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化瑰宝

五、文化瑰宝

大地湾出土的大量彩陶、房址等对于研究远古世界及八千年华夏史前文明弥足珍贵,堪为黄河中游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瑰宝。

彩陶

彩陶亦称陶器彩绘,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遗存”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史前文明的具体体现。早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彩陶作为人类史前时代最系统、最完整的物质文化创造,除了其实用功能外,也是一种最具审美意识的创造。我国彩陶文化正是以其形状和五彩斑斓的色彩集中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陶器艺术的辉煌成就。黄河流域渭水上游是我国彩陶的起源地。

197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拉开了秦安大地湾遗址发掘的序幕。1979年在此发掘出了我国最早的彩陶,轰动了整个考古学界。长期发掘和研究大地湾遗址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郎树德研究员说:“甘肃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的明珠,在中国彩陶文化中,它具备独树一帜的特点:第一,时代最早。大约距今8000年前后,在现今渭河流域的大地湾诞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彩陶。第二,成就最高,马家窑文化将史前彩陶文化推至巅峰阶段。多种色彩的综合运用,器型、纹饰的完美结合,各类纹饰母题的异彩纷呈。制作工艺的精湛,谱写了中国彩陶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第三,延续时间最长。从距今约8000年到3000年左右,大地湾彩陶前后存续了5000多年的历史,是各地彩陶中历史研究最为悠久的。”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研究员在《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总序中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安大地湾的发掘,展示了甘肃东部存在的仰韶文化所具有的地方特点,并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其中有相当丰富的彩陶,为探索中国彩陶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大地湾遗址发掘者之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

专家学者对大地湾彩陶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赞扬。它以毋庸置疑的事实说明,中国彩陶并非“源于西方”,而是源于本土,具体来说就是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甘肃的彩陶文化存在时间长达约5000年,堪称全国之冠。大地湾遗址既是甘肃彩陶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截至目前集中体现仰韶文化彩陶风貌的典型遗址。为了适应定居农业生活,大地湾的先民神奇地将黏土烧制成各类陶器,并且创造性地将自然界中的矿物颜料涂于陶器口沿,烧制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一批彩陶。这些彩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大地湾所处的位置也正是汉代古陇关大道“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事实证明,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农业、畜牧业和彩陶的地区,与后世“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十分一致。各文明地区在漫长的几千年中,既独立发展,又有一定的联系。“在渭河流域,同类遗址较多,如天水师赵村、华县元君庙、渭南北刘村、白庙、华阴横阵村、临潼白家、长安卢坡头等诸多遗址,惟大地湾一期的彩陶最盛,符号最多。大地湾一期的红色彩陶及彩绘符号的出现和使用,表明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和标记符号,均始于距今七八千年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类型的文化时期”。大地湾古文化以其鲜明特色、丰富多彩和高度水准,在世界彩陶文明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大地湾是中国彩陶的母体,它不仅有我国最早的彩陶,而且还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以及繁盛时期的艺术精品。其彩绘图案,既是装饰,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大地湾彩陶可以将中国彩陶艺术的产生和盛衰一览无余。它以年代久、数量多、制作精、彩绘美而享有盛名。

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出土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彩陶。这批彩陶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精品,同时也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极为珍贵的艺术品。陶质为夹细砂红陶。纹饰以交叉绳纹最为常见,部分钵形器上绘有紫红色宽带纹,彩色多施在器表口缘和器内面上端5毫米左右的部位。钵形器的内壁发现有十多种彩绘符号,并留有当时书写符号时滴下的液迹。三足钵就是在圜底钵的底部加三足,口径18~23厘米的较多,25~27厘米和29~32厘米的较少。三足彩陶钵具有盛储和炊器的功能,这是大地湾文化的典型特征。

绳纹黄褐陶圈足碗 大地湾一期陶器

三足圜底彩陶钵罐 大地湾一期陶器

绳纹三足深腹罐 大地湾一期陶器

绳纹黄褐陶圈足碗 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中出土。口径18厘米。陶质多为加细砂红陶,以陶器器表印有交叉绳纹为特征,器形为圜底钵加环状的圈足。有通体饰交叉绳纹,碗的口缘多呈锯齿状。八千年前出现的圈足碗的样式,至今仍被沿用。

