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出土器物
大地湾考古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器物8000余件,其中陶器(陶片不计在内)4000余件,石器1700余件,骨角器1600余件,蚌器和装饰品360多件。
(一)陶器
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它是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生活用具,是史前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也是史前文明的主要体现。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术开始”的。这里所说的“野蛮时代”,就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言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有三个重要标志,即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陶术的发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从大地湾出土的遗物看,完全具备了这三个标志,其中制陶术尤为鲜明。陶器的起源与人类的定居生活有密切关系,定居生活需要有各种器物储藏食物、蒸煮食物、汲水盛水。在不断定居的生活过程中,人们从偶然的发现中认识了土、水与火“结合”的特性,然后有意识地用黏土捏塑成各种理想的器形,尝试陶器的生产。经过漫长的实践过程,终于烧制成了满足人类需要的陶器。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经化学分析,其原料正是黏性好、可塑性强的第四纪红土,也可以说是就地取材的普通黏土,俗称“红胶土”。这种黏土含砂量较低,可塑性极强,陶器的质地较为细腻。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也是经过以上的方法制成的,就是说从早期的手制经慢轮修整,发展到快轮制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手制法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制作方法,开始时先民们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捏塑法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的耳、足等附件。此种方法制作的陶器胎质粗糙,厚薄不匀,器形单一,种类很少,主要用于炊器和食器。泥条筑成法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手制成型法,就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这是制陶的主要方法。泥条筑成法,又分为盘筑、圈筑两种。盘筑是将泥条一根接一根地连接起来,呈螺旋式筑起坯体。盘筑法是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使用最普遍、延续时间最长的方法。圈筑是把每根泥条首尾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垒成坯体,这种方法使用较少。模制法是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其初级阶段是模具敷泥法,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就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无论哪种制陶方法,都会在制成的陶器上面留下明显的痕迹。手制的陶器上,会留下手指的印痕;泥条筑成法制成的陶器,器壁上会产生一圈接一圈的泥条痕;以慢轮修整的陶器,会在器口和器底遗留下轮旋产生的同心圈。大地湾、王家阴洼等遗址出土的陶罐、葫芦瓶,底部出现修整时产生的正心涡纹,足以证明慢轮在大地湾制陶中已经存在。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按陶质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夹砂陶就是在陶器的胎土中掺有较多的砂粒,以避免在烧制时发生破裂,这类陶器多用于炊具。泥质陶陶质松脆,火温较低,多有色斑,容易破碎,这类陶器多用于食器和盛储器。由于陶器原料土质的不同和烧制方法各异,陶器表面多呈红、褐、黑、灰、黄、青、白等不同色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主要是日用器皿,按用途可分为汲器、炊器、饮器、食器、盛储器和其他杂器七大类。
