古文明的象征,渡洋展览。这件高约一尺的国宝的瓶口是一位妙龄少女的形象,瓶身向外鼓起,既像已经怀有身孕的肚子,又似葫芦,上面画着抽象的几何图案,有点像豆荚纹。我们结合人头瓶瓶口所塑造的代表旺盛生命力的妙龄少女,葫芦的多籽,豆荚的多豆,综合这些象征着生殖的象征物,或许就刻画了一位身穿花衣裳的已孕少妇形象,寓意着多子多孙,人丁兴旺,氏族昌盛的美好愿望。在距大地湾遗址不远的陇城镇还建有女娲祠,盛行着女娲崇拜。女娲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很可能就是从大地湾文化中孕育出来的,而这件独一无二的人头瓶或许就是这位华夏女神的形象。
记得小时候,父亲曾经讲起过这件人头瓶的来历。那是1975年的一个春天,柳树刚刚发芽,24岁的小伙子张德禄和社员们修理田地,张德禄一铁锹下去,咔嚓一声,土地里露出一些碎瓦片,他捡起被自己断为两截的东西,用手搓了搓瓶身上的土,看到了一些很奇怪的图案,于是,他打算要把这些破了的瓶子拿回家去,但旁边一起劳动的社员们都非常反对,他们说这是一尊神像,是坟墓里的东西,不能往家里拿,会给家里带来晦气,应该当场一铁锹敲碎。幸亏年轻的张德禄血气方刚,不相信这一套,就把瓶子拿回了家。怕母亲也反对,就躲着母亲用水泥把两半截瓶子粘在了一起,偷偷地摆在了屋里炕头的箱盖上。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听张德禄说,他家里喂养的两头大肥猪,在一夜之间莫名其妙地死掉了。这真是应了村里人的诅咒。按照村里迷信的观念,这个瓶子是不能轻易处理的,于是有人就劝张德禄把这个瓶送到庙里供起来,还有人让张请阴阳先生来看一下。张最后决定请来阴阳先生,阴阳先生把瓶子拿在手里看了又看,最后肯定地说是古代的人用过的花瓶,不是神像,家里的猪死了和花瓶没关系。多亏了这位有点见识的阴阳先生,让这件国宝保留了下来。
以人头瓶为代表的大地湾彩陶艺术,也在家乡传承了下来,三十来岁的青年寇彦斌作为寇氏陶艺的第四代传人,从小便继承了祖辈的制陶手艺,同时也成为创收的一种方式。王氏大地湾酒业以人头瓶为酒瓶,亦借力大地湾的悠久历史和陶器的出名度,成为家乡为数不多的一家大型企业。这些都是大地湾文化穿越万年所带来的福利。
转眼间我们来到了展馆的尾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另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大地湾地画。这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一幅绘在地面上的作品。有人说这是一幅狩猎图,也有人说这是一张祭祖等。虽说这里展示的并非原作,宁教授回到北京后,仍根据这幅地画以及人头瓶,结合大地湾文化在人类文明演变序列中的地位,创作了一幅绘画《西王母》,并带着这幅作品来到美国的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明的起源”的讲座,在讲座中还着重展示了这幅画作。
最后我们驱车来到大地湾目前所发现的最重要的一处遗址,现编号为F901,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建筑遗存。大地湾遗址占地面积约275万平方米,而上述这些重量级的发现也仅仅是发掘了不到总面积2%所获得的成果,可以想象还有很多有关华夏文明起源的证据等着我们去探索。
(原载《四川日报》2017年4月14日)
岁月不老马故事
宋进喜
正月初三的最后一串鞭炮一响,清水河人的大年便告结束。娃娃们或许觉得年太短了,然大人们的心早已飞到了一年一度的耍马故事上。