三足圜底彩陶钵 大地湾一期文化,甘肃省博物馆藏。陶钵腹部至底部压印交错绳纹,口沿一周磨光,涂红彩。高12厘米,口径27.3厘米。敞口、弧壁、圜底,三锥足,夹砂红陶。三足彩陶钵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属于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一带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这类口沿处绘制宽彩带的器物,是中国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彩陶,开启了五千年彩陶制作的先河,被誉为“中华第一陶鼎”。

绳纹三足深腹罐 大地湾一期文化。形状呈深筒形的深腹罐加三足,足是从内面插入的,通体饰交叉绳纹,器身饰附加堆纹,口沿为刻画纹。器高一般为16~29厘米。

弧边三角纹彩陶盆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大地湾二期彩陶,高16.4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13.2厘米。器上施橙黄色陶衣,腹部以黑色彩绘两两相对的弧边三角形纹饰一周六组。

圜底鱼纹彩陶盆,是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彩陶。大型彩陶圜底鱼纹盆,造型典雅古朴,纹饰精美绝伦。圜底鱼纹盆是大量出土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常见器物。口沿由叠唇逐渐变为卷沿,纹饰渐趋图案化,口径越来越大。口径在50厘米上下的大型圜底鱼纹盆发现了好多个,但有两件较为完整,现分别收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一件口径51.2厘米,高14.8厘米;另一件口径50.2厘米,高15.2厘米。两件器型纹饰基本相同,但也有微小的区别,一件口径略大,器腹略浅;另一件两条鱼纹中其中一条鱼头下部多一圆点。这组变体彩陶圜底鱼纹盆,制作规整,器口浑圆,胎壁厚薄均匀,腹部一周绘两条变体鱼纹,用笔准确,绘制技艺娴熟,堪称国宝级文物。

变体鱼纹卷沿彩陶盆 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78年秦安大地湾遗址1号房址出土,口径51.2厘米,高14.8厘米。基本完整,粘对复原。细泥红陶,侈口卷沿,浅腹圜底。黑彩,口沿一周饰窄带纹,上腹一周饰两条完全图案化的变体鱼纹,头、身、尾仍可辨识。鱼纹是渭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标志性纹饰。在同一座房址中还出土有另一件形制、大小、纹饰基本相同的鱼纹盆。

弧边三角纹彩陶盆 大地湾二期彩陶

宽带纹彩陶钵 大地湾二期陶器

变体鱼纹卷沿彩陶盆 大地湾二期彩陶

鱼纹彩陶盆 大地湾二期彩陶

圜底鱼纹彩陶盆 卷沿圆唇、曲腹、圜底。高16厘米,口径50.2厘米。盆的口沿与腹部的两尾鱼纹均作黑色,被红色空间衬托,鲜明而含蓄。笔线准确、流畅的双鱼颇有动感,仿若顺波而游,又似相互追逐,非常形象生动。彩陶上的鱼纹,最先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陶盆上,这件出土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彩陶鱼纹盆,是仰韶文化中期有地域特点的作品,陶盆上的色纹并非是写实形的,远观是鱼,近看则是由弧线、弧三角、条线等组成的近似于几何形纹样,是以意设形、简化、变体的写意鱼纹。

分布在同一地区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中彩陶盆的鱼纹形象则与半坡类型早期的写实鱼纹相类似。显见,以鱼类为主要装饰题材,是泾渭流域和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纹样特点。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是甘肃省博物馆三大国宝之一。大地湾二期彩陶,彩陶瓶为橙红色陶,瓶高31.8厘米,底径6.8厘米,口径4.5厘米,直口,短颈,椭圆形下垂腹,平底。瓶口是一个罕见的女性人头形状的雕塑,其形状象征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头像前额梳着整齐的短发,头的左右和后部均为披发,眼、嘴和鼻孔都镂空。头像面目清秀,丰腴柔和。眼睛和鼻子为雕通的孔洞,嘴唇微启,目光坚定深邃,鼻梁挺拔,鼻尖呈蒜头状,两耳耳垂处各有一小孔,可能原来曾佩戴耳坠。脸部五官的位置安排得比例恰当,正侧体面分明。鼻子、额部和脸部是塑成的,头发和嘴是雕刻而成的,都给人以适当、舒服的感觉。这是一位坚毅勇敢的女性形象,无论你站在她的正面或侧面,都会发现她深邃的目光在含笑注视着你,这更反映出先民完美而高超的雕塑水平。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大地湾二期彩陶,现存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三大国宝之一

