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落
院落的走向类型
在六千年前的大地湾二期时期就发现原始村落,大地湾四期发现宫殿式建筑。在清水河流域的院落形成中,也是依山而建、依自然而建,讲究依山面水、坐北朝南,不同方位的村庄,其院落布局不同。当地群众讲究风水,在建造院落时要事先请风水打罗盘方正,确定主屋和门的具体方向和位置。一般靠南山的村庄,其主房在南,门向北,靠北山的村庄主房居北,门向南,在川区的村庄,大多主房居北,门向东南叫巽(xūn)字门,也有主房坐北,门朝正南的。五营地区邵店村、赵宋村原来院落的主房都在西面,门随院落与道路的位置而定,有向北的也有向东的,随着人们眼界和认识的提高,现在居住在川区的新建院落,基本上主房坐北,门朝南。四合院为传统的民居院落。五营清水河川区北岸一带的四合院,大体布局、构造和风格为正房三间主房,坐北朝南,主房两侧配耳房各一间或两间(上房一般共七间);东西房为配房,对称;对庭左侧为大门。按阴阳五行说“坎宅巽门”,巽的八卦符号为“三”,基向为东南,代表风,取其出入畅达、通行无阻之意。《易·说卦》云:“巽,东南也”,所以巽指的是东南方位。古人著书中常常用“巽”来代指东南方。显而易见,因为“坎”为北,所以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故把东南方的门叫做“巽字门”,当地称巽字门。进大门迎影壁折西进入内院,左右为厢房,北面为正房。
秦汉以来,五营居民基本上是土木瓦房,院落隔墙用板椽夯筑土墙,底宽1米,上宽半米,高两米半到三米。清末民国时期,院落为正方形,四面或三面筑屋,院正面修上房和偏房,两侧修厢房,对面修下房,一般上房不仅建筑面积在院中最大,而且立高要超过其他各屋。房子的主要规格样式有偏撒子和双面檐。
偏撒子 多数房屋为一面檐,俗称偏撒子,房屋的大小高低,门窗的规制有固定的尺寸,宁可将木料截短或将空间闲置也不能逾越门尺,在今天看来非常死板的古代修造门尺,其实既反映出那时的等级制度及讲究的礼仪、迷信的思想,也反映出千百年来能工巧匠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最稳固科学的房屋结构。直到改革开放前,普通的民居仍然是土建筑,一根檩条、两接椽,后背高约4米多,前檐高约2.8米,草泥涂墙,灰瓦覆顶,门宽0.9米,高2.1米,屋长5米~6米者,一门两窗,门为双扇;屋长3米~4米者,一门一窗,门为单扇。一律为转扇门,窗有方格窗屏,俗称窗亮子。
双面檐 亦称安架房,双面檐的房屋以前较少,个别富户人家有修五檩三椽的,最上等的建筑是四门八窗,前面全用木柱和木门窗,俗称四栏门窗,是当地古建筑的最高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房屋建设如火如荼,旧有的房屋多拆除,新建的由砖土木结构发展到现在的砖木、砖混结构,房屋的大小早已打破了过去的规制,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精致,房屋建设最直接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修建的民房结构和造型大多有随意性,许多建筑不符合土建标准。五营地区解放前房屋以偏撒房为主(一面撒椽),解放后建造的上房大多是安架房(双撒椽),北房两侧出椽。该地区农村住宅的建造主要以就地取材为主,采用传统的构造方法。主要形式有:①木结构。分布面广,易于加工、运输和安装,既可做承重构件,又可做围护构件。常见的梁、柱(梁架式)构造。②土结构。分布较广,施工方便,造价低廉,利于隔热保温。有天然、土坯叠拱、土坯墙和夯土墙等。③混合结构。以木材、粘土砖和混凝土制品为材料,有坚固耐用、节省木材等优点,是近年来农村住宅逐步推广的建房材料。
门的朝向与结构
巽字门
大门一般设在中轴线偏左的一面或正中。大门之前设有一定的场地作为门口,过去富家府第不仅设有台阶,并在门两边装有高大的石鼓(户对)门枕和石狮子、上马石。生活好的家庭开双扇门门面;贫困家庭只开一扇门门面,有的安门,有的不安门,称为敞门大户。1990年末始兴建高大豪华式大门门面,瓷砖瓷瓦瓷片墙面十分壮观。
一般大门只开在正南或东南。如果是一进式四合院,往往大门开在东南方,这样保证了“弯曲有情”。如果是二进式四合院,往往是一门开在正南,一门开在东南,这样保证了不是“门对门”或防止“盗气”不藏风的风水格局。古人对房子的结构十分重视。《黄帝内经》中说:“宅以形势为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可见:古代建筑理念中更加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体现家族中的藏风聚气、丁财发达!
著名宅院
王洼村四门八窗古上房
王洼村四门八窗古上房
炕台和炕柜
蔡河四门八窗古上房
蔡河文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