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庄
(一)原始聚落(华夏陇原第一村)
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张津梁对大地湾古村落写诗云:“混蒙宇宙待开天,肇启文明一画缘。百里秦州寻故地,千秋华裔探龙源。参天柏老伏羲庙,远古村遗大地湾。渭水余波须问海,乾坤演绎化人间。”八千年前的五营镇先民,在大地湾聚落遗址中创造了华夏最早的村落。大地湾遗址中的第四区是一典型的仰韶早期村落,该聚落共发掘出土房址156座,灶坑46个,墓葬21座,制陶窑址14座,灰坑和窖穴72个以及村落周围的壕沟、水渠八段,获取陶、石、骨器等各类遗物3200件。聚落中心有居住区、制陶区、窑址等手工作坊。其聚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周围是深5~6米,宽3~4米的壕沟环绕,呈椭圆形,壕沟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聚落中心为近千平方米的中心广场,聚落内的其他中小型房址以广场为中心呈扇形多层分布,门向均朝向广场,广场西侧建有一座约60平方米大型房址,作为集会、祭祀的公共活动中心,广场中部留有一块公共墓地,整个聚落形成封闭向心式格局。后期随着农业经济的逐步形成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也逐步增长,从而促进聚落规模逐步扩大,有部分房屋已经建在环壕之外,村落布局也由原来的一个中心演变为多个中心。从房屋的形制和结构来看,大地湾二期文化的房址和大地湾一期相比,面积增大,居住面的处理也复杂起来,出现了草拌泥的地面和墙壁,穴壁的四周有了墙柱,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并出现了套穴房址,房屋为长方形和方形,居住面上的瓢形和圆形灶坑,用于烧煮食物和取暖,灶坑周围常放置盛储食物的彩陶。有的房址近墙角处设有高出居住面的土床,作为睡卧之用。房屋前部正中开设长条形门道,有了穴壁外立柱建墙的做法,这种木骨泥墙的建筑方法以及在居住面和墙壁用草拌泥涂抹的装饰手段,对后世的建筑技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房址按面积分大、中、小型三类,大型房址面积近70平方米,系首领住宅和公共活动中心,也是最高级的房址;中型房址在25~56平方米之间,为首领或大家族长住宅;小型房址25平方米以下,数量最多,为一般氏族成员居住;这些房址在面积大小上的差异,在建筑形制乃至细节结构上的不同,以及出土文物数量和精美程度的差别,不但表明房址大中小功能的不同,而且进一步折射出聚落内部成员在等级上的高低之分。从建筑、生活、生产、居住布局来看,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生产生活秩序能力的村落,在大地湾发现的这座原始村落被称为“华夏陇原第一村”。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不仅较为全面地揭露出距今6500~5900年前的村落布局,而且首次展示了聚落在同一文化期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变化,粮食黍以及生产和生活用具石、骨、陶器的大量发现,对探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农业起源及史前聚落研究提供了大批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五营镇大地湾原始聚落遗址,对史前文明中最早人类原始村落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据。
(二)五营村庄
