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

一、中医

清末民国初,清水河一带的乡村中医多为祖传师授,治病主要采用民间验方,以内科疾病的诊疗为主,辅以针、灸、熏、洗、敷、贴、推拿、拔火罐、正骨按摩等外治手法,外科手术较少,仅能简单清创包扎、接骨复位。旧时从医者非常注重医德,“悬壶济世”,视救死扶伤、解人危困为己任,治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有请即诊,不计报酬高低(视患者家境收取诊费,富裕者诊费高,贫穷者甚至一文不取。),每年夏季,药铺会熬制清暑汤药免费散发路人,端午节广施雄黄、香草,有疫病流行时,也给村人散发防疫草药。医生在社会上的声望颇高。五营乡在清末有私人药铺若干家,行医先生4人,那时均为个体行医,开设诊所,走乡串户,采用望、闻、问、切的传统诊疗方法,自制中药丸散,如惊风丸、苏合丸、六神丸、脐风散、千金散、梅花点舌丹等以及熬制汤药治病。民国后期,行医的先生较前有所增多,西药开始使用,药品主要从天水、汉中、四川等地采购。受经济条件限制,那时医疗水平较低,黑热病流行,多数小孩被黑热病夺取生命,群众称之为“不治之症”。天花、霍乱、痢疾、麻疹、猩红热、游行性脑炎、乙型脑炎、百日咳等病医生也无能为力。新生婴儿破伤风死亡率达60%。老百姓大多没文化,思想认识落后,缺乏预防疾病的意识,不知道“病从口入”的道理,甚至还有“不干不净、吃上没病”的说法。由于生活贫困,一般的头痛感冒没条件服药,许多人生病就在家里熬葱皮葱须以发汗解表,熬甘草杏仁以止咳润肺,有些人因感冒诱发心肺系统疾病,有些因不能及时治疗而留下后遗症。得病基本是“小病抗、大病躺、重病等死亡”的状况。

民国末期至解放初在清水河流域行医有名望的大夫有赵家沟的老中医赵芳,其父光绪初年在村内路边开设药铺,人称赵家沟“药铺来家”。赵芳医术高明,清水河至今有谚语:“把赵芳请来都没治了”,指病入膏肓,无法医治,引申为事情难办或无法解决。赵芳晚年医学造诣颇深,跟随其学医的有其子赵绍孟及宋玉、邵育芳等。邵育芳先生解放后长期在五营、陇城卫生院工作,是当地名医。解放前后五营一带的名医还有赵绩先生,后跟随赵绩学医的有郝玉龙医生,郝玉龙任五营卫生院院长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