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贸易集市

一、古贸易集市

胡家梁集市 明朝时期,在五营乡魏山村关帝庙的南侧,有一个叫“奶奶坟”的地方,包括现在的钱家庄在内,据说就是一个集市。人们在此地赶集,买卖东西。有沿清水河过往的商客,也有沿南山而走的小贩,集市南北跨度两公里,南端有个叫“李家窑”的地方,最北端山脚下是现在的康坡村——康家店,这两处都是过往商客晚上住店之地。

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不同,商客小贩晚上住店也有明显的差别。小商贩们为了节约费用,住在“李家窑”的窑洞里,晚上也只能睡个热炕,喝些茶水,吃的东西一般是自带干粮。而大客商们则不同,晚上住在“康家店”(现在的康坡村),条件就好多了,店内有酒有肉以及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晚上店中灯火通明,有的客商在客栈小酌。当时客商们喝的酒不同于现在的白酒,而是我们的祖先们自己酿制的“黄酒”。主要原料是用糜谷发酵成酒曲,内加甘草、十二药精、党参等中药材酿制而成。酒味甘醇,有解表、补气的功效。这种“黄酒”到现在还有些老人会做,到过年时,若去给村中老人拜年,往往会喝上一碗温好的“黄酒”,别有一番风味。

据《张家川地方志》记载,距五营镇约15公里的“马关”为历史上的经济、军事重要交通枢纽,更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支商品运输队伍从西安出发,经过宝鸡,通过“马关”到达张川镇,延清水河由东向西而下,通往兰州,一路向西直到青海及甘肃的河西走廊——武威、玉门等地。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是骆驼和骡马。

“胡家梁集市”正好是这支“丝绸之路”队伍的“中转站”,在此地商贾们进行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易。

现在的“铁路沟”在当时是韩氏铁匠铺所在地。由于此地地势平坦,面朝阳,有一股清泉,清凉可口,韩氏铁匠便居住在此,开了铁匠铺,以打铁为生。也有人说这口清泉适合打铁,先将铁通过煅烧、淬火,再千锤百炼,最后用此泉水冷却,如此反复锻造的铁货硬度、韧度都不同一般。因此韩氏铁货非常出名,除农民常用的镰刀、菜刀、斧头、锄头等之外,还有马刀、钢叉、长矛等军用品。通过“丝绸之路”的骆驼队可运到青海、河西走廊一带贩卖,尤其是菜刀和马刀在少数民族那里很受欢迎!

除铁货外,本地出产的“土砂锅、砂罐子”等烧制品及木蒜罐、擀面杖、木祭器等小型木制品也在河西走廊一带是热销商品。

通过“丝绸之路”相应的把青海盐湖的盐、河西走廊的骡马牛羊及毛皮货物贩卖到当地,也是人们抢购的热销商品。“胡家梁集市”有一个繁荣的牲口交易市场——马蹄湾,此地是一块水草滩,有地下水露出水面,是放马的好地方,更是牲口的交易地。

籓笼

锅子

在马蹄湾西侧山岭处,是直通中山镇的要道,也是贩夫走卒们从“李家窑”路过“大脚渠”前往“奶奶坟”赶集的必经之地。由于当时来往赶集的人多,贩卖的牲口也多,据说有一富商坐着马车快速经过这一山岭,与迎面赶牛的商客相撞,牛受到惊吓,从路边的山坡滚了下去,因此,此岭又叫“赶牛岭”,此坡又叫“滚牛坡”,两地名由此而得名,到现在还沿用,也可反映出当时集市的热闹景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胡家梁”由于地理条件和交通的限制,集市逐渐搬到现在的莲花镇,曾经的闹市也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邵家店驿站 清末民初,邵家店是较有名的驿站,东来西往的客商途经当地,带动了官道沿线的商贸活动。

清代以来,商业空前发展,各种作坊,如油坊、磨坊、粉坊、染坊、烧坊、面点坊、豆腐坊等相继兴起,私营商业发展速度虽然缓慢,但至解放初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私营商业 道光年间,开始有商号,如义兴店、赵氏泰和店等盐店4家,专营盐业,每年贩往华亭、马鹿、康坡等地。五营街道有4个商号经营百货商品。另有豆腐坊5家、饭馆3家、布匹、百货3家,醋坊、酒坊及小吃等5家,大多是小本生意,仅限于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清末的崇德堂,可以发行帖子(相当于银票),在下属春发隆、自兴涌、信义诚等八大字号内流通。

1949年后,个体商户主要经营布匹、棉花、烟茶、调料、熟食、山货、麻绳、毛麻织品等。此外,还有铁器、瓦器、蔬菜、瓜果等,多为自产自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推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极左”错误路线,私营商业基本被消灭。改革开放后,又一度兴盛。2011年,私营商家主要经营布匹、副食、生产资料、日杂、医药、粮食、成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