提起耍故事,乡间人便自然而然会想到高抬、高跷……清水河人却要耍故事。马故事,顾名思义是骑在骡马上表演故事。其讲究在于“身子”雄赳赳、气昂昂的装扮,尤其是“花脸”。清朝末年,清水河畔张宋家的马故事曾因所配颜料特别,打的脸干净利落,熠熠闪光而轰动庄浪故事大会,籍此便有了万马家的黄瓜(庄浪盛产黄瓜之地),张宋家的娃娃(指扮相英俊威武)美谈!初四一早,“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在庄里最大的场院里震得山响,不用告白,老少爷们便知道要耍马故事了,于是顺手碗一丢,就急匆匆地出门了。姑娘媳妇们一年也难得欢上一次,在锣鼓的撩拨声中,她们寻找各种借口,将正在刷洗的锅碗瓢盆留给母亲、婆婆,自己则精心梳洗打扮一番,相约着往场子里赶。
场院的屋檐底下挤满了蹴着吸旱烟锅,站着卷喇叭筒的各色男人。他们谈天说地谈收成谈光阴,脸上无不洋溢着难得的轻松和舒畅。尾随进来的女人们羊打团似地挤在场门口。她们窃窃私语,或嬉戏逗笑,显得异常的活泼与年轻。庄里的小伙子也像有使不完的劲,在众目睽睽的鼓舞下,他们脱去上衣,轮番表演者各自敲锣打鼓的本事。
人来的差不多了,故事头便在提醒后生望防着点的同时,干咳几声,发表演讲:今天的故事我和谁谁几个成头,点子还是三爷出,脸还是三爷打。我们跟三爷商量过了,今天咱不仅要耍友好庄,还要去赶庄浪、莲花、陇城的会。下来脸面大的,个子高的,身材结实的小伙站一边来,三爷挑上的,先刮脸,再打。养骡马的人,赶快回去喂饱往场子里牵……
故事头话音一落,抬箱的、煨火的、剃头的,就开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这剃头乃妆扮的第一步,是有些讲究的。样子定要剃成清朝人的那种“月牙头”,光洁度要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为准。留着飞头的后生畏畏缩缩的,有些不愿剃,有些又因怕痛不敢剃,在故事头的呵斥下,他们乖乖地列成一行,一个一个挨着过。坚强的,满脸涨红;娇气的,龇牙咧嘴。但剃过头之后,他们又都会陶醉在选中“身子”的得意之中。
会看看门道,不会看了看热闹。实际上,一出马故事就是一个庄的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素养的最高体现。会看的人一看“花脸”妆扮,就明白耍的那朝那代什么人的什么故事,他们在相互讲述、品评的愉悦当中,也让身旁那些不会看的人知道了故事的大概醒悟了其中的道理……
一年一度过春节,一年一度有正月。清水河人延留下来了一个老规矩,这就是不到十六不“卸妆”。于是,从初四到十六,清水河人整个都浸泡在马故事的乐趣当中,马故事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水河人!
(宋进喜,赵宋村人,曾任天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天水通志》主编)
中秋寄份心意回家
高小林
秋风起时,凉意乍至。一件件加厚的衣衫也难抵思乡的隐痛,忽然忆起,那曾经的长梦短笛。一个人独自思量的时候,却有些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凉。屈指盘点,离开家乡,离开那简陋而温馨的土屋,已二十年了。故园层层叠叠的记忆像万千小虫子蠢蠢蠕动,这样折磨或被折磨着,日子有滋有味地迅速滑到了中秋。那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此时惟有中秋、明月、家园这些方块字,反复咀嚼。
记得,我是过完中秋后离开家乡的。那是个透明的夜晚,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远嫁的姑姑们也回到娘家。我是这个中秋夜的主角,十年寒窗终于迎来了鲤鱼跃龙门的荣耀。叔叔阿姨伯伯婶婶点评着我成长的岁月,风也朗朗,笑也朗朗,那情景好似天上人间。
当晚夜深人阑,亲人们各自散去,我悄悄地独自出门,信步爬上屋后的小山冈,独自静坐遐想。梳理着眼前那熟悉而又月笼轻纱般的村庄、树木、老屋、小路,心里一遍遍地念叨:这样的中秋节,这样的明月夜,不知还会有吗?山那边的月亮还如此这般地知冷知暖吗?