“陶器的发明,方便和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因此,对史前新石器时代以及金石并用的上古时代陶器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是文字,但它是过去时代遗留下的实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逝去时代人类生活的化石,它带给后人的古史信息是十分珍贵的。”大地湾的先民创造了黄河上游最早的陶器,对研究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明晰陶器的发展演变,根据大地湾遗址的地层和出土陶器的特征,对陶器可分为大地湾一期和大地湾仰韶文化早、中、晚四个时期。
大地湾一期陶器 大地湾一期文化属考古学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前期。大地湾一期的陶器是较仰韶早期更为原始的陶器,这一时期的陶器均以夹砂红陶、褐陶为主,制陶采用“内模敷泥法”。陶器的胎土中以夹细砂粒为多,也有少量的泥质陶,陶坯是由不同的泥料分层敷贴制作的。大地湾一期未发现陶窑,烧成陶器很可能是用最原始落后的“平地式烧陶”,因火力不匀,温度不高,密封不严,陶器烧成后颜色不均匀,质地松脆。因烧制膨胀或采用泥片贴敷法,器身上烧成的红黑色、红灰色斑点较多,色彩不甚纯正,陶片易碎,破损陶片的断面可见层状或片状脱落。“陶片分层”这是大地湾一期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同时也表明大地湾一期烧制陶器的技术较为原始落后。这一时期的器型以圜底器居多,其次为富有特点的三足器和圈足器,平底器较少。主要器种有圜底钵、三足钵、圜底碗、三足罐、筒状深腹罐、平底罐、圈足碗、球腹壶、纺轮、陶塑、杯、勺等。生活用具皆为陶器,完整和已复原的共计120余件。这些器形,纹饰以交叉绳纹为特色,特点鲜明,风格独特。虽然工艺上较粗糙,形制上较单一,但它已经奠定了后来中国彩陶的基本形制。“大地湾一期的陶器与宝鸡北首岭下层陶器有某些相似之处。陶器口沿外施红色宽带纹的三足圜底钵,与华县元君庙下层、彬县下孟村下层的同类陶器相同,三足圜底钵、筒状深腹罐、球腹壶、圈足碗等器形,则与新郑裴李岗、武安磁山、密县峨沟北岗(早期)等遗址出土的同类陶器相似。”
大地湾一期带“┿↓”纹陶钵
大地湾一期遗址中出土的彩陶较少,纹饰单纯,部分钵形器上绘有紫红色宽带纹,多数只在器口缘外绘一圈红色宽带纹,更重要的是在钵形器的内壁绘有十多种彩绘符号。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一种绘有彩色图案的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一种最重要的陶器,彩陶的产生和发展标志了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步。”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先民的重要聚居地区之一,在黄河流域分布着很多的古文化遗址。就彩陶文化在地域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城内外及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发现的彩陶遗址,初步统计有两千余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渭水流域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黄河下游(包括黄淮地区)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彩陶文化首先起源于泾渭流域陕、甘一带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这种文化因首先发现于陕西华县的老官台和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而得名。在时间上由新石器时代早期向晚期发展,在空间上由泾渭流域向西推进,向四围扩散。“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的每一个遗址中都发现有彩陶,时至今日,在我国各省区发现的所有史前文化中,7000多年以前的彩陶只有大地湾文化中有,大地湾一期的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彩陶。”由于处于陶器烧制的初创时期,制陶薄厚不匀,焙烧受热不均,有时出现陶色不正,有些陶器壁上出现外红内黑的现象,这都说明了当时制陶技术的原始性。但是,这种稚拙的制陶工艺却为中国彩陶文化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开我国彩陶文化的先河,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之一。
