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技艺 源远长焉
五营地区手工业生产源远流长,文化遗存繁多。早在史前时期,这里的建筑业、陶器业、手工制造业非常繁荣发达,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猪面纹彩陶壶等是中国最早的彩陶,其烧制技术和彩绘技术已达到极高境界。到明清时期该地区涌现出众多“木匠”“铁匠”“银匠”“铜铸造匠”“毛毛匠”“砖瓦匠”“雕绘师”等手工艺人。赵宋村的赵国海是古建筑和木雕手艺人,他的班底和工程队伍活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修建了许多著名古寺及建筑。活跃在清水河三镇的“崔古董”(老百姓叫起来的众口名)就是这些能工巧匠的代表。
五营地区窑制业发达,解放前而得名的康家窑、崔家窑等都是有名的制窑地,可烧制出工艺瓦、生活用罐坛盆如土砂锅、砂罐子等。王洼村从事铣货手艺的能人较多,既能铣献器、蚂蚱盒,又能铣算盘子、蒜罐。现在继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铣献器的有王丁顺、王林珠、王进武等人。在王家寨子,过去有许多毡匠、皮匠、毛毛匠,他们除做本地活之外,农闲期间前往兰州榆中等地做活,技术精湛。清水河流域最为有名的是木匠、铁匠和雕画师,木匠几乎每个村都有,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他们带着徒弟和小工去宁夏、固原、西吉等地做工程,称为“到北里去”。在魏家山的“铁路沟”,当时是韩氏铁匠铺所在地,由于此地地势平坦朝阳,有一股清泉,清凉可口,韩氏铁匠便居住在此,且开了铁匠铺,以打铁为生。也有人说这口清泉适合打铁,先将铁通过煅烧、淬火,再千锤百炼,最后用此泉水冷却,如此反复锻造的铁货硬度、韧度都非同一般,因此韩氏铁货非常出名。除农民常用的镰刀、菜刀、斧头、锄头等,还有马刀、钢叉、长矛等军用品,这些铁制品通过“丝绸之路”的骆驼队运到青海、河西走廊一带贩卖,尤其是菜刀和马刀深受少数民族的喜爱。
酿造业是五营先民最为传统的手工业,有拌醋、酿酒、做甜醅子等,每逢过年,家家都做,做的最好的人就是当地最巧的人了,至今,还有王婆醋、姜婆醋、大地湾酒的作坊,五营的祖先们自己酿制的“黄酒”,主要原料是用糜谷发酵成酒曲,内加甘草、十二药精、党参等中药材酿制而成,用这些药材酿造的酒酒味甘醇,有解表、补气的功效。这种“黄酒”,现在还有些老人会做,过年时,若去给村中老人拜年,往往会喝上一碗温好的“黄酒”,别有一番风味。这种民间习俗,在30年前盛行,今已不常见。民国31年(1942年),庆阳人史建贵来到张塬、邵店、杨家新院等村传授纺织手艺,制作机梁,用棉线、有色毛线按一定图案织成长4尺、宽2尺的马褥子(又叫马搭链),用作马鞍坐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