月亮是亘古就有的,而家是人类后天创造的。同一片月光下,家的繁荣和衰微、贫贱和富贵,因人因地而千差万别。因此,女娲炼石补天,安定天地,又哺育男女,开荒造田,结草为庐,家的形式便固定下来,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开花,成村,成镇,成城。据此,我想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小的时候,父母是房子的屋顶,遮风挡雨,生活在这样的呵护下,不知世界还有忧愁。待长大后自己作了抵挡冷雪皓日的屋顶,才知道,支撑一个家,远非一梁一柱所能涵盖。翻开建筑史一查,从三千年前的《周礼考工记》,到宋代的《营造法式》,再到清代的《营造则例》,所有的中国建筑思想共同体现着一个天人合一的理念,天地人三位一体,相协调而共生。从这个意义生发开来,代表自然力的月亮和代表家的住宅都是人类生活的伴侣,形影相随,已融进了生生不息的万物生灵的血脉里。中秋的月最圆、最亮,最能激发人们对故乡家国的思念,中秋拜月习俗的形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是固定的,而人总要远游,家人和游子就借一轮明月,互致平安。因此,家因为离开而彰显其吸引力;人因为明月伴行而不显孤独。作家冰心在她的一篇散文里写道:我搬过很多次家,北京,洛杉矶,伦敦,可无数次梦里回家,回的总是儿时的老屋。大抵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怀。
在我二十多年的行旅生涯中,渐渐的悟出那一夜亲人们齐刷刷地围坐在我身旁的心情。那次欢乐而窘迫的团圆,虽然贫穷得省去了闹“团圆”的程式,但亲情托起的家的氛围,是月夜最香甜的部分。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无论身处何地,总也改变不了在月下傻想胡猜的习惯,即使在旅途中,也要遥托明月寄一份心意回家。有时捧一杯清茶,一个人关在房子里,在那些乡愁的文章里寻找家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首首“千里共婵娟”绝唱,历久弥新,把思家的火烧得旺旺的,遍体通红,燥热难忍,疯疯癫癫地梦呓故乡人,梦游故乡地。月越明,味越浓,思家越切。口里哼着想家的曲子,怀念牵挂的人,安慰寂寞的心。歌声悠悠,乡愁绵绵。遥对明月,就在这样一种浅唱低吟中痛并快乐着。痛之越苦,心中愈畅。于是一遍遍翻捡往事,如风如岚,飘飘欲仙。从儿时开始一页页品味,想起母亲半夜里给你盖被子的情景,想起了逃学后父亲严厉的目光。一个又一个中秋,就这样度过。
中秋对我的意义,在于不断提醒我热爱关注亲情,在乎家庭的重要。这一切皆因家而起。小到一家、一村、一寨,大到地区、国家,乃至整个自然界,家包容了世界万物。任何伟大的人,总有一个歇息的港湾;任何渺小的动物,总有一个温暖的小窝。没有了家的庇护,不但活着艰难,而且想死也难。我想,西方建筑理论如何侵蚀我们的思想,现代建筑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家永远按照我们心中的模样来营造,乡音,乡土,乡水,都会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因为那里是我们生命的驿站。《黄帝宅经》中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造之也。”我一直按照那个月夜营造家的意境。
(发表于2004年9月28日《甘肃日报》)
(高小林,花双村人,甘肃日报社主任编辑。)
我的故乡——大地湾
赵金荣
故乡在山里,其实也不远,在省城工作的我离故乡只有三百余公里,由于故乡在山里,现代发达的交通也要转辗四五个小时,他渺小的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在绵延的陇山脚下,葫芦河上有一条支流叫清水河,他的北岸有一处最高的山,只有本地人知道他的名字叫“三峁谷堆”,因为较大的有三个山头,像农民的谷堆,故此得名吧。可小时候听老人讲,传说这是“三皇”治世的时候,“三皇”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顺便倒出鞋里面的土,于是就有了这三个山头,也许不远处的女娲祠能够证明,这不仅仅是个传说。故乡在山里,一座连着一座的山,房子建在山腰,田地开在山间,树木栽在山头,路也从山里穿过。