大地湾二期陶器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主要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是继承了老官台——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它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今陕西省的关中、山西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大部以及甘肃、青海等省的一些地方。仰韶文化大约经历了两千年左右的发展阶段,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仰韶文化也有自身早、中、晚三个发展段落。
大地湾二期的陶器,主要以细泥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也有少量的灰陶。陶器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并已开始使用轮制,有的小型器物可用手捏制,器种主要有钵、盆、罐、瓶、瓮、壶、器盖等。钵有直口和微敛口两种,陶胎较厚;盆有圆卷唇、叠唇、窄平沿等,皆圜底,基本不见平底盆;罐以侈口鼓腹或垂腹小平底为主,器口泥质,器身夹砂,还有侈口圆唇曲沿平底罐,敛口带盖平底小罐、圜底罐等;瓶以葫芦状居多,也有少量的葫芦口尖底瓶;瓮有圆唇鼓腹平底;壶有长细颈壶和短细颈壶两种。常见的典型器物有直口钵、叠唇盆、侈口垂腹罐和葫芦瓶。纹饰以绳纹为主,多饰于夹砂罐、瓮的腹部,也有少量的弧纹和剔刺纹。彩陶多绘黑彩,个别的为红彩,饰于盆或钵的口唇部和上腹部,葫芦瓶和细颈壶多饰于头部或腹部。常见的彩绘图案有宽带纹、变体鱼纹、直边三角、平行线和折线纹等,很少用曲线和弧线,较为写实,简朴平直,在宽带纹上还绘有十多种刻画符号。这一时期,由于先民的定居和原始农业的兴起,作为生产和生活用具,实用且富含艺术性是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的显著特点。
大地湾三期陶器 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期的陶器主要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比早期增多,也有少量的橙黄陶,制陶仍采用泥条盘筑法。大型器物增多,有些器底很薄,只有1毫米,非常均匀。底部有轮旋切割痕迹的渐多,陶器上的鋬、耳附属物较前期发达。器物种类繁多,除早期常见的钵、盆、罐、瓶等外,出现了甑、盘、杯、器座、缸等新器型。其中由敛口钵、卷沿盆、凹凸唇夹砂罐、葫芦口尖底瓶、大喇叭口盘、圆卷唇直颈深腹缸构成了这一时期陶器的基本组合,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已有较大的进步。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网纹、线纹、附加堆纹和少量的划纹及齿状压纹等,这一时期烧制彩陶很发达,是彩陶的鼎盛时期。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期的彩陶多单用黑彩,也有少量的红彩和白彩。盆、钵中还有微量的内彩器,彩陶纹饰以半圆形纹、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为主,组成了生动流畅而富于变化的图案。
大地湾四期陶器 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主要有泥质橙黄陶和泥质灰陶,红陶大为减少,新出现了夹砂泥质灰陶。泥质橙黄陶比例最大,约占三分之一。泥质灰陶表面多磨光,成为这一时期陶器的鲜明特点。灰陶的增多和口宽体高的大型陶器的大量生产以及一些异型器的出现,表明了烧窑技术与制陶工艺比中期又有更大的进步。陶器以平底器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假圈足器、尖底器和个别的圆底器,主要器种有碗、钵、盆、盘、杯、罐、缸、瓮、瓶、壶、器盖、器座、甑、樽形器等,其中钵、碗类起为常见。平唇尖底瓶、侈口曲腹彩陶盆、喇叭口圆肩鼓胸壶、樽形器、敛口夹砂罐、口沿厚重的大口缸、宽平沿的大口罐等是陶器群中富有特征的典型器物,器物造型多呈上大下小的倒梯形,与中期器物以曲线为主的几何图形明显有别。还出土了条形盘(升)、陶抄(斗)、四鋬深腹罐(斛)等陶制量器,将中国度量衡的研究提前到距今五千年左右。