彩陶瓶腹部的彩绘纹饰分上中下三层用黑彩描绘而成,由弧线三角和斜线构成的连续纹样。一说好像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植物的叶茎,仿佛是少女所穿的衣服上的纹样,与人头像极为协调,给人一种自然严谨规整却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感受。另一说好像是在人身上装饰着动物纹样,这也许是由图腾崇拜向人格神的祖先崇拜过渡的意义。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世界闻名的大地湾文化留下来的一件杰作。郎树德先生说:“甘肃史前的彩陶中,出土于秦安大地湾遗址的3件仰韶文化彩陶,造型典雅古朴,纹饰精美绝伦,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同凡响,堪称国宝级文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大型鱼纹圜底盆(两件,器形纹饰基本相同)、人头形器口平底瓶。它们不仅是甘肃历届文物展览中的精品,而且曾多次作为中华远古文化的代表和见证,远渡重洋,出国展览。”

距今6000~6200年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变体鱼纹盆是甘肃历届文物展览中的精品。这件国宝的发现,有一个曲折有趣的故事。甘肃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张朋川曾于1979年撰文《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专门介绍了出自于五营镇的这件彩陶瓶出土时的情况。1973年的一天,甘肃省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村民张德禄正与社员一起搞农田基建,一镢头下去,张德禄挖出了一个东西。发现这件东西非常漂亮就拿回了家,很偶然的把这个东西保存了下来。直到1978年,大地湾遗址发掘,考古队向附近村民征集文物,张德禄立即无偿把陶瓶上交,考古人员一看这个陶瓶就知道它不同凡响。就这样,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这件稀世奇珍终于得以面世,名动中外。

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瓶”(即葫芦形女性雕像),被曾凡先生称为“女神”,也即如《说文》所称“古之神圣女”,有学者称为“地母”、“女祖”。这件彩陶瓶精美绝伦,整体形象就像一个大腹孕妇,而瓶口则具象地雕刻成女性的头部,惟妙惟肖。彩陶纹饰则是三组蛙纹图案。蛙纹的象征意义不言而明,是典型的生殖崇拜的习俗遗痕。

花瓣纹圜底彩陶缸 大地湾二期彩陶,现藏于天水市博物馆。其纹饰花纹多按同一方向组合,形成回旋运动,而波折纹上下起伏则象征着延绵不断。大地湾二期文化遗址也发现许多带有特殊符号的彩陶残片,同大地湾一期一样也是分为两类:一类由直线构成,如“|”等;另一类由曲线构成,如“D”“川”等。

花瓣纹圜底彩陶缸 大地湾二期彩陶

大地湾二期出土的彩绘符号陶片

大地湾三期文化即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600年。这一时期饰彩的陶器增多,彩陶比例增大,彩陶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时期,纹饰表现出现复杂化和多样化,更出现综合化表现。饰彩陶器大多数是红陶,也有少量橙红陶。纹饰主要为几何形纹饰,包括对天象、植物、动物以及人物几何装饰化的表现,诸如弧形三角纹、回旋勾连纹、垂弧纹、绳纹、圆点纹、弦纹、几何鱼纹、几何鸟纹等。典型器类有敛口钵、卷沿盆、凹凸唇夹砂罐、葫芦口尖底瓶、大喇叭口盘、圆卷唇直领深腹缸等。此期不仅出土了许多带有鱼纹的陶器,还出土了大量带有网格纹的陶器,如网格弧线纹曲腹小平底盆等。

弧线几何纹曲腹小平底彩陶盆 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彩陶。这一时期的彩陶比例大为减少,仍以黑彩为主,内彩器比中期增多。有绘着两兽相扑的写实花纹和变体蛙纹,也有以圆点、线条、弧线构成的几何图案。彩陶曲腹盆为泥质红陶,在浅红色陶衣上施以黑彩,饰弧线三角和圆点构成的花瓣纹。侈口,方唇,束颈,鼓腹,下腹曲收为小平底,最大腹径在中腹部。

