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疫
清代咸丰末年,秦安开始接种牛痘疫苗,防治天花,直到民国时期农村大多数地方仍然无法全面接种。民国时期,农村缺医少药,迷信盛行,中医只重于治,忽视预防,致使传染病的发生连年不断。1951年,政府实行免费接种,按疫苗数量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1952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建立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60年代接种的疫苗有:牛痘、麻疹、脊灰、卡介、副伤寒和伤寒、二联菌苗、吸白精白类菌苗。1970年后新增三联菌苗、乙型脑膜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炎菌苗。1986年9月,卫生院购置冷链设备,实现了按儿童出生月龄进行免疫接种。90年代后又增加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的接种。1988年,推广计划免疫保偿合同制,7岁以内儿童入保接种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预防六病(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传染病防治
肺结核 结核病古称“肺痨”,解放前流行猖獗,患者难以计数。40年代虽有抗结核药品用于临床,但因价格昂贵,故用于临床的相对较少,使疫情持续蔓延,难以彻底解决。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210号文件,在全国范围普查普治。1984年甘肃省卫生厅74号文件,1985年甘肃省卫生厅174号文件,要求全省全面开展免费防治。五营镇卫生院成立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在全镇范围进行普查普治工作。1989年省政府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免费治疗,截至2009年五营镇卫生院接受免费治疗肺结核患者达240人次。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五营乡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较多。长期以来由于患者防病意识低、讳医情况严重,致使乙肝携带者不易发现。1989年以来乙肝疫苗开始接种。秦安县卫生局2003年66号文件转发了关于开展GAVI项目工作的通知。自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出生的新生儿享受免费乙肝疫苗接种,提高了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同时广泛宣传成人乙肝表抗检测,在成年人中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全乡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2月10日,卫生部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典型肺炎监测防治工作。2003年4月29日五营乡政府成立“五营乡非典防治应急领导小组”。卫生院医务人员深入各村开展宣传,发放消毒药品并指导家庭消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王洼村、卫生院设立检查点,对全乡所有返乡人员进行检查,指导落实预防措施,非典型性肺炎没有在当地暴发。
计划免疫
一类疫苗 1986年9月开始,卫生院的冷链装备齐全,实现常年按儿童出生月龄进行免疫接种。自1988年底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合同制,保证接种“四苗”预防“六病”。2003年4月启动GAVI项目,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2008年4月20日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项目启动,2008年7月26日在五营乡举办扩大国家计划免疫规划工作乡、村两级接种人员培训,2008年10月扩大国家计划免疫范围。同时在全乡范围内开展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脊髓灰质炎疫苗普服和麻疹疫苗复种工作。
二类疫苗 开展乙肝疫苗、甲肝疫苗、流感疫苗、A群流脑、A+C群流脑、乙脑疫苗、腮腺炎疫苗、水痘等疫苗的接种工作。
地方病防治
甲状腺肿 俗称“瘿瓜瓜”。1972年县民政卫生局开展甲状腺肿普查,五营公社13个大队20083名普查对象中发现患者1244例,其中治愈82例,当年开展全面防治工作,五营公社投服碘盐人数计25104人。除对病区供应食用碘盐外,采取投服碘化钾片、碘化油胶丸以及注射碘化钾注射液、碘化油注射液等方法对患者治疗。1983年后对儿童大面积投服碘油丸,逐步引导推广食用碘盐,1984年,经省上验收,对甲状腺肿的防治已经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大骨节 1971年地方病普查中,五营公社重点发病区在安山大队,1972年,对患者实行建卡建档管理,采取投服“681”片,石膏片、猪骨粉等方法治疗。1978年后使用亚硒酸钠治疗,并对病区7~14岁儿童投服亚硒酸钠预防,效果显著。1986年经天水市地方病研究所监测,大骨病得到有效控制。
克山病 1964年秦安南部的部分乡村爆发克山病,蔓延至民厚、景阳、五营三个公社。县医院对重症患者采取多频次注射抗坏血酸的方法,治疗效果显著。1980年后采取“三防”(防寒、防潮、防烟)、“四改”(改水、改灶、改善卫生、改善房舍)的预防措施,坚持“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就”(就地抢救)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了克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