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线纹、乳钉纹、凹凸弧线纹等,其中绳纹的种类增多,附加堆纹盛行。彩陶呈衰落趋势,比例很小,有红、黑、白三彩,以黑彩居多。彩陶纹饰以变体蛙纹、二方连续纹为主。内彩器比中期增多,纹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有弧线三角、花瓣纹、网格纹、波纹叶纹等,并有少量的变体蛙纹和个别写实动物纹饰,也有一定数量的白色彩绘和少量的朱砂彩绘,这些都形成了大地湾遗址自身的特点。碗多假圈足,器身与器底拼接处的一周常留有手捏的痕迹。钵的种类较多,口部一般内敛或微敛,口沿内有一道叠附的泥棱,腹深浅不等。有的钵形制较大,饰一对鸡冠耳,有的口沿外敛处称棱折状,内敛部分陶胎稍厚并往往饰彩。斗犬纹壶、锯齿网格纹壶、叶片网格纹壶是大地湾仰韶晚期的精品。其中“斗犬纹壶”图案独特,所绘四只栩栩如生的犬怒目圆睁、尾巴弯卷,双双对视相斗,其中一对犬的下方会有一条鱼,可称“斗犬图”或“四犬争鱼图”,生动地描绘了先民的生活情景。
大地湾仰韶文化制陶工艺的进步,种类的繁多,纹饰的多样,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反映了制陶技术的兴衰变化。大地湾仰韶文化的陶器制作,无论从陶质、器型、种类、纹饰,还是从烧制火候,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大地湾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定居与分居的开始,也标志着文明的重要创造和传播。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远古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创造,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石器
大地湾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大多数石器已是在打制与琢制的基础上再进行磨制而成。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段,连骨器、蚌器和玉器等也进行磨制。磨制工具的出现,对整个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1700余件石器,主要是大地湾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大地湾一期的石器,制作比较粗糙。出土的石器,多为打制,磨制很少。器形有刀、铲、斧、锛、弹丸、磨石、敲砸器、刮削器和细小的石英片等。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刀、石铲等,有打制、磨制和琢制,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约占石器总数的十分之一。磨制石器并不通体磨光,只在石器的刃部或使用部位加以砥磨,制作技术比旧石器时代有所改进。大地湾的先民在长期打制石器的劳动中,摸索发明了制造比较锋利适用的劳动工具——磨制石器。磨制的石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走出了几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迈进了新石器时代。
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出土的生产工具,种类多样,以磨制为主,每一件石器都有了固定的类型和特定的用途。石器的质料多为板岩、粗砂岩、细砂岩、石英岩等。石制工具可分为生产用具和加工工具两大类。生产用具:要有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石纺轮、石球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磨石、刮削器、敲砸器、研磨器等。其中大型棒形弧刃石斧数量最多,可视为代表性器物,多数为农业生产工具。用于家庭使用的石制工具有石纺轮等。用于狩猎使用的石制工具有石球、石弹丸等。部分石刀、石铲磨制精细,带有钻孔,一般为两面钻孔。
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石斧、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种还有两侧带缺口的石刀,呈半月形的石镰等。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定居先民越来越多。主要石器有:
石斧 一般为长方形或肩稍窄、刃部稍宽的梯形,较厚,通体磨光,有面刃,刃锋呈弧形。也有的为长条形,近方形,磨制较粗糙,刃锋略呈弧形。还有平刃和舌状刃,通体磨光,较为精致。色泽一般为黑青色或紫灰色,也有些呈灰绿色。