网格弧线纹曲腹小平底彩陶盆 纹饰由直线、弧线、圆点纹、抽象几何纹等组成。这些点线面之间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粗犷中夹杂着细腻,繁复中又透着简洁。由于远古时期的人们仍然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生活,在渔猎过程中发现了集体用手、脚组成网状结构可以捕到更多的鱼,于是便发明了用交错编织植物纤维的方法制成渔网来捕鱼。“伏羲氏做结绳而为网罟,以略以渔”就是讲述伏羲氏教远古先民捕鱼的故事。

弧线几何纹曲腹小平底彩陶盆 大地湾三期彩陶

网格弧线纹曲腹小平底彩陶盆 大地湾三期彩陶

大地湾三期文化遗址几何纹饰的表现主要体现三点:一是先民对自然和生活仔细观察和思考的事实;二是艺术家对美的事物或事物美的因素进行理解和掌握的事实;三是艺术家充分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术原理进行美的表现的事实。纹饰由直线、弧线、圆点纹、抽象几何纹等组成。这些点线面之间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粗犷中夹杂着细腻,繁复中又透着简洁。彩陶盆是件将雕塑和彩陶绘画相结合的产物,结合得十分精妙,无论是创意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是人类远古时期陶塑艺术的杰作,这样的作品在新石器时代乃至后来都是不多见的,被誉为我国最早的陶雕塑作品。

蛙纹彩陶壶 大地湾四期彩陶蛙纹在新石器时代与鱼纹类似被认为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文中认为在外观上蛙的肚腹浑圆膨胀与孕妇的腹部相似。同时蛙也是一种繁衍旺盛的动物,蛙的形象自古还有祥瑞的象征,《增补事类统编》卷九十二引《道书》曰:“蟾蜍万岁,背生芝草,出为世之端详。”

犬纹彩陶壶 大地湾四期犬纹彩陶壶,其腹部一侧绘两犬面对凝视对方,眼神似在对峙,另一侧两犬似在嬉戏打闹,妙趣横生。由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环境既充满了依赖和感激,又充满畏惧。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在狩猎方面有所进步,捕捉到活物的可能性增大,逐渐开始饲养动物,形成了原始的畜牧业。大地湾四期出土的犬纹彩陶壶表明了当时远古先民已经开始饲养犬类动物。狩猎时代崇拜的是野兽,畜牧时代崇拜的是家畜。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因为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人类的智力还未发达,故而产生了动物崇拜。

蛙纹彩陶壶 大地湾四期彩陶

犬纹彩陶壶 大地湾四期彩陶

锯齿格纹彩陶壶 大地湾第四期彩陶

大地湾四期F901房址的清理过程中,相继出土了一组比较特殊的陶器,这些陶器形状各异,有泥质橙黄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未见彩陶。大多数是素面,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线纹、压印纹。这组异状陶器分别位于房基遗址的主室、后室和侧檐处的居住面上。大型陶器缸、瓮等出土于后室内,釜、钵类陶器出土于两侧檐下,另一些较为特殊的器皿出土于主室内居住面上。这批陶器大部分是其他遗迹中不常见或极少见的器形,故被称之为“异形陶器”,主要有四足鼎、平底釜、条形盘、形状奇异的箕形抄、铲形抄等。

四足鼎 出土于主室居住面上,为夹砂红陶,圆卷唇,口微敛,腹斜直,足宽扁,鼎身为一浅腹平底盆,外涂红衣,也叫红陶衣鼎。陶底、腹部抹饰白色弦纹,素面磨光。口径16厘米,通体高25.5厘米,足高10厘米。应是一件祭祀性礼器。

弧线网格纹深腹盆 大地湾第四期彩陶

四足鼎 大地湾四期彩陶

平底釜 为夹砂红陶,侈口宽沿内折,上腹部为圆鼓腹或折腹,中腹部内曲,下腹部近直腹,小平底,素面,有烧烤痕迹。口径21厘米,高16.5厘米,底径8厘米。口沿上有4个间距相等的小镂孔,镂孔径0.4~0.6厘米,折腹上有4个间距相等的圆形泥饼,分别将口沿和上腹部四等分。

条形盘 泥质橙黄色陶,长条形,浅腹,口底椭圆形,两条长边直口直腹,短边呈圆口微敛斜腹,平底,素面。口径长25.6厘米,宽4厘米,高3.6厘米,底长30.4厘米,底宽5.1厘米。测试容积为264.3毫升。

