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技术人才
能工巧匠崔古董 原名崔如元,生于1914年,1996年辞世,享年82岁,雒塬村人。清水河民间家喻户晓的能人。崔古董自幼聪颖,心灵手巧,心善厚德。从十五岁起,就徒步往来于天水、临洮、平凉、宝鸡等地,进行民间文化和手工艺术的传播与交流。诸如门神、剪纸、洮砚,自己亲手制作铁耙、犁耙、架子车、独轮推车等农业用具,还有铜锣、蛇皮二胡、牛皮灯影、竹笛等文化用具,婚丧嫁娶的银首饰,如手镯、耳环、头饰等物品。为推动当时清水河流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古建奇才赵国海 1954年10月生,自幼随师,走南闯北,设计修建宁夏的王家井拱北,同心县的拱北,本地王洼村玉皇庙,郑川村的庙咀山门,莲花冯沟村的山神庙,陇城镇的上袁村山门,西蟠寺的钟楼等结构严谨,古建独到,传统精致,美观实用,其手艺名传宁夏西海固,为家乡留下了永久的古建筑。
考古人才孙明霞 出生于1966年3月,花双村人,大学学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自幼聪慧好学,酷爱绘画艺术,通过勤学苦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临摹绘图巧匠。自1985年以来参与大地湾等多个考古发掘项目的绘图工作及报告整理。
发表刊载的绘图简报有:甘肃武山县东旱坪战国秦汉墓的发掘简报、甘肃高台骆驼城墓葬的发掘简报、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部落发掘简报(载于2003年《考古》第6期);甘肃安西旱湖脑墓地及窑址发掘简报、甘肃玉门官庄魏晋墓葬发掘简报、甘肃玉门白土良汉晋墓发掘简报、甘肃酒泉崔家南湾发掘简报、甘肃合水魏哲墓发掘简报(分别载于《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2005年第6期、2006年第1期、第6期、2012年第4期);高台地埂坡晋墓发掘报告、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2011年发掘简报、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边发掘简报、高台地埂坡晋墓、玉门金鸡梁(分别载于《文物》2008年第9期、2009年第10期、2011年第9期、2012年第8期、2008年第9期、2010年第2期)。
发表论文:摄影测量方法制作数字化线描图在麦积山石窟的应用(刊载于《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2期)
出版绘图报告有:《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地发掘报告》(2001年12月甘肃省文化出版社第1版);《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书法作品在2004年甘肃省第二届妇女书法展中获三等奖,绘画作品《团结》在2019年甘肃省教科文卫书画展中获三等奖。
木匠传人王羊成 王家阳洼村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匠技艺,多才多艺,19岁时已出师,带领一批木匠开始给邻村邻镇的人家兴修木结构房屋,在当地的木匠中有一定的名气。他每逢正月过年时,带领自己的一批木匠就开始社火的筹办,在早些年间成立了王家阳洼社火队。
坚守银匠杨跟雄 生于1937年,杨山村人,于2016年11月去世,是当地有名的铁匠、银匠,平时给村内人打个手镯,编个鸟笼等。
彩陶技艺传承人寇彦斌 闫沟村人,祖上是一户专门从事制作大地湾彩陶的人家。寇彦斌爷爷在家里做农村人用的瓦盆、花盆、瓦罐等陶制品,供附近村民生活使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家人做起了彩陶工艺品。开始继承父亲留下的这门手艺,在大地湾附近经营彩陶工艺品制作。刻苦钻研,积累经验,并与各地民间手艺人相互学习交流,制作水平日渐成熟。
古建能手宋玉田 生于1935年10月,出生贫苦,自小跟随师傅学艺,勤学钻研,一生修建古建筑。陇城的娲媓庙,西番寺,蔡河村新院里的魁星阁,中川寺等都是他精心设计建成的。
能工巧匠高发荣 生于1900年3月25日(光绪二十七年),1991年6月26日去世,享年91岁,系麻沟村八组人士,当地人称他为二高师,每当老人们看见沿途的古建筑,就会给年轻人讲述他的传说。他自幼酷爱钻研木匠术,对鲁班的技艺颇有研究,在青年时期已学有所成,经常义务为各处建造寺庙建仿古建筑物,为大户人家建造古式亭院宅所,尤其在宁夏西吉、海原、固原、秦安、张家川一带建了不少古式建筑物。至今还存留的有固原钟鼓楼、海原东大寺、海原老城门、海原古式建筑、原陇城中学校门等。
彩绘高手武锡昌 (1920年—2005年),麻沟村人,一代画师。是位慈祥、德高望重的民间艺术家,人称“武师”。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因为征兵走了口外(当今的新疆),母亲也在很小的时候离开了他,由叔叔抓养长大。从小就爱好画画,拜师学艺,清水河流域周边的绝大多数庙宇彩绘,泥塑神像都是出自他的一双巧手,包括麻沟村关帝庙,常堡的乱石爷,陇城南门下女娲祠女娲娘娘首次的塑造,杨家新院的魁星阁,汪家寺的娘娘殿等,他不断在自我推广这门技艺的同时也带了不少好徒弟,大徒弟郝三录还在继续从事民间泥塑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