石刀 长方形,器形平扁,背部较厚,通体磨光,有明显的加工和使用痕迹。有的磨制较粗糙,一般一面有刃,也有的为两面刃。中间近刃部一侧有一钻孔,也有的未钻孔。刃部微向外凸弧,有的为半月形,刃部微向内弯者或可称作石镰。石刀的色泽一般为黑色或灰绿色。
石锛 器形呈梯形,单面刃较宽。石质坚硬,通体磨制精细。有的是利用上窄下宽的自然石条,将下端稍加打制成刃而使用。
石铲 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器形扁平,圆肩,宽平刃,均为磨制,双面利刃,有的钻孔在中间,有的钻孔靠肩部。颜色多为浅灰色。
石凿 多为长方形或长条形,单面刃。也有的为梭形,两面刃,通体磨光。
石纺轮 圆形扁平体,形态基本相同,大小差别显著,中间钻孔。
石球 一般为圆球形或近似圆球形。
石弹丸 一般为圆球形。
石匕 长条形,体薄,三面有刃,通体磨光。
磨石 形状不固定,大小差别很大,一般为枕头形的长方状砂岩石块。磨用痕迹明显,有的因长期使用形成沟痕,还因长期接触红颜料,均为浅红色。
刮削器 打制而成,器形多为扁平,不甚规整。有些为一面刃,有的为两面刃,多为黑色硬质石片。
单孔石铲 大地湾二期
敲砸器 均为磨制,有的为圆形,有的为椭圆形,器形粗厚,周边和上下两面均有密集的麻点似的敲砸使用痕迹,呈浅黄色。
研磨器 形状不固定,多为上、下均匀或两端粗细不一的棒状石柱,有长有短,作为磨光工具使用,一般选用石质细密的石英石料,接触面是一个光滑的平面。作为钻孔工具使用,一般选用磨触力强的粗砂岩,钻头部位作乳突状,表面明显可见轮纹。
石臼窝 大地湾出土1件,形状不规则,似为一块边缘破损的方石,中心是圆形蓝紫色臼窝,非常光滑,周围呈红色。
燧石片 在房基墓葬、灰炕和地层中均有发现打琢而成,有刃,形状细小而不规则,多至白色。如纸片,有的是长条形,有的是三角形或多边形,打磨出边刃,可做刮削、镶嵌之用,形体细小。
玉石坠 用汉白玉或绿松石等材质磨制而成,制作小巧精细,形状不固定,有陀螺形的,有圆环状的,迪体打磨光洁,底部有圈凹槽,底面钻一斜孔从槽内穿出,可以穿绳佩带。
(三)骨器
骨器 新石器时代的骨制工具,多数是用兽的肢骨经过修裂、修整、磨制而成。大地湾遗址出土的1600多件骨角器,原料多为把兽骨的骨片、骨管或兽角加工而成。大地湾一期的骨器,大多数是在使用的刃部加工磨制,制作技术相当原始但十分先进和精细。骨器种类主要有骨锥、骨铲、骨耜、骨镞、骨笄、骨针、骨凿、骨管、兽牙、骨鱼钩、骨鱼鳔等。另外还有角锥、蚌壳、蚌环、蜗牛壳等用具和装饰物。
骨锥 利用动物的尺骨、肋骨或管状骨加工制成,有的劈裂后加工制成,有的精磨制成。一般在一端磨出一尖锥,也有的两头带尖锥。有的器形扁宽,较粗糙,有的器形较小,锥尖锐利。
倒刺骨鱼钩 大地湾二期
骨镞 小而细长,中间微凸。有的翼略呈长三角形,带铤,制作粗糙。有的翼略呈四棱锥形,铤区分不明显,圆锥状。用于狩猎。
骨笄 呈圆柱形,有扁柄,后端带一圈蜂腰形凹槽,圆尖锥,有的锥部圆钝。
骨针 扁圆体,通身磨光。
骨凿 一般用劈开的兽肢骨管制成,呈条状,一面内凹,一半部磨刮加工成扁平的圆尖形刃。
骨管 用兽骨制成,中间挖通,断面为椭圆形,为装饰品。
兽牙 磨制,上端钻有两个小孔,两边和下端均磨成锋利的单面刃,既可穿绳佩带,又可刮削实用。
角锥 利用鹿、牛、羚羊等动物的角尖作为锥尖使用,一般由枝杈割断后的鹿角制成,尖部一般磨光,其他部分仍保持自然面。
蚌壳 保持其自然形状,有的钻有一两个小孔,磨制精巧,一般为串挂在胸前的装饰物。
蚌环 呈半圆形或扁圆形,通体晶莹闪亮,可系绳佩带。
蜗牛壳 保持其自然形状,钻有小孔,可以穿绳佩带。
(四)动植物标本
大地湾一期遗存所在地层,灰坑、房址、墓葬中出土的犀牛骨、猪、狗、鹿、羊骨和其他兽骨,都说明清水河流域当时的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湿,野生动物植物物种繁多,类似秦岭以南地区。
骨针 大地湾二期
半圆形玉佩 大地湾四期
大地湾遗址 熊骨标本
大地湾遗址 马头骨标本
大地湾二期文化 豹骨
大地湾三期文化 马骨
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鸡等。野生动物有多种,是先民的狩猎或捕捞对象。据已鉴定的动物骨骸,其种属有野猪、野马、野牛、黄羊、羚羊、马鹿、水鹿、斑鹿、虎、狍、狸、野猫、豪猪、麝、野兔、竹鼠、岩松鼠、獐、猕猴、雕、鹳、鲤鱼、草鱼、青蛙、鳖、中华田园螺、蚌等。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和取土样作孢粉分析,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动物中有虎、麝和猕猴等,说明当时遗址附近覆盖有一定范围的森林。鹿、獐和梅花鹿等则表明在遗址附近的山地和河谷之间生长着茂密的灌木和草丛。竹鼠表明该地区曾分布着树叶常青的竹林。鱼类和田螺、蚌的存在,说明其地必有宽大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