铲形抄 为夹砂红陶,通体呈铲状,口部似箕形,柄部内空,外加一麻花状环形把手,刃端切割整齐,素面。通长47厘米,高(除把手)12厘米,口宽20厘米。测试容积为2650.7毫升。

四把深腹罐 为泥质橙黄陶,口大底小,腹壁斜直略内曲,口沿下有对称的四个圆柱状把手,底部周边饰压印纹花边,其他部位素面磨光。高40.5厘米,口径40厘米,底径25厘米。测试容积为26082.1毫升。

深腹罐上还配有一件漏斗形器盖,陶质陶色与罐相同,当是一种装、接粮食的用具,也可作为器盖来使用。

箕形抄 为夹砂橙黄陶,整体像尖底瓶的中下部再加一环形把手,形状好像半圆形簸箕,腹部统饰线纹。复原长约64.5厘米,口宽21.3厘米,高(除把手)31厘米。测试容积为5288.4毫升。

箕形抄 大地湾四期陶器

大地湾F901房址中出现的这批异形陶器中,其中有一组实为陶量具。经专家测算其容积,方知条形盘,铲形抄、箕形抄和深腹罐四者之间有密切的容积关系。“它们之间的比值关系为,条形盘是铲形抄的十分之一,铲形抄又是四把深腹罐的十分之一,而铲形抄又是箕形抄的二分之一,将这些比值关系列为公式表示则为:1四把深腹罐=5箕形抄=10铲形抄=100条形盘。”从以上比值关系说明,这组异形陶器实属有一定容积的陶量器。从史书记载来看,我们的祖先使用度量衡的时代是很早的,正如吴承洛先生所说:“中国度量衡之制,创始于黄帝,下及三代,一稽于古,并无显明之改革,亦无完全之制度。量器之制,发生最早,而亦莫先于周礼,且三代以前之历史,籍载类多渺茫或属揣拟之词,然而今世考三代以前之古史,固属渺茫。”现今人们对度量衡器的研究,仅限于距今约两三千年的春秋战国以后的实物之上,确系未过于周。大地湾出土的这套陶量器,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量器,它应当是我国所用度量衡之鼻祖,并将我国度量衡史用实物资料提前了2000多年。礼仪与度量衡,是为了治理人间日益丰富的食物,粮食分配制度的产生。正如《史记·礼书》中所述:“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测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养人之欲。”俗话说得好:“人心之不公,才始有斗秤。”大地湾F901房基内出现的礼器鼎和成套的陶量器就是对上述论点很好的佐证,它进一步展示了当时人们之间的生活不平衡状况和家庭私有制影响下的社会景象。为揭示和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农业经济状况和分配制度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宝贵资料,而且也为我国度量衡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彩陶是大地湾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饰彩的陶器主要为钵形器,还有少量的圈足器。郎树德先生在他著的《彩陶》一书中说:“最初,安特生认为中国的彩陶是由西方传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中国学者提出甘肃彩陶是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直至在大地湾、师赵村、西山坪遗址中陆续发掘出仰韶之前的彩陶文化时,人们才认识到,包括甘肃天水一带的渭河流域应是中国彩陶的最早发源地,甘肃彩陶原本就起源于自己的本土。”又说:“大地湾彩陶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及中亚地区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争论多年的中国彩陶起源问题终于有了肯定的答案,所得证据有力地表明了中国彩陶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大地湾考古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彩陶起源问题,而且还将彩陶文化研究从马家窑文化向前推进到仰韶文化以及前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阶段,构建了甘肃彩陶完整的发展史。

原始聚落及宫殿式建筑

大地湾四期房址发掘现场图

F901原始宫殿式房址 大地湾四期遗址

F405房址 大地湾四期遗址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居住的需求,房屋是人类居住并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远古时代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据我国古史记载,居住有“构木为巢”和“穴居”两种形式。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流域,深厚而广阔的黄土层,为先民的“穴居”提供了条件。大地湾成系列的最早原始建筑,如编号为F372、F301、F901等房址,分别代表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和仰韶文化晚期的居室建造形式,展现了我国原始社会房屋建筑从距今7800年到4800年近3000年的发展历程。F901和F405房址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所取得辉煌的建筑成就。它不但创建了后世富有民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的雏形,而且设计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最早模式,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史前远古建筑丰碑。