自古以来,五营人耕种为生,村庄依田而建,依山而修。五营镇31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分布在清水河周围的山、川、塬、洼、湾、沟、坡、梁上,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其村庄坐落在陇山以西的清水河两岸、景阳川周围、鱼儿沟洼峁、闫家沟南麓、钱家沟坪湾、赵家沟两山上。还有以姓氏家族位居的王洼、何洼、赵洼、王家阴洼、王家阳洼、赵沟、杨家湾、汪家河、边家河、薄河、薛李、邵店、赵宋、王家寨子、王家北坡等。从东向西沿清水河北面依居的有赵家河村、王家北坡村、杨家大石面村、薄河村、雒塬村、赵洼村、何洼村、徐洼村、王洼村;南面坐落的有王家店村、蔡河村、麻沟村、闫沟村、邵店村、赵宋村、马川村。依居清水河北山田峁上的村,北面有杨山村、张塬村。杨山村地势平缓,村落依台阶而建,靠山面河,整个村庄好似一座靠山的躺椅,到了夏季林草茂盛,树木环村,郁郁葱葱,该村庄还有月亮顶、喇嘛梁、北崖寺等,张塬村、雒塬村为秦安县典型的“塬”庄,坐落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四边陡,顶上平”的高地上,但因其塬不高、台地平缓、错落有致,尽显其“塬低村阔”的村貌;位居清水河南山田峁上的村有赵王村、魏山村、蔡任村、花双村、胜利村、焦沟村;居住人口和村庄最多的为鱼儿沟,鱼儿沟全长7.5公里,沿沟壑两面层田叠嶂,从清水河岸的雒塬村依沟而上至鱼尾村,峁梁的东西两洼上居住着钱家沟村、墩厚村、袁庄村、王家阳洼村、腰庄村、鱼尾村等村庄,鱼尾沟人口约1万人,为五营镇人口的四分之一。
胜利村村庄
五营域内的村庄及地名依姓氏族群、居住位置和历史变迁而形成,如:河(清水河、闫沟河、赵家河、薄家河、蔡河、芋子河、边家河、汪家河);营(五营);店(邵店、王店);塬(张塬、雒塬);川(略阳川、清水河川、景阳川、马骆川);寺(北崖寺、丹麻驿、脱骨寺、海慧寺、潮音寺),山(龙头山、兴隆山、杨家山、赵山、卧龙山、五鹿山、奶头山、老爷头山);洼(王洼、何洼、赵洼、王家阴洼、王家阳洼、徐洼);堡(马家堡子,新堡子,薛家堡子,陈峡堡子,王洼堡、赵家堡、邵家堡子);沟(鱼尾沟、闫家沟、麻家沟、钱家沟、花儿沟);梁(喇嘛梁、胡家梁、草洼山梁、大地湾梁、猪嘴梁、堡子梁、长虫梁、碉堡梁、草洼梁、胡家梁);湾(芋子河湾、大地湾、冯家湾、四图湾、杨家湾、牛蹄湾);村落、村名、地名反映着五营村落的历史面貌与历史变迁,也显示村落依河而居,依塬而居,依洼而居,依湾而居,依沟而居,依川而居,依水而居,主要是依田而居,依自然而居。
(三)五营镇行政村
邵店村 又名邵家店子,为五营镇政府驻地。北临清水河,南依九龙山余脉之大地湾梁及草洼山梁,由甘宁入关中的略阳川古道贯穿东西,自古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辖邵西、邵东、楸树坟3个自然村及6个村民小组。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587亩,人口354户、1765人。
相传,秦召公后人之一脉迁移至此地,倚“两河”(清水河、闫沟河)口筑城而居,繁衍生息。村名因多为召(邵)姓而得名。后来逐渐融入李、赵、何、闫等姓氏。
这里气候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宜种植。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邵店村有举世瞩目的大地湾遗址。古代先民数千年前以氏族部落的形式居住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创造了辉煌的黄河流域文明。2006年8月,邵店村被甘肃省建设厅和甘肃省文物局评为“甘肃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文化名村邵店村
清水河南岸马川村
因位居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旅给这里带来商业繁荣。早期,邵店村兴建有不少货栈、饭庄、商铺等,清末,知名老字号有“元发和”、“积善堂”、“鸿兴泰”、“兴盛和”、“赵氏堂”等。解放初,设五营乡,驻地邵店村,党政机关有五营镇党委、镇政府、五营初级中学、卫生院、粮站、信用社、邮电所、供销社、机耕站、支农厂等。
赵宋村 位于五营镇西南,距镇政府1公里处。由赵家沟、宋家台子、张家营3个自然村组成,设3个村民小组。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707亩,人口322户、1675人。
赵宋村前身为五营公社赵宋大队,成立于1973年,由从邵店大队剥离出的宋家台子、张家营,和从马川大队剥离出的赵家沟3个自然村组成,1983年改名赵宋村。有村卫生室、小学。小学于2016年改为五营中心小学二分部,承担中心小学五、六年级教学任务。有教师15人。
