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长治 福荫后焉
21世纪以来,五营镇党委、镇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农业稳乡,工业强乡,科技兴乡,旅游富乡”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小城镇拉动、产业互动战略,主要实施了“112233”工程(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这一历史机遇,稳定粮食生产这一基础,发挥旅游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两大优势,走好旅游兴乡、劳务富民两条路子,建成规模养殖、瓜果蔬菜栽植、中药材种植三大基地,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规模养殖、劳务输转已成为全乡的两大支柱产业,果品蔬菜生产初具规模,旅游业已见雏形。五营镇在固本强基,建桥修路,农业产业化,林业基地化,医疗新农合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教育优先化,文化先进化等方面强力而为,成果显著。
2016年开始,五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三山一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安排,把生态综合治理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造福后代”的重要举措。围绕构筑绿色屏障、建设美丽五营的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脱贫攻坚和龙头山流域实际,根据群众发展果椒产业需求,提出了“流域治理引凤筑巢,小花椒做成大产业”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努力实现生态建设“栽下去、长起来,卖出去、富起来”的目标。鱼尾沟流域造林绿化工程、闫家沟果木林业合作社、卧牛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龙头山产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已初见成效。
全长7.5公里的鱼尾沟,耕地零散,坡度较高,沿线10个村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从2018年10月开始,秦安县启动鱼尾沟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对南北两山荒山、荒坡、荒地进行分梯次、有布局、大规模绿化,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栽植、统一调配苗木、统一进行后续管理,保证成活率,栽植了油松、云杉、柳树等苗木20余万株,种植面积1800余亩。五营镇党委、镇政府经过认真谋划,积极开展“三变改革”、建立龙头合作社、联合社等措施,将沉睡的土地盘活,闲置的资源整合,用一年的时间在该流域建成了花椒产业生态示范园。龙头山产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在龙头山流域内,发展金银花、九月菊等短平快林下经济,实现花椒林结果前周期内辅助经济收入和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的目标,为了弥补花椒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2019年又在这5000多亩花椒园里套种了金银花等中药材,往日的撂荒地又变回了淘金田。为了确保产业园项目建设取得实效,针对后期管护力量薄弱的实际,五营镇采取“合作社+党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了秦安县五营镇龙头山产业生态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花椒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为主营业务,以金银花、九月菊种植加工为辅,组建合作社党支部,吸纳党员致富带头人,引进原始启动发展资金,农户入社参与经营的日常管理模式。根据农户自愿,以土地、劳动力、产业资金等“三变”形式入股合作社,进行折股量化,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加工、销售,收益后按占比分红。目前,合作社吸纳会员460户,贫困户260户,土地入股327户763.2亩,其中贫困土地入股131户305.7亩。
五营镇龙头山流域距离大地湾F901遗址仅8公里,具有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天优势。结合中药材种植,五营镇政府蓄力建设生态景观长廊,打造出除桃花以外的赏花经济,开辟出乡村旅游新路线。通过打造卧牛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龙头山花椒产业示范园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体,带动辖区内5个村的369户贫困户脱贫,真正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美丽乡村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
2020年4月16日上午,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来到五营镇,调研了解龙头山产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
历史上的五营与万年古址大地湾,秦汉邑郡古略阳,戎人遗存战国墓,汉时古道“关陇大道”,陇右古渭河支流清水河有了亲密的交汇。8000年至5000年前先民们以聚落城镇的形式生活,留下了珍贵的文物遗存,3000年至约2000年前在这里留下了战国诸国、秦汉三国征战西域的历史遗迹。如今,拥有4万多人口的五营镇是秦安县的东部小镇,但从历史影响力来说,它无疑是陇原大地上的历史文化大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