小时候,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时候,就觉得太阳好像就住在远处那座山里,山里的四季格外分明,人们格外亲近,那时物质匮乏,但我们很快乐,自从十九岁的少年出外求学,从此,家乡成为故乡,觉得家乡成了一种“遥远”,其实也只是心里的距离,离开久了,忽然觉得就成了一个影子,模糊的只剩了轮廓。故乡已经成为一个名字,还有那些回不去的童年记忆,湮没在山里,随着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快,故乡似乎要成为没落的村寨,但新一轮的乡村振兴光芒,已经照在崭新宽阔的山间大道上,千亩经济林已经成苗,故乡又要迎来新的辉煌。故乡有着非常非常长的历史,他长的需要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去专门探究,他的辉煌也曾经是华夏民族的辉煌,清水河南岸缓坡上的大地湾文明告诉你,人类起源与归宿这个古老话题;还有那不远处的街亭古战场述说着人类厮杀的历史,更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历史沧桑,这沧桑已经湮没在大山的魂里,生长在子孙的骨子里。
8000年前的大地湾留下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印记,气候温润的陇山脚下、清水河畔,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发展逐渐成形,“大地湾人”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现出土各类文物近万件,发现了房址、窖穴、墓葬等史前遗迹700多个,大地湾遗址距今约7800—4800年,代表着西部地区早中期的新石器遗存,是我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学着称“一个大地湾,上开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启陇右马家窑、齐家文化之滥觞”。大地湾博物馆展出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彩陶、雕塑、绘画、汉字雏形、宫殿式建筑、“混凝土”地面、防潮层建筑材料、消防实例、度量衡与十进制等,正是这些发现让大地湾遗址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3000年历史,这座古老的遗存,记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龙脉、万年历史,神秘的大地湾,还有诸多未解之谜。
悲壮悠长的历史故事和英雄史诗,都已经远去,大地湾古老的渔火照亮了先民耕作与渔猎的崎岖山路,让远古的祖先在寂寞与孤独中开始了思想和创作。随着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精准扶贫,枯瘦欲干的清水河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7000多年前,我们的始祖曾经品尝过她的甘甜清冽和鱼虾鲜美,今天她依然以不屈的身躯拱卫着这篇古老的沃土。这里曾经是华夏民族最初、最古老的家园,这块福祉孕育华夏文明第一片阳光。故乡的山大,故乡的游子决心更大,再大的山也没有阻挡游子闯天下的脚步;故乡的大山,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此去经年,时光远去,往事如烟,绵绵陇山脚下的大地湾,清风朗月,清水河畔,古韵悠悠,在出门在外的每一个游子身上深刻烙印;陇山脚下,焕发新姿,进入新时代,两个百年梦想就在眼前,一场盛大恢宏的筑梦与阔步前行豁然启幕,故乡曾经是历史的辉煌,千百年来,几十万大地湾的子民,为了美好的生活奋斗过、奋斗者,他们走出了大山,走向中原、走向大海、走向世界,走出了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今天,在先民创造的中华文明照耀下、秉承大地湾文化精神,在这个奋进的时代,大地湾的后人们想必再创新的辉煌、一定未来可期。
(赵金荣,杨湾村人。现任职于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父亲,儿拿什么偿还于您
