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上的街亭

二、历史上的街亭

略阳川清水河谷是古代秦汉古道的咽喉要道和十字路口。据史载,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在陇城发生了秦始皇诛阿育王的战争。西汉时,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过这里,开辟了古代中国重要的“丝绸之路”,从西汉末起,这里历代都发生过战争,最为著名的有刘秀隗嚣夺略阳、魏蜀街亭之战。

街亭地处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1965年前五营镇属陇城域内)一带,范围包括秦安县的陇城镇、五营镇和张家川县的龙山镇。这里地势开阔,山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汉代就是著名“丝绸之路”南大路的必经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战,因参军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被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谡于街亭。街亭失守,蜀军主力溃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

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西汉时归属天水郡街泉县管辖,相传街泉县名是由陇城的一口年代久远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龙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减,人们又称之为“龙泉”。东汉时街泉县改称略阳县。《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千百年来,山河更易,历史变迁,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历史故事广为人们传诵。但昔日之街泉亭,泉在亭毁,古街亭遗址实难确定。《后汉书·郡国志》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太平寰宇记》记载:“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认为街亭在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境。据《秦安县志》记:“东北百里曰高妙山,曰丹麻峪、故丹麻驿也。曰断山,其山当略阳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与众山连属,其下为连合川(今连柯川),即马谡覆军处”。连合川地处陇城、龙山二镇之间。龙山原名断山,原属秦安县管辖,解放后划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总之,街亭古战场遗址,依史书记载和地形观察,应在陇城与龙山之间的地域,但因年代久远,确址尚待考证。

关于失街亭中马谡王平之驻扎地,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失街亭的故事在书中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有记载。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并立下了军令状,于是诸葛亮拨给他二万五千兵马。但诸葛亮深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对马谡仍然不放心,为加大保险系数,又加派王平同去协助。诸葛亮还对王平说:“吾素知汝平生谨慎,特以此重任相托”,并谆谆叮咛王平“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看”,最后四个字是“戒之、戒之!”。马谡带兵到了街亭,王平说要按诸葛亮的嘱咐在要路口边安营下寨,可马谡刚愎自用,根本不听,偏要上山安营,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王平苦劝无果,只好提出自己再去山下西边十里安个小寨(基本符合今陇城镇西面十里五营镇蔡河村的地理位置),形成犄角之势,以便有事互相呼应。马谡答应了,但只拨给他五千人马。司马懿大兵来到,第一招先将山上马谡主寨团团围住,第二招断了山上水源,第三招又派张郃率兵专门堵防山下十里外的王平小寨,第四招就是沿山放火。马谡在山上如困铁桶之中,没有水连饭都吃不上,加上火焰上攻,兵马不战自乱,只好硬冲下山逃跑。司马懿大兵便随着一路追杀。王平无力救应,也只好向柳城边战边撤。至此街亭失守。

据《三国志》记载,在街亭马谡决定舍水上山立寨时,确实是王平几次规谏马谡,但“谡不能用”。王平也确实驻在了主寨之外的另一个小寨,但是只有一千兵马,在街亭之战的过程中,马谡的主寨人马是一时间大败星散,而只有王平见势不妙,就命令兵士们不得出寨迎敌,只是在寨中不停地擂鼓作势。曹军张郃来攻,见状心疑,怕另有伏兵,不敢强攻。于是,王平得以赢得时间与空间,率兵平稳后撤回家,不仅保全了自己的人马,沿途还收容了不少西蜀散败之兵。由此可见,王平在街亭之战中完全是靠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临阵应变才能,在直接参加街亭战役的人中,王平可以说是唯一有功无过的大将,所以,据记载,街亭战后马谡被斩,而王平不仅没挨四十军棍,而且是“特见崇显”,逐渐重用、升官,后来是一路“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街亭之战硝烟已去近两千年,但街亭之战在今龙山连柯、陇城街泉亭、五营卧牛坪一带,马谡兵上(龙山、陇城)南山,王平去山下西边十里(五营镇蔡河村卧牛坪)安个小寨,成为史学家研究和当地人世代相传的一段史话,也最符合街亭的历史位置。

蔡河村卧牛坪遗存古砖

解放后,在陇城镇西北2公里的五营镇蔡河村,当地村民发现一张铸有三国时期“蜀”字弩机,1965年出土,系东汉时兵器,也有学者推测其为“街亭之战”遗物。为三国古战场街亭所在地出土的重要见证。

蔡河村卧牛坪上的土墩,俗称“乱骨堆”或“面骨堆”,相传是街亭之战的“瞭望台”或“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