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政区划

第二节 行政区划

五营镇始设于民国29年(1940年)。其名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清廷出兵剿抚莲花城回民起事,十八大营驻于清水河谷,其中驻马骆川(今邵店村附近)的为第五营。回民首领穆生华(号穆三)在莲花城附近拱北川筑城(人称回回城)据守,建号“洪治”。清兵第五营剿抚兼施,很快瓦解回民军,声名远播,从此,人们称这一带为五营川。民国时从陇城镇析置五营乡,乡公所驻邵店村。

乡以下区划,清朝以前无考。民国23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以户为单位,10户为甲,设甲长一人,10甲为保,设保长一人。合七八保为联保,设联保主任一人。民国26年(1937年)全县划设22个联保,其中五营川为第二区第三联保,在邵家店设联保主任办公处,直辖所属11保122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秦安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7个区(1950年8月后设8个区),今五营属地设五营乡、景阳乡、鱼尾乡由陇城区管理。1954年2月,五营乡属地设民厚、五营、马川、景阳、鱼尾、杨山6个乡,属第三区(陇城区)管理。1955年,景阳、民厚、五营乡归陇城区管理,撤销马川、鱼尾、杨山三乡。1956年1月撤销民厚乡(1957年3月恢复设置),1958年全县撤销区署设置,所有乡镇为直属乡。1958年后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后半年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体制,五营乡地属陇城公社。设邵店、景阳、民厚管理区。1961年4月,改设景阳、五营、民厚公社,同年成立陇城区工委,乡属地内的景阳公社、五营公社、民厚公社仍归陇城区管辖。景阳公社、五营公社、民厚公社共辖62个生产大队,其中景阳公社辖21个大队,五营公社辖28个大队,民厚公社辖13个大队。至1965年4月五营公社及景阳、民厚两个公社的一部分合并为五营公社。1968年3月,成立五营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罗湾拆分为罗湾、马小、魏山3个大队,王洼拆分为王洼、徐洼2个大队。1980年初至1983年底,五营公社共辖31个大队,178个生产队,4849户,29582人。1983年6月、7月,王沟大队、中庄大队相继更名为王店大队、腰庄大队。1983年12月,根据《秦安县委、县政府关于政社分设、建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五营公社改设为五营乡人民政府,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下辖村民小组。全乡共设31个村民委员会。1986年腰庄村拆分为腰庄和阳洼两个村,至1990年底,全乡共有32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2007年,撤安山村民委员会,并入赵王村。至2019年五营镇辖邵店、西坡、鱼尾、腰庄、墩厚、王洼、徐洼、杨湾、袁庄、何洼、焦沟、胜利、魏山、马川、赵宋、雒塬、张塬、杨山、马小、罗湾、北坡、麻沟、蔡河、王店、花双、闫沟、薛李、蔡任、陈峡、赵王、王家阳洼31个村民委员会,97个自然村。

民国35年陇城镇行政区划表

续表

1952年陇城镇(包括五营镇)行政区划表

续表

2020年五营镇行政区划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