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贸易集市
近代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前期,当地商贸的主要方式是货郎担交换。货郎担走乡串户,贷郎挑担摇梆浪鼓,沿村叫卖,常以家用的针头线脑等小商品换取农家户内自产的粮食以及妇女的头发、野生的药材等。货郎叫卖的多是妇女儿童用的如针锥、剪刀、丝线、拧车、顶针、绸缎、发卡、头绳、巾帽、鞋袜、玩具、文具等,小本生意,轻巧灵活,既方便了群众,又活跃了买卖。至今仍有货郎在山区村庄从事这种流动销售。
1956年,经过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贸易体系。
五营、陇城、莲花、朱店、龙山贸易市场 从五营境内出土的秦半两、汉四铢钱、五铢钱看,清水河流域商品贸易的历史悠久,商业非常繁盛。五营乡周边的集市如陇城、莲花,以及邻近县的朱店,龙山等是规模较大的商品集散地。陇城逢双日集市,莲花逢单日集市,五营群众根据需要择日在两集市选择跟集。上市商品包括粮食、蔬菜、肉蛋、布匹、家禽、牲畜(陇城有本地区较大的骡马市场、猪羊市场)、油盐、茶糖,家具、羊毛、麻类、药材、陶瓷、水果、木器、山货等,还有提供客商餐饮住宿的货栈、客店、车马店等。山货如簸箕、笸篮、炕席、毛毡等都在张川马鹿坡集市提货,缸、锅子、碗、罐等锅上用品在华亭取货。解放前和解放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骡马猪羊市场非常繁荣,如陇城的骡马市场规模和交易很大,随着改革开放和农耕生产方式改变,骡马市场已经在清水河的几大贸易市场中消失,成为人们的记忆。
供销合作社 1955年至1957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又将合作商店过渡为全民所有的国营商店,商贸活动仍然依托供销合作社进行。原从业人员除留一部分为国营职工和大队服务部营业员外,其余下放为生产队社员。1961年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五营恢复了三个合作商店,一个合作小组,从业人员11人。
1965年,成立秦安供销合作社五营分销店,1968年成立五营供销社,至改革开放前,五营供销社有邵店、蔡河、王洼三个分销店,拥有职工近百人,各村都设立了代销店。供销社负责禽蛋、药材等农副产品的统购和食盐、日用百货的统销。对粮食的购销则成立了粮管所,生猪的收购则成立收购组专营。1988年,蔡河、王洼供销社并入五营供销社,进入鼎盛时期。90年代,自由市场再度兴起,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合作经济逐渐萎缩,供销社也随之解体。
五营商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五营形成了每天一集的商贸市场,服务五营周围人民的商品需求,共有商户约60户,包括百货、食品、农业生产用具、手工业、轻工业等等。
粮油贸易:明清时期,镇内田赋事宜实行里甲制,直接受县衙户房管理。1927年,管理权归县政府第二科经征处。1943年,征粮事宜直接由县田赋粮食管理处(后改为田粮处)通知各户。1947年征粮事宜由县政府田粮科负责管理,镇代发通知单。1949年后,县人民政府设财粮科。1954年五营建立粮管所(粮店),粮食油料购销任务由各级行政机关负责完成。“文革”中,五营粮管所业务归五营公社革命委员会管理。1970年,粮管所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75年,革命领导小组又改为粮管所。
民国以前,粮食油料上集市交易。每逢集日,交易双方议价成交,由斗行衡量过称,斗行从中抽取3%的佣金。1953年底,中央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在确定农户需要的种子、口粮、饲料和一定数量的机动粮后,将余粮的50%按规定卖给国家。1955年,根据国务院《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办法》,粮食征购按亩数实行定产、定购、定销三年不变的政策。城镇居民、机关、学校、公矿、商贸企业、医疗卫生等单位职工,用粮实行按人定量供应办法,工商行业用粮按计划供应,市镇饲料用粮实行凭证供应。
1959年,在高估产、高指标的基础上,实行高征购,农民生活困难。1961年,西北局兰州会议后,纠正错误,征购任务有所减轻。1965年实行“一定三年”的粮食征购政策,城镇居民按定量供给面粉食油,每人每月供应4两清油,国庆、春节每人增加1斤。1980年,规定年人均口粮以150公斤为起征点,当年全公社征购30万公斤,农民开始过上温饱生活。1985年,实行自由购销,生活彻底改善。
农畜产品:五营地区上市的农畜产品主要有麻、洋芋、羊毛、生猪、鲜地黄、黄芪、党参、当归、甘草、半夏等。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各商户收购内销外运。1952年后,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56年,农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统购物资不准进入市场,完成统购后的二类和三类物资可在市场自由议价购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限制私养,鲜蛋上市量锐减。1978年后,提高收购价格,落实派购奖售政策。1985年取消生猪、鲜蛋派购政策,开放肉蛋等农畜产品价格,实行议购议销。1988年,农畜产品的收购较之过去翻了几番,进入九十年代后,农畜产品全面放开,自主流通,交易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林副产品:五营是著名的林副产品产销地,1949年前林副产品由镇内山货商户内销外运。1952年后,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五营的林副产品贸易主要源自张家川的恭门镇,那里林业发达,清水河一带的木料和林产品均出自那里。从2000年开始,由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五营的林副产品减少。
糖酒副食:1949年后,由供销社统一负责副食品供应。1963年后,供需矛盾逐步缓和,取消票证,放开供应。“文革”中,很多副食品长期脱销。改革开放后,副食品市场供应逐渐充盈。
棉布百货:1949年前,棉布百货由集市交易经营,多为小本生意。1956年,由供销合作社独家经营。1960年,物质极度匮乏,国家对胶鞋、毛线等10种商品实行限量供应。1962年,凭票证供应的棉布等商品多达44种,有些工业品实行高价凭证供应。1983年底,取消棉票、布票。
石油:1953年,普遍采用煤油照明,由供销社供应。1974年,五营公社建立拖拉机站,开始使用柴油,直接由县二级批发站凭票购进。1994年,县石油公司在五营建立加油站,供应柴油、汽油,后撤销。
甘肃省布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