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娱活动
下象棋 清末民国以来象棋在五营一带流行,各村都有象棋爱好者,也不乏棋艺高超的人。麻沟村人杨富荣(县农牧局干部),1983年1月入选秦安代表队参加天水市“新保杯”象棋赛,获团体亚军。
下军棋 下军棋在五营乡出现较晚,多限于学生,成年人下军棋者较少。
下纸棋 多在小孩中间玩,用硬纸片做成棋子,写上象、鼠、虎、狼、熊、狗等动物,在画好的棋盘上游戏。
下方 又称掐方、摆方、押方,是当地农村最流行的文娱形式,随手在地上画出方阵(有四丁、五路方、六路方、七路方、八路方等),在路线交点摆码,四码围城,城方时吃掉对方一子,对方无码围城则认输,有双方、倒子、鞭杆、五角、六角、七角等阵势。由于不需要准备棋子棋盘,随手拣来石子和树枝当码,简单方便,所以在五营农村至今十分盛行。
狼吃娃娃 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在地面上画上格,一方执狼,一方执娃娃,狼有5只,娃娃有15个。
打扑克牌 是解放以后有的娱乐活动,早期流行的是“抽王八”、“争上游”、“三反”、“五反”、“弥竹竿”、“叫朋友”、“掀牛九”、“升级”等形式,输者要给对方“进贡”或给输者脸上贴纸条。近年来主要流行“挖坑”、“斗地主”、“开拖拉机”等。
掀和片 又称“八十四页”。常用来“割和”、“掀牛”等。
下跳棋 流传较晚,不盛行。
打麻将 在五营农村近年来出现,是较高雅的娱乐活动。
打毛蛋 传统娱乐活动,毛蛋用毛绒线缠扎而成,是儿童的玩具,后来皮球代替了毛蛋。
踢毽子 又叫跳毽子。传统活动项目,妇女儿童尤其喜爱,以踢毽子的连续跳动次数定输赢,输者给赢者“关毛”。踢毽子还可以踢出各种花样,以鸡毛毽子落在身体的位置看有:脚尖、脚后跟、脚腕内侧、脚腕外侧、肩膀、胳膊肘、左右小腿、左右大腿等,无论毽子落哪,技艺高手都可以让毽子再次弹起,长时间不落地。毽子用鸡毛做成,用麻钱做底,公鸡尾毛越长做的毽子越好看。
跳绳 是妇女儿童最喜爱的健身项目。有单人跳,双人跳,也有多人至十数人跳。
抓五子 传统儿童活动项目。用玻璃做的透明光滑的五子,叫“洋五子”,因用五颗石子玩,故叫“五子”,抓起五子翻到手背,有一定技巧性。
打四角板 用纸折叠成四角板,被对方四角板打翻就输给对方。
跳房子 在地上画好房子,将瓦片等物单脚跳踢进规定的房子,不能压线,谁先跳出来先胜。
丢沙包 用布包缝制的沙包,单人、双人或多人踢玩的一种体育活动,是女孩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
丢窝儿 在地上挖一个直径约2寸的小坑,在数米之外画线,游戏人将糖果、核桃或硬币丢入坑内,进入的归丢者所有,是春节期间儿童常玩的活动之一。
开交交 将一根线圈绕于两手手指之间,绕出各种形状,让对方解,一来一往,直到解开或解不开为止。
打蜗牛 木头削成锥形的东西,叫“牛”或“猴”,用鞭子抽打使木牛锥尖朝下旋转(不倒翁)。
弹当当 两人拿出数量相等的杏核、桃核或核桃、“洋五子”等物丢在地上,轮流弹动一颗撞上邻近的另一颗,撞上的归弹者所有,直到弹完所有物什。
荡秋千 也叫打秋千,是传统的妇女儿童喜爱的活动项目,在房前屋后或庭院之中的两课树间固定好两根绳索,梆上木板当座椅,游戏者坐在上面用力前后荡,有坐式和站立式两种荡法。
坐轮秋 在一个高木桩上安上一个横木,横木中间钻孔与木桩顶的轴相套,形成“丁”字形的结构。游戏的两人坐在横木两头的绳圈上转动,旋转速度快时两人就悬空轮起。这项活动有一定危险性。
放风筝 用竹篾扎好骨架,糊上薄如蝉翼的纸或绢,做成蝴蝶蜜蜂或鸟的形状,后缀长条尾翼,栓线绳借风力放到高空,是春季儿童喜爱的活动,至今仍很盛行。
放天灯 在纸糊的灯笼内点上蜡烛,在高处放起,灯内的热气可使其悬浮在空中,是适宜冬季搞的娱乐活动。
打蹩 六七十年代儿童的一种游戏,玩者头顶石块,间隔一定距离,以头顶石头(也有用手的)打击地面石块,以击准或击倒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