杨俊发
您不伟大,却建起一个家;
您虽贫穷,却哺育了后代;
您奉献无尽,却从未索取,
我们长大了,您却变老了。
——题记
债可以偿还,恩可以报答,但唯独儿女欠父母的哺育之恩却无法偿还,也无法报答。不知别人是怎么理解,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孝之子。
故乡的人都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有福的老人。我们兄妹四人都已长大成人,弟弟大学毕业在某军校任教,我也没白费他老人家的苦心栽培,自己已有了商店,两个孙儿天真可爱,他老吃穿不愁,花钱不紧,村里的人都夸他福如东海。
然而,村里的人越是夸奖,我心里就越有一股苦涩的内疚和哀愁。我们兄妹几个都长期远离他老。每年春节一聚也是前后不足一月,人走楼空更显清寂。家里的四亩地全靠他老一人耕种,去年回家,他老因劳累过度才50多岁的人,头发已花白了,眼睛也不好使了,腰弯了,背也驼了,粗糙的一双大手裂口纵横。全村的老人中,唯独有福的他还往田里担粪、浇水、拔草、锄地。春夏秋冬他没睡过安稳觉,但他还时时想着我们,夏季的桃子,秋熟的果梨,甚至城里人少有的荞麦面,他都要托人给我们捎来一筐、送来一袋。
每当此时,我们心里就像打碎了的五味瓶子,过去父亲哺育和培养我们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为供我们上学,他曾去50公里以外的水库干活,每天搬运12个小时的石头才挣得2.50元钱的收入。弟弟在村上第一个考取大学,他激动地好几个晚上未能合眼睡觉,但弟弟临行时,他却又为进城读书的高额费用而苦愁万分。……
现在,我们兄妹都立业成家了,他老理该安享晚福,可哪知,我们都各飞东西,可怜的他老人家有子靠不上,有孙见不到,成天还泡在四亩田里含辛菇苦地耕耘,每天还在思念着我们这些不孝之子。
父亲,是你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扶起,一日一日将我们养大,一句一句教我们做人,我们长大了,成人了,而您得到了什么?世界上还有啥恩能胜过父亲养育之恩,世界上还有啥债能比得上儿子欠父亲的债多,有谁能还得起父亲您重如山的恩,深似海的养育债呢。
父亲,儿拿什么偿还于您……
(发表于《吐鲁番日报》)
(杨俊发,蔡河村杨家新院人。新疆《吐鲁番日报》社记者,其《一张不可小视的请假条》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三等奖。)
鱼儿沟是个小地方
赵亚锋
在大地湾一侧,它像一件被谁扔在西北黄土里的
破棉袄。一年四季缩着脑袋,打着冷战
风从沟口——那敞开的领子里直灌而入
沿途的村庄:崔窑,剪子湾,阴洼,北坡,刘寨
一个比一个苍凉。哪位笨拙的农妇钉上的
这排七倒八歪的纽扣,却被雨洗得
灰白、老旧,仿佛岁月从大地上脱落后
留下的疤痕
鱼儿沟是个小地方,山路逼仄,细长
从头走到尾,就得翻梁,过沟
再翻梁,再过沟。就好像你是针,路是线
双脚一穿一引,纳着几层大山的鞋垫
鱼儿沟真小,县乡地图上都难以标注
却近,就在我的眼前和脚下
半夜回家,只要我在这头咳嗽一声,那边
就有好几把闪烁的手电前来接应
鱼儿沟很深,我走出它,花了近三十年的时光
因为把它藏在心底,现在
我都不知道该从哪个记忆的抽屉里
翻出来给你看
(赵亚锋,墩厚村人,现就职天水市文化旅游局,甘肃省作协会员,天水市作协理事。)
一个当代军人在街亭
段金泉
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初出祁山中的街亭之战。
街亭,位于距甘肃秦安县城东北约40公里的陇城镇。这个地处西北一隅的偏僻小镇,原本并不出名,皆因这一战而声名远播,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战争史不可或缺的地方。
对这一方土地,我再熟悉不过了,我的老家就在距此不远的一个小村。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讲完《失街亭》一文后,我约了两三个要好的同学,利用星期天专程去探访过这熟悉而又神秘的地方。可惜,以我当时的学识与阅历,很难看出什么头绪来,我甚至怀疑史书的准确性,在这荒凉而又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呢?
