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土器物
轭首 网柱形,中间略细。两端装饰一圈贴金波折纹。长9.5厘米、直径2.7厘米。轭只起变撑的作用,所以春秋以前的轭制作得既讲究又坚固,轭上装铜首、轭箍和比较长的轭拘。汉代独辀上的轭已无轭箍,轭拘也缩小成匙形,只包住轭肢的末端。双辕车的轭则更加简化,连铜轭首、轭拘也很少使用。然而由于这时有些车的辕之前部增设加固杆,所以其轭肢底端两侧常附以容纳此杆的圆銎。在车衡上,每个轭的两旁还要装仪,用以贯辔。
轭首
衡末饰
牌饰
衡末饰 圆筒状,两端细,中间鼓。两端分别饰一周贴金波折纹,中间饰半周贴金波折纹。中间开一孔,孔径2.5厘米。长12.3厘米,两端直径分别为4厘米、3.7厘米,中部直径5厘米。衡饰,加同车衡的管状构件,西周早期出现,两周及春秋战同时期均流行。衡两头的套管有一端封顶,衡中部的套筒有的做成一头平齐口,另一头呈锯齿状,两两相对。
牌饰 出土于盗涧,正方形,足马车上的配饰,饰镂空的卷曲草纹。边长6.5厘米二卷曲草纹是中同传统图案之一。卷草纹,大多以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为花样,经过各种处理后做成S形的波状曲线,并对其做排列,排列后构成了二方连续图案此图案的花草造型大多曲卷圆润,通常称为卷草纹。
主要有:车、车饰、半环形项饰、兵器、陶器、铜器。
鬲 属于鼎类,礼器、食器。春秋早期,鬲很少,多为浅裆和平裆式。自后鬲的形制大致如此,到战同晚期便消失了。夹砂橙黄陶。直口,口径12.5厘米,直颈,两侧附半环耳,袋足,连裆,裆高7.5厘米,通高15.6厘米。颈与袋足间的连接处及裆至足尖间饰有一圈贴塑戳刺纹,三足上各饰三条纵向的贴塑戳刺纹,一面有火烤痕迹。造型敦实,浑厚。纹饰虽然单纯,但效果并不单调,无论造型还是装饰均属优秀。
罐 食器、礼器。为夹砂橙黄陶,质地坚硬,其造型相当别致,很有特色。侈口,口径11厘米,束颈,口沿耳部突出,一侧有半环耳,弧腹,小平底,底径6厘米。素面,一侧有火烤痕迹。罐器形硕大,浑圆饱满,朴素,实用,高12.3厘米。
鬲
罐
壶
壶(陶器) 壶以器形似瓠(葫芦)而得名。在汉代,器有自名为壶者。多用以盛酒。《周礼·掌客》郑注:“壶,酒器也。”马王堆1号墓的遣策中也说:“髹画壶二,皆有盖,盛米酒。”但是在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陶壶中,绝大多数陶壶被用于盛粮食,满城1、2号墓出土的陶壶,被用于盛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壶也可用于盛放其他食物。泥质灰陶。器形丰满高大,高33.4厘米,口部为敞口,口径13厘米,束颈,鼓腹,腹径29.4厘米,平底,底径13.1厘米。在陶器的制作技术方面,使用轮制,并对陶器表面经过打磨。周身饰凸弦纹及细绳纹,颈部饰两周压印纹。其制陶工艺之精湛,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细赏壶体上的纹饰,线条清晰,刻工娴熟。此器胎薄轻巧,器表硅金属般光泽,造型优美纹饰精美。
铜壶壶(青铜器)
镜
铜壶壶(青铜器) 食器、礼器。横截面为卜棱形,口呈侈口状,口径11.2厘米,方唇,束颈,鼓腹,腹径24厘米,圈足,肩两侧有铺首衔环,高33厘米。器物通体饰夔龙纹,许多镶嵌细碎的绿松石。镶嵌绿松石最先出现的青铜装饰工艺。夔龙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底部略有残损,底径14厘米。此器物制作较精,造型也很美观,外形优美。它不仅美观,而且是相当实用的工艺品。无论造型或装饰,都简单而明快,惹人喜爱。
镜 为具柄镜。二号墓葬出土的一号随葬铜镜,圆形,窄平缘。素面。直径10厘米,厚0.3厘米,缘宽0.7厘米,厚0.4厘米,柄残长3.3厘米。二号墓葬出土的二号随葬铜镜,网形,窄平缘。柄上饰有回纹。回纹和雷纹相似,是由许多似“回”字一样的形状组成的纹样,图案规整,往往形成带状装饰。镜直径9.9厘米、厚0.3厘米,缘宽0.7厘米、厚0.4厘米,柄长2厘米、宽3厘米。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玻璃镜的出现,铜镜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从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铜镜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它的铸造方式精良,形态美观大方,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战国时代是铜镜数量、种类急剧增长的时期,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铜镜分东西方两大系统:东方是指我国的圆板具钮镜系统,也就是在镜背有系钮的铜镜;西方是指在西亚和埃及、希腊、罗马等国家流传的网板具柄镜系统,也就是有柄镜。此墓出土两镜均为具柄镜,可考虑并非我国生产。
M1出土器物
1.羽状铜饰(M1:40) 2.铜钟(M1:46) 3.方形铜牌饰(M1:26) 4.三角形铜牌饰(M1:32) 5、6.铜牌饰(M1:16、5) 7.铜軎(M1:20) 8.铜衡末饰(M1:12) 9、10.铜(M1:58、55) 11.铜轭首(M1:56) 12.铜伞柄饰(M1:38) 13.铜环(M1:42) 14.铜泡(M1:54) 15.金带饰(M1盗洞:26)(7约为1/5,余约为1/4)
铃 口部长颈4.5厘米,短径2.4厘米,高6.3厘米。形状与钟大致相同,唯独腔内有铃舌。素面。銮铃是古代车上装饰配件,就是装在车上面的铃铛,是插在车衡和马轭上的部件,车行见风则铃声动听。出现在两周早期,一直流行到战国时期。
戈 长条状,中国青铜兵器最常见的一种,也最具有特色。本部有一穿,长胡,胡长为7.2厘米、宽为2.8厘米、厚为0.61厘米。胡上又有二穿,并且有阑。直内,内且有一长方形的穿,内长为7.5厘米、宽为3厘米。素面。援长11.1厘米、宽2.6厘米。戈的最初原形是收割农作物用的刀,它的使用方法与刀大致相似,是用戈援或者是啄或是钩,因而也被称为“勾兵”。战国中晚期戈的发展到了顶峰。
铜鞘铁刀 刀鞘通体饰卷曲草叶纹。通长25.5厘米,刀鞘长17厘米、宽2.5厘米、厚0.9厘米。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从西汉中期开始,刀在战场上已逐渐代替了剑的地位,这种情况是适应骑兵在马上挥砍的需要而形成的。刀背可以制作得比剑脊厚实,因而不易折断、并且,作为武器用的这种刀,从一开始就以铁制的为主。
鹤嘴锄 两头细,中问圆鼓,内有圆孔。素面、长7.1厘米,中间宽2.4厘米,两头宽1厘米、厚1.6厘米。中间有一孔,直径1.6厘米。称作“鹤嘴锄”,鹤嘴镐,一头像鹤嘴的锄头,是一种实用的工具,现不常见。鹤嘴锄我国古而有之,一头尖一头扁平,中间装着木柄。
戈
铜鞘铁刀
鹤嘴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