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建筑,显示了大地湾先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从已发掘的房址看,木柱多已焚毁,护柱的泥壁却保存完好,说明先民对木质构架材料已增加了防火保护层,并对墙壁、灶台和门的布局上都考虑了防火问题。从房址中出土的几件大口径陶缸可以认为,它既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兼顾灭火。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建筑防火的记载提前了2000多年。

在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四处房屋遗址,这是泾渭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中首次发现,如编号为F372房址,经14C测定距今约7800年,它标志着人类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半地穴居的迈进。也是迄今我国史前文化遗存中最早的房屋建筑,它使人类摆脱了纯粹的原始穴居,开始向半地穴式发展,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的F301房址。这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门向西北,门道开在西墙壁中间,四周围保存有0.5米高的墙壁,墙壁四周呈圆弧形,居住面南北长6.2米,东西宽5.3米,居住面和墙壁用草泥涂抹。在门道处有一口径为1.1米的圆形灶坑,接门道处有一地穴,开一口径为0.3米的通风洞直入灶坑内,灶坑内开一口径为0.3米、深0.3米的洞穴,内置一个夹砂粗红陶火种罐。门道由三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入室内,地面保留有4个柱洞,柱洞内有青石柱础。房址内出土器物50多件,有石斧、石刀、夹砂粗红陶罐、细泥红陶罐、彩陶罐、陶纺轮、陶锺、瓶、碗、钵、杯、骨锥、骨针、骨匕、蚌壳、兽骨等。

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的大型“宫殿式”建筑F901房址,更令人惊叹不已。属“前堂后室,东西厢房”八柱九开间的建筑模式。这座房址建造在视野开阔、日照充分的半山腰间,它是大地湾200余座房址中最神奇和最宏大的建筑,也是大型房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多空间复合体平地起建的大型建筑,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主体为一梯形平面大室,遗迹清晰可辨。整座建筑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前厅、主室、后室、左右侧室及门前棚廓式建筑等六大部分组成。主室前面有三门,中门有凸出的门斗。正门宽1.2米(延续至今),1.2表示12个月,阴阳12小时,也有说表示一昼天12小时之意。正门开在中间第五间,两侧相隔约3米处各开一高于地基的门,均有门槛和门框遗迹。东西墙两边各有侧门通向侧室,北边是后室。这些建筑均开我国后世宫殿式建筑的先河。F901主室地面有2个直径约80厘米的柱洞,为顶梁柱的柱洞。共有142根木柱用以坚固墙体,支撑整座建筑,其中,中心大柱的直径在50厘米左右。据古建筑专家推测,整座建筑的高度大约在6~7米。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刚刚告别穴居,在没有金属工具和搬运吊装器械的情况下,先民们是如何完成这一高层建筑的,至今还是个谜。在主室居住正对门道处设置的大灶塘,也就是圆形灶台,高0.5米。主室周围保存着用黄土夯筑的残墙,高50~90厘米,厚40~50厘米,分层夯筑,并含有大量的草茎秆痕迹。四周墙壁留有142个小柱洞,内径一般在5~15厘米。顶梁柱和附壁柱均以草泥土围在柱外,形成了防火保护层,木柱皆毁,保护木柱的草泥壁却保存较好。主室前后墙各有8根对称的附墙柱,直径22~32厘米,形成八柱九间式的建筑格局。门外棚廓长度与主室相近,宽7米,有3排大柱支撑,用青石块作柱基石,廓前有长期踩踏而成的土路面。

F901以长方形的主室为中心,两侧扩展为与主室相通的东西两侧室,左右对称,主室后面以主室后墙和延伸的侧墙又构成单独的后室;主室前面有附属建筑和宽阔的场地。F901的布局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形成一个结构复杂严谨的建筑群体。整个建筑坐北面南,正门的门向是南偏西30°,居住总面积131平方米。室南向开三门,显示出主室是“堂”的性质,主室前部连接开放的敞棚,是堂前设轩的格局,有“天子临轩”的韵味,显然不是一般性质的居室,而是一座主要用于集会、祭祀或举行某种仪式的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古建筑,左右近后山墙各有一大柱,形成轴对称格局,整组建筑面向西南,正是古人推崇的昃位。这座建筑被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原始人大会堂”。

