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文化属性及制陶技术

三、遗址文化属性及制陶技术

王家阴洼遗址和大地湾遗址一样,是距今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最西部的遗址。与大地湾文化一起见证史前华夏文明的启蒙,对研究陇山两侧仰韶文化的异同提供了可贵资料。1989年,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王家阴洼遗址和墓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阴洼遗址,除大地湾遗址外,是现发掘的甘青地区仰韶早期文化,是晚于师赵村一期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与半坡类型基本相同,可以归入半坡类型的范畴内,它与半坡类型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的差异。目前发现的这类遗存只限于甘肃东部地区。关于文化的名称问题,考古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或看法。有的学者称它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或仰韶早期,有的将其独立为半坡文化,也有命名为大地湾二期文化或师赵村二期文化的。200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谢瑞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一书,将王家阴洼遗址发现称为仰韶早期文化。

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在秦安县王家阴洼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仰韶文化早期的房址3座、窖穴2个、墓葬63座和陶、石器等文化遗物共300余件。最能代表该期文化工艺水平的是制陶工艺。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从原料选择、塑造器形、装饰图案以至火候等一套生产过程都掌握得很好。制陶方法一般采用泥条筑成法,小型器物用捏塑法,部分器物采用慢轮修整法,即在口沿部分进行轮修。陶器的质地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陶色均较纯正。陶器表面装饰以素面磨光者为主,绳纹、弦纹和附加堆纹次之,戳印纹、指甲纹、划纹、彩绘等也占一定比例,席纹和布纹占极少数。绳纹是最常见的一种,系用陶拍等工具拍打而成。绳纹有粗细之分,粗者纹道较宽、深,细者纹道较浅、窄。多作斜行排列,一般施于罐和尖底瓶的肩腹部。弦纹多作平行排列,纹道数目不等,往往在鼓腹平底罐的腹上部施多道弦纹作密集横行排列,有的在器的口沿上也施一至三道弦纹。附加堆纹形式较多样,有泥钉式、泥饼式、鸟啄状等,施于多种器类上。指甲纹多施在罐的颈肩部。戳印纹多作短道或点状,多施于罐肩腹部。席纹和布纹多印在钵或盆的底部,它可能是陶坯衬垫的印痕,因为器物的其他部位不见此纹饰。彩绘陶器在陶器中占较大比例,王家阴洼彩陶占全部陶器的1/3。彩陶以单色黑色为主,少数为紫红色或深褐色,个别为红彩。彩绘多饰在陶钵或盆的外表,仅少数饰在器的内壁,有一部分器物口沿上也有简单的彩绘。彩绘花纹以几何形图案为主,并有人物和动物像生花纹。动物纹有鱼纹、鱼蛙纹、变形鱼纹和兽面纹或变形猪面纹等,以鱼纹或变形鱼纹最为常见。鱼纹有单体完整的,也有双体完整并排在一起的,还见有绘五尾单体鱼饰在陶瓶的外壁。鱼纹写实,栩栩如生。变形猪面纹,仿猪面形,饰在细颈壶上。几何形花纹主要是以直边三角、斜线、直线等组成的各种不同的几何形花纹图案,常见的有宽带纹、齿带纹、三角纹、波折纹和网格纹等。三角纹形式多样,排列各异。器类有圜底钵、平底盆、细颈壶、小口尖底瓶、鼓腹平底罐、葫芦形瓶、盂、缸、大口尖底器和器盖等。其中,圜底钵、平底盆、小口尖底瓶和鼓腹平底罐等是出土数量最多最常见的陶容器,也是本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王家阴洼仰韶早期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房子结构多为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少数为地面起建。2.窖穴形制多呈口小底大的袋状和口大底小的锅状。3.墓葬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次为瓮棺葬。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要葬式,次为二次葬,也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较为特殊者,是在墓坑左侧还挖有一个放随葬品的椭圆形或圆角方形的竖穴土坑。4.出土有长方形穿孔石刀、梯形石斧、锛、条形凿和石弹丸等石器。5.陶器最富特征的有圜底钵和盆、蒜头细颈壶、葫芦口尖底瓶、大口尖底罐、葫芦形平底瓶、折腹罐和鼓腹小平底瓮等为组合的陶器群。陶器表面装饰有彩绘、绳纹、弦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等多种纹饰。彩绘图案别具风格,彩料为黑彩,纹样是以直线、斜线、直边三角、方块等组成的几何形花纹,像心性花纹比较发达,主要有鱼纹等,多属于写实性的。这些花纹图案是区别于其他文化遗存的主要标志,王家阴洼彩陶出现了兽纹图案,如猪头型纹。代表性彩陶为现存甘肃省博物馆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猪面纹彩陶壶。距今约6000年,高20.6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6.8厘米。壶呈葫芦形,小圆口、束颈、曲腹、平底,口部绘四组三角形纹,腹部绘一圈二方连续的猪面纹,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成功地运用双关形的装饰手法。古代的先民有祭拜北斗星的习俗,《说文》中说:“豚祠司命”,司命就是北斗之神,其意是用猪祭祀北斗七星。

王家阴洼遗址与陕西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相似,但也有差异。例如在葬式上,这里一般均为单人葬,多人合葬墓少见。随葬品放置于墓室一侧的随葬坑内。在陶器中钵、盆、碗多为圜底,夹砂罐的口沿上多刻有一周凹槽。彩绘图案多见三角纹、多道条纹、猪面纹和多尾鱼纹,五尾鱼纹仅见于这个地区,独具特色。这些似可视为半坡类型因分布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猪面纹彩陶壶 王家阴洼遗址出土

