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田园 五谷足焉
五营镇自古有丰富的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资源。大地湾文化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清水河谷和南北两山干旱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近年来还引进种植水稻,二阴地区和高寒山区多系秋作物,黍类、谷类、荞类、蚕豆、洋芋、大小燕麦等。为提高产量,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党和政府引导群众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梯田,实现川区条田化,山区梯田化。有条件的地方兴修渠道,兴修提灌工程,扩大灌溉面积。20世纪70年代,秦安县水利局组织三乡会战,利用集体力量兴修苏家峡水利工程,使五营地区清水河谷一带的良田得以灌溉,旱涝保收,提高了产量。与此同时,五营镇在县水利局的勘探规划下,完成了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清水河人工改河工程,即张塬改河工程,使横穿芦苇河(位于张塬村对面的清水河川)的河流顺清水河谷而流,既方便了清水河两岸群众的出行,又富出了万顷良田,这是五营历史上造福后代的一件利民工程。经过数十年的工程提升和科学种田,使得2010年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00公斤,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同时,还发展了沿河一带的蔬菜种植,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在上世纪末,由于开荒造地,森林、湿地都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涵养地被毁坏,致使以水资源而享誉秦安的清水河一带的五营境内河流和水资源保存量下降。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林业、提高生态农业,全面综合治理五营山川”的理念指引下,清水河两岸又呈现出生态向好的面貌。
五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时期,森林茂盛,生态丰腴。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前,这里的树木覆盖率很高,自然园林遍及乡间村镇,池塘湿地随处可见,特别是芦苇河湿地、赵家洼河湿地、汪家河湿地,芦苇荡漾,河水潺潺,水鸟遍地,每个村庄果园遍布。河流两岸,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树木茂盛,这里的人们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人生信条去教育下一代。广植树种主要有古槐、松树、香椿树、椿树、柳树、杨树、梨树、杏树、桃树、李子树、苹果树等,林果丰富。同时还有丰富的中药材、野生鸟类及动物,中药材主要有党参、甘草、半夏、枸杞、商陆、红芪、黄芪、麝香等,主要野生鸟类和动物有锦鸡、麻雀、鹦鹉、咕咕鸟、黄鼠狼、鹳、獾等。
五营先民畜牧业也很发达,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源头,生产劳动主要依靠牲口,如马、驴、牛等,每户每村都要饲养。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农村,田园风光就是有树木成荫、牛马成群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