主室居住面表层下是15~20厘米厚的沙粒、小石子和非天然材料组成的混合层,混合层下是像核桃大小的草泥烧土块层,厚10~15厘米,再下是压实平整的黄土地基。居住面表层坚硬平整,色泽光亮,呈青黑色,外观极像现代水泥地坪。混合层中非天然材料实属当地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人造轻骨料”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用这样的材料建成的主室居住面具有耐抗压、防潮、保温性能均好。经国内外著名水泥专家和材料分析专家综合鉴定,地面平均强度为每平方厘米抗压120多公斤,近似于现代水泥,约等于100号水泥砂浆地面的强度。而且比现代水泥牢固耐用,历经5000多年仍未变质失效,真可谓是建筑科技史和材料科学史上的奇迹。现代水泥是公元1756年英国人发明的,比大地湾水泥地面晚了5000年,所以,大地湾先民发明的这种轻骨料胶质材料是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史的又一重大贡献。

F901古建筑距今约5000年,其建筑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这在我国仰韶文化遗址房址中是罕见的。他有宏伟的规模、非凡的气魄、严谨的设计、高超的工艺。可以推测F901这座古建筑很可能是当时部落社会最高治理的中心机构,也是部落首领“前朝后寝”的寓所。F901房址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的大型房址,同时也和其他200多座房址一起,构建出一个大地湾先民从穴居到房居的完整演进过程。这些从8000年前到5000年前的房屋遗址,可谓中国史前建筑发展史、人类社会史、华夏文明史的一块“活化石”。

大地湾地画

F411地画 大地湾遗址出土

1982年10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秦安县五营公社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幅绘于房址原地面的画,学术界称之为“大地湾地画”。为中国绘画的鼻祖,具体位置是在编号为F411房址居室后部的中央,即在灶台柱孔与后壁中段之间的地面上,发现了用黑色绘制的黑色地画,画色颜料经鉴定为炭黑,地画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1.1米。地画中有人物和动物图案。上部正中一人,高32.5厘米,宽14厘米,头部较模糊,犹如长发飘散,肩部宽平,上身近长方形,下部两腿交叉直立,似行走状,左臂向上弯曲至头部,右臂下垂内屈,手中似握棍棒类器物。此人的右侧,仅存黑色颜料的残迹,系久经摩擦脱落,推测也应为一人。上部正中人物的右侧,也绘一人物,高34厘米,宽13厘米,头近圆形,颈较细长而明显,肩部左低右高,胸部突出,两腿也相交直立,似行走状。其左腿下端因居住面已被破坏而残缺,其左臂弯曲上举至头部,右臂下垂也作手握器物之状。所绘两人相距18厘米。

在正中人物的下方12厘米处,绘一略向右上方倾斜的黑线长方框,长55厘米,宽14~15厘米。框内画着两个头向左的动物,左边的一个长21厘米,头近圆形,头上方有一只向后弯曲的触角,身躯呈椭圆形,有弧线斑纹,身上侧绘有两条向后弯曲的腿,身下侧有4条向前弯曲的腿,身后还有一条向下弯曲的长尾巴。右边的一个长26厘米,头为椭圆形,头上有3条触角形弧线呈扇形分散,长条形身躯上有弧形斑纹,身上侧绘有向不同方向弯曲的4条腿,身下侧有4条向前弯曲的腿。在人物图案的左下方,还绘有反“丁”字形图案,并见模糊的黑颜料残迹。