在社会生活形态上,王家阴洼仰韶早期文化居民的生产力水平比前期有较大的发展,经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表现在建筑技术和生产工具等诸多方面的改进上。房屋建筑都经过一定的建造程序。建房的第一步是先清除地上的杂物,平整地面;第二步是划定房基范围,挖掘房穴、门道;第三步是挖柱穴,树立木柱,上椽和盖顶;第四步是修整墙壁面,铺垫和涂抹居住面;最后整理房外周围环境。房壁有的经过较精细的加工。居住面一般是在垫土上涂抹一层草拌泥形成的。居住面和墙壁多经过烧烤,呈红色或青灰色烧土面,它可以起到加固和防潮的作用。房内中间一般都设有一个灶坑,平面多呈瓢形,在灶坑内侧置一火种陶罐。灶坑壁多涂抹一层草拌泥,有的在灶坑周沿加一周灶圈,似一土棱,有的在平面划圈设灶,也有的设置两个灶坑连在一起,称连通灶。少数还设置有灶台,可放置炊具或其他用品。房屋的形制较多样,既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又有地面起建的。平面形状既有方形或长方形的,也有圆形或椭圆形的。

先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畜养与狩猎业。以石、骨、陶、蚌质为原料,制作各种生产工具。石器制造技术以磨制为主,但磨制技术比较原始,通体经过精细磨光的较少,大多数仅限于刃部磨光。骨器制造技术亦较粗糙,仅在器物的两端或刃部进行加工磨制。用于农业或手工业的工具有斧、铲、刀、锛、凿、敲砸器等。其中,石刀种类较多,有长方形、椭圆形和两侧带缺口刀等,有的刀身穿孔,穿1~3孔不等。用于粮食加工的有石磨盘等。用于狩猎和捕捞的有石弹丸和陶弹丸等。作为纺织或缝纫的工具有石、陶纺轮和骨针、锥等。作为切割兽肉和兽皮加工的工具有石、陶刮削器和陶锉等。当时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黍和粟,因为这两种农作物都是耐旱作物,适应在黄河流域生长。这两种作物也应是该地区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

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鸡等。野生动物有多种,是先民的狩猎或捕捞对象。据已鉴定的动物骨骸,其种属有野猪、野马、野牛、黄羊、羚羊、马鹿、水鹿、斑鹿、虎、狍、狸、野猫、豪猪、麝、野兔、竹鼠、岩松鼠、獐、猕猴、雕、鹳、鲤鱼、草鱼、青蛙、鳖、中华圆田螺、蚌等。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和取土样作孢粉分析,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动物中有虎、麝和猕猴等,说明当时遗址附近覆盖有一定范围的森林。鹿、獐和梅花鹿等则表明在遗址附近的山地和河谷之间生长着茂密的灌木和草丛。竹鼠表明该地区曾分布着树叶常青的竹林。鱼类和田螺、蚌的存在,说明其地必有宽大的水域。孢粉分析也说明聚落地的附近有森林、草原。在山坡或山地上分布着松、柏、针叶树和栎、榆、桦、椴等落叶阔叶树。草原上分布着以蒿、藜、禾本科为主的植物。在低凹积水处生长着淡藻类的水生植物。茂密的各类植物围绕着居住地,说明当时的居民生活在一个有山有水、林草丰茂的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使人们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和早于王家阴洼遗址的大地湾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基本相一致,说明该地区在五千年以前生态环境很好。

王家阴洼遗址的文字刻符,与半坡遗址及大地湾遗址出现的刻符,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渭河流域先民在一定的区域内已使用相同的简单文字,这就是甲骨文前期的早期文字雏形,可说是我国古文字的起源,或是我国古文字的始祖。在这时期彩陶的突出特点是在一部分陶器上出现了不同形状的刻划符号。大多数是刻划在彩陶钵口沿外侧的黑彩宽带纹上,少数刻划在陶钵底部或其他部位。刻划符号多是在烧制前刻划在陶坯上的。刻划符号的形体多种多样,主要有:“1”、“十”、“x”、“↑”、“┓”、“o”、“b”等。其中作一竖道者是数量最多最常见的一种。笔画简单的较多,复杂的较少。刻划这些符号的工具尚未发现,专家推测,可能是用石、骨、竹等质料做成尖刃或平刃的刻刀一类工具。

装饰品有陶环、骨笄、骨管、骨珠、牙饰和蚌饰等。陶环又分为彩陶环、红陶环、灰陶环,剖面呈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角形等多种。骨管用兽骨加工而成,横剖面呈椭圆形,通体磨光。蚌饰由蚌壳加工而成,皆有穿孔。牙饰是用鹿类犬齿加工成的。骨笄作细条形,长短不一,通体磨光。骨笄的发现,说明人们是将头发梳成高耸的圆形发髻盘绕在头顶上,用骨笄束系。从墓地分区、墓葬形制、随葬品等方面考究,从墓葬形制结构和随葬品分析,遗址最突出的一点,是对妇女实行厚葬的习俗,在墓葬中女性墓的随葬器物都比较丰富,应视为是女性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标志。民族志材料也反映,在母系氏族社会明显存在重女轻男的习俗。世系是按母系计算的,财产也由女子来继承。女子在社会上深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