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

解放后至1958年,五营乡境内的小学有10余所:五营小学,地址邵家店;大城初小,地址乱谷堆宋家;薛李初小,地址薛家西坡;罗湾初小,地址罗家湾;民厚初小,地址王家阴洼;海慧初小,地址汪家河;雒塬初小,地址雒家塬;兴隆初小(后改为胜利小学),地址王家寨子;鱼尾初小,地址曲子里;张小初小,地址蔡家窑。

小学条件都比较简陋,利用寺庙和村舍进行教学,如兴隆初小(胜利小学),属于完全制五年学校,一直没有校舍,利用爷庙的两座破旧小房当教室,后来学生来源扩大到周边六个村庄,人数逐年增多,庙宇中间的大厅和戏台都被利用做了教室。庙院当时有十几棵老树都是公产,属县财政局管理,后经多方协商以最低价格处理给了学校。1972年,当时的生产大队动员各小队投工投劳,经一年时间新修教室7座,面积350平方米,新制桌凳30套,办学条件有所改变。胜利小学历任校长王仰德、成永录、张璞、高维坤、任映瑞、王国玺、成瑛、王万录、王泰生、王之俊、王国泰等人,焦家沟、钱家庄学生都在此上学,在校生人数和教育质量都是较好的。其他小学和胜利小学的情况大同小异。

1964年6月至8月,全县第二次人口普查。五营公社有26个大队,文化程度统计:高小程度297人,初中程度135人,高中程度20人,大学程度3人。大学程度的有蔡河村的杨发源、冯积源和杨山村的杨高荣。解放初读初小的五营人有几百人,五营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历和文化程度比较高的邵店村有邵慕尧、邵述尧,蔡河村的有杨发源、冯绩源、宋苟堂、冯欢玉、杨天喜、杨家祺,马川村的马学良,张塬村的张凡,王店村的王自有,还有张仲和、蔡艺清、李续振、闫登科、赵学义、郝聚魁、杨庆生、蒲文英、王接合、汪涌泉、王子忠、焦世五、高杰、刘尊、王百胜等人。

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学校布局。五营乡地域内共有秦安县第四中学一所完全中学,五营初级中学一所独立初中,还有邵店小学、赵王小学、安山小学、陈峡小学、薛李小学、麻沟小学、王店小学、北坡小学、杨山小学、张塬小学、闫沟小学、蔡仁小学、花双小学、赵宋小学、马川小学、罗湾小学、胜利小学、焦沟小学、王洼小学、何洼小学、杨湾小学、西坡小学、雒塬小学、鱼尾小学、墩厚小学、袁庄小学共28所小学,另有安家阳坡村学、孟家洼村学、冯湾村学、双窑村学、马家大湾村学、魏山村学、徐洼村学、马儿沟村学、钱家沟村学、雒家湾村学、苜蓿湾村学、王家阳湾村学、老虎穴村学共13所村学。小学学制为五年制,村学一般为1~3年级。各年级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五营中心小学的前身是1938年邵店村聘高振兴为师父的“上房私学”。1945年公学正式成立,校址设在邵店村老爷庙,名为五营中心保国民学校,校长陈化民,教师杨佑桐。1949年五营中心保国民学校更名为五营小学。先后有张国臣、徐效勣、雒鸣远、徐学勣、马绍麟、白占文等担任校长,先后有孟子升、许钧等担任教导主任,先后有赵雄飞、孟子升、孔翔琪(河南)、李重泰、曹永清、柳仰斌、张仲和、邵述尧、蔡艺清、李续振、闫登科、赵学义、郝聚魁、杨庆生、蒲文英、王接合、汪涌泉等教师在校任教。

1968年12月,五营小学与秦安四中合并,更名为五营“五七”九年一贯学校。封富昌、杨旭辉、王自有、何聚魁等先后负责学校工作。当时小学部只开设语文、算术、常识、体育、音乐等课程。1972年,各大队自办一所小学,原中学附设的小学部剥离为邵店小学。1974年,邵店小学迁至邵店村东(现为大地湾遗址区)。1985年,学校更名为五营中心小学。1990年11月,学校迁至邵店与赵宋交界的旧堡子沟新校址。1974年以来先后任校长的有马旭东、赵自勉、王自有、魏聚荣、邵新军、宋小军、县小林等人。先后任教导主任的有汪涌泉、魏聚荣、黄文华、赵连虎、赵新文、宋小军、邵新军等。至2008年,学校共有六个年级10个教学班、23名教师、523名学生。

1986年9月,魏聚荣荣获甘肃省园丁奖,1993年9月,魏聚荣同志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获市园丁奖。1987年9月,五营中心小学被天水市委、市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89年学校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提高小学生能力水平革新计划(JIP)”的实验,由赵耀祖、魏聚荣具体负责实施。1989年6月,学校少先大队第二中队在全县少先队“达标创优”活动中,被共青团秦安县委、秦安县教体局评为先进集体。1997年9月,学校被县政府评为“质量管理优胜学校”。1998年9月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3年10月,魏聚荣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赵连虎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2006年6月,邵晓平同学被秦安县团委、秦安县妇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