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林变迁
五营镇境域山脉属秦陇山系,山势平缓连绵,南北两山绿树荫浓,草木茂盛。南山有:卧牛坪、龙头山、长虫梁、三层堡、冯家湾等,北山有:喇嘛梁、月亮顶、北崖寺、三峁谷堆、张家塬、雒家塬、樱桃沟(鱼尾沟)等。川区沿清水河错落居住着16个村庄。
五营地区出土的古生物化石证明,距今1000万年左右,清水河流域森林茂密,以松、柏、杉等针叶林和栎、榆等阔叶林为主的温带、亚热带植物分布十分丰富。大地湾考古发掘中出土了10000多件动植物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多学科专家研究,大地湾的生态环境在数千年之间发生了沧桑巨变。在史前文化的3000年中,动物种群的数目总体呈下降趋势,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在已鉴定出的7目15科28个动物种属中,红白鼯鼠、苏门犀、苏门羚均属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动物,这些动物仅生存在7000年以前的大地湾;猕猴、熊、虎、豹、象等动物在6000年以前基本消失,当时大量的鹿科动物现已踪迹难寻。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生存的影响,新石器晚期以来,境内的森林渐渐被毁,植被已遭受较严重破坏,至少在唐宋以后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近代以来百年以上的古树在五营镇境内难得一见,邵店村有两株辽东栎,据专家分析是清康熙五十年(1712年)的树木一株高8.3米,直径50厘米;另一株高4米,直径30厘米。
原始森林被毁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文明兴起,耕地扩大,天然林木被伐。大地湾人开始定居,发展旱作农业后,扩大了垦荒、樵采和放牧的范围,破坏了森林植被。先秦至汉代都有“焚林而田”的记载。元末明初的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中,清水河流域人口剧烈增加,森林变成耕地的速度逐渐加快。农民为了保护农田而焚林驱逐野兽,加速了森林的破坏步伐。清末,境内基本上没有成片的树木,仅有房前屋后栽植的零星树木,主要是梨、杏、核桃、桃、枣、桑等果树和白杨、椿、榆、柳、柏、楸、桐、槐等家用材木树种。二是数千年间战争频发是森林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汉建武八年(32年)的略阳城之战,史载“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的魏蜀街亭之战以及清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等都对当地的林木造成严重破坏。三是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耗对森林也产生了破坏。清水河流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商贾僧侣往来不绝,加上当地居民砍伐树木当柴烧或伐薪烧炭,对森林蚕食;历朝历代王朝大兴土木,庙宇寺院的毁与建都毫无节制的采伐林木。总之,人们数千年一味地向天然森林索取,自然生成补充不上。至解放初,当地水土流失已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