这幅地画的出土,对考古学、历史学和绘画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国原始人类遗留给我们的一部真实的史料。这幅地画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对地画的解释主要有:一是祖先崇拜说,认为地画中的人物表现了对祖神的崇拜。二是原始舞蹈说,认为画面上的两个人物的形态是在表现原始人的舞蹈场景。三是图腾崇拜说,认为地画中的人物表现的是祖先崇拜,动物表现的是图腾崇拜,两种崇拜物绘于同一幅画中,正是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过渡阶段的产物。四是巫术活动说,认为绘画可能是巫术活动中有特定意义的图画,用以诅咒令生者不安的幽灵。五是认为地画表现的是一种性生活的场面。六是认为地画所表现的是一幅狩猎的场景,可将这幅地画称作“狩猎图”。地画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的绘画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地画用笔粗犷古朴,寥寥数笔,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不仅刻画出了人物的不同特征,而且对人体结构比例也掌握得较好,使人体各部位比例基本匀称。人物轮廓由线条醒目地勾勒出来,其头发、躯干、四肢以平涂手法表现,体现了绘画粗犷的原始特点。显示出当时先民已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艺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地画的图像要比彩陶上的图纹显得简单粗犷,但地画的画幅比陶器上的图纹大得多,地画中以人物为主题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完整的人物画像。据考证,大地湾地画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而且保存完整的独立存在的绘画作品,并且有着通过考古学而相对确定的年代,它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将我国绘画史前推了2000多年。像大地湾地画这样绘在建筑中的特定的部位,保存如此完好清晰,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史前考古中极为罕见。大地湾地画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肇始意义的重要地位,堪称中国绘画的鼻祖。

彩绘图案和符号

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有彩绘的约占三分之一。同时,还发现一些彩绘的陶片,彩陶片大多数是紫红色。白色彩绘仅发现一片,系白色矿物颜料,是待陶器烧制后绘在罐形器的内壁,颜料质地较粗。经X射线衍射分析,颜料为方解石。在大地湾所处的略阳川地区,随处可见的“料礓石”中含有较多的方解石,很可能是先民将“料礓石”烧熟后研磨成白色颜料而绘制的白色彩绘。紫红彩绘大多数是绘于圜底钵或三足钵上,是陶器烧制前绘制的。陶器烧成后再绘彩的技术说明与彩陶的历史至少同样悠久。图案以钵形器口沿外一周宽约2~4厘米的带纹和口沿内一周细线纹最为常见。

大地湾一期彩绘符号陶片

大地湾二期彩绘符号陶片

在灰坑、房基和文化层中出土的20多件钵形器的部分陶片的内壁上,还发现有十余种不同的彩绘图案,这些纹样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似水波状的“wv”形纹、“MM”形纹,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类似生长的植物形纹、形纹,连续性很强,皆属于装饰性的图案花纹。第二类是记事性符号,它的大小基本相同,有等长的直线或曲线并列或相交的呈“个”字形的多种彩绘符号,在陶器口沿或中部,一般为↑、十、X、Ⅹ等形状。

这批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记事符号,早于山东大汶口陶器象形文字一千多年。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的彩陶呈现出较多的原始性,纹饰单调,图案简单,说明史前先民的思维和艺术水平还处在最初的原始阶段。钵形器内壁的彩绘有一些同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遗存陶器上所见刻画符号在形状大小上基本相同,两者当有承袭关系。这类符号是这一秦陇地区的氏族居民共同使用并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属于指事系统的符号。冯绳武先生在《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一文中说:“这批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记事符号,早于大汶口陶器象形文字一千多年。是否为古帝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文字)’的一部分?因为史籍记载:‘太昊伏羲生于成纪’,查先秦时期的成纪,确在今秦安县北部葫芦河西岸,距葫芦河东岸清水河谷的大地湾不远。杨守敬编《水经注图》(1905年)在今秦安县北尚有成纪和成纪水等古地名的注记。显然史前文化遗存,不宜同历史记载的传说相提并论,但这些记事符号,至少是研究我国彩陶和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尽管这类符号含义尚待研究,但许多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文字的雏形,绝不是先民随意而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在夏商周及远古时期,文字肯定有其形成过程,大地湾彩陶的刻画符号。

从考古学、民俗学和古史传说等方面综合来看,原始人记事最早是在绳子上打结,在木块上刻画记事等方法来实现的,但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和笼统,对多而复杂的事情就难以表现,也容易丢失。后来先民们逐渐概括抽象出有固定含义并能在较大范围通用的原始文字符号,也就是史书所记载的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的原始文字。大地湾陶器上的这些彩绘符号,应该就是这种原始文字符号的雏形,是迄今所知全国最早的原始文字符号。随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加以继承和发展,已有了比较系统的数字。中国正式文字甲骨文、金文的一些写法与其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大地湾发掘的这批彩绘图案和符号,无疑是研究我国彩陶和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