初夏时节,怀着对故土的思恋,我再次踏进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离开家乡已有20多年,当我以一名军人的视觉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时,对1700多年前诸葛亮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马谡为何会在拥有绝对优势中一败涂地,思路一下子变得清晰而开阔起来。
据《秦安县志》载,现在的龙山古时称之为断山,“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合川,即马谡覆军处。乾隆十四年,秦安知县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陇城镇就在龙山脚下一条宽约2公里、长约10公里的川道北段开阔处。由于镇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龙山,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街亭便是古时由长安通达天水的唯一比较坦荡的路径,汉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南大道就从这里通过。历代兵家均视其为进可以攻,退能够守的军事要冲,成为群雄角逐的古战场。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1月,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部署了北伐曹操的街亭之战。
北伐曹魏,诸葛亮选择出陇右以迂回长安的关山道(龙山东西间要道)为行军作战路线。街亭,就位于关山道西口,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诸葛亮亲率6万大军自汉中西出祁山,一路号令严明,士气高昂,战仗接连得胜,一举占领天水南部战略要地祁山。一时间,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降蜀,连魏名将姜维也投了诸葛亮,曹魏朝野惊恐。魏明帝急派右将军张郃为先锋,率领步骑5万出长安西拒蜀军。
诸葛亮在西城(今西和县北)得知张郃统兵前来迎战,又重新部署作战计划,迅即派参军马谡率领先锋部队抢先夺取街亭,以确保蜀军进入关中的通道。
然而战局的发展却未如人愿。蜀军兵赴街亭后,不料平日好论军计的马谡,却“违亮节度,举动适宜”,死守所谓“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教条,既不遵从诸葛亮的部署行动,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依阻南山,不下拒城”,舍水上山,凭高扎营。王平以兵法之忌劝谏无效后,只好带千人屯兵于街亭之后,以防街亭危急时引兵营救。
屯兵要塞而少水源,应为兵家大忌,不知读过兵书的马谡当时脑子出了什么问题。魏军得知蜀军凭高安营扎寨,转忧为喜。张郃率领的人马一拥而进,团团围定蜀军驻防的山寨,并先绝其汲道,切断了蜀军的饮水,以致蜀军久困渴乏,出战接连失利。一场至关战略全局的争夺战,在陇城至龙山一带的略阳川展开。魏军加紧攻山,马谡料难固守,于是带残兵败将拼命突围,仓皇而逃。王平力穷势孤,只得收合诸营溃兵,撤退天水。
坐镇天水的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不仅进攻长安无望,而且难以在陇右长驻,不得已退还汉中。街亭一战,蜀军主力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全局失败。一场部署周密的进攻战,就因街亭失陷,最后以挥泪斩马谡,上疏自贬三级,悔恨交加而结束。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放眼今日的陇城镇,古街亭的遗迹已难览其踪。原野里,翠绿的麦苗和金黄色的油菜花,给人一种恬静的田园风光之美。街道上,也时有三三两两表情闲散而慵懒的行人,让人无法与历史上的古战场联系起来。只有马谡当年驻扎过的高山营地,那个形似农家麦草堆的麦积崖,仍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那场战事的见证。
街亭之行,让我一时无法从历史的沉思中走出来。我想,一生行事谨慎的诸葛亮,假若不是因为用人不当,让那个骄傲自满的马谡担当重任,这一仗定会旗开得胜。虽然他最后挥泪斩了马谡,但“亡羊补牢”,已难挽回大势已去的定局。假如,马谡能严守军令,按诸葛亮周密的作战部署布兵摆阵,或者虚心听取部属王平建议,也不会出现被困高山、一败涂地的惨烈局面。总结历史教训,留下的是不尽的遗憾。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不能假设,但却是可以借鉴的。蜀军街亭一战,有许多值得当今深思的问题。如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人用人,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命令,搞好作战理论与带兵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扬军事民主,等等。我想,每一位当代军人,都会从街亭一战中获得自己的真切感悟来。
(原载2004年5月11日《人民军队报》)
(段金泉,秦安县中山镇人,大校军衔,原《人民军队报》头版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