赵宋村重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出现了许多业务精湛的建筑师。
马川村 原名马家中川,坐落在清水河南岸,胡家塬和东山脚下,东临赵家沟,西接康家坡。由马川、高家庄、李家洼、边家南湾4个自然村组成。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363亩,人口414户、2003人。
马川村民风淳朴,重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罗湾村 位于五营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7公里。东临马小村,西连胜利村,南边与中山镇九龙村接壤,北隔魏山村。由罗家上湾、罗家下湾、罗家梁背、康阳4个自然村组成。截至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人口155户、862人。
本村主要以劳务输出和种养殖业为主,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特色经济作物还有大面积种植的苹果、花椒等。
罗湾村民风淳朴,勤耕读、重教育。
薛李村 位于五营镇东南部,距镇政府约5公里。东接蔡河村,西靠蔡任村,南连陈峡村,北临麻沟村。由李北、李南、薛西、薛东4个自然村组成。截至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4327亩,人口502户、2503人。
薛李村历史悠久,发源于苏家峡水库的薛李家小河从村前流过,古称“埿渠沟水”。河水冲积而成的薛李家川(又名景阳川),是薛李人祖辈引以为傲的“金库通”、“银井院”(粮仓),也是五营镇主要的产粮区。
古迹有薛家西坡的潮音寺,文昌楼,薛家堡子,李家堡子。
胜利村 又名王家寨子,位于五营镇西南部,距镇政府7公里。东临焦沟村,西与莲花镇槐龙村接壤,北接莲花镇郭河村,南靠罗湾村。由王家寨子、南北湾、北湾3个自然村组成。截至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325亩,人口191户、1112人。
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苹果、花椒等。
本村以王姓为大户。后来融入刘姓、焦姓(莲花城刘家新庄搬迁而来)、余姓(同治年间余家庄人来三层堡避难时收留)、郭姓(一郭姓秀才来王家三房教书办学落户)、李姓(来自兴丰三图村,祖辈以打铁为生,来此地安炉制作铁具,后定居于此)、冯姓(来自冯家阳湾)。
20世纪80年代的五营青年学生
胜利村自古重视教育,民国初就有郭玉胜祖父(人称郭师傅)、罗锦荣、王仰德等人办的私塾学堂,1938年建第七保国民学校。解放后,建胜利小学。
古迹有三层堡(建于清中期),大王庙,庙前有保存完好的清朝戏楼。
焦沟村 位于五营镇西南部,距镇政府3.6公里。北临王洼村,南依胜利村,东接马川村,西与莲花镇郭河村接壤。辖焦沟、钱家庄、康汪3个自然村。(1949—1976年,焦沟、钱家庄、康汪村属胜利大队,1977—1995年,这3个村组成焦沟大队,1996年改为焦沟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250亩,人口270户、1210人。
村里设有村幼儿园、村卫生室。产业主要以种植苹果为主,现有苹果园700余亩。
焦沟村有著名的雁掌坪文化遗址(属仰韶文化遗址)。2017年被批准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遗址。
王洼村 位于五营镇与莲花镇的交界处,南临清水河,北依高山帽,东接凤凰嘴,西连老爷头。村形如簸箕状,分布在台阶上,自上而下,错落有致。辖2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623亩,人口186户、870人。该村以王姓为主,故名王洼村。2008年,王洼村整体搬迁至清水河河谷地带,蔡莲公路穿村而过。
“一张牛皮能演天下山水,半边脸能表人间恩怨。”王洼村皮影戏很有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传承人有王随录、王徐进、王全玉、王钱有等。王洼村有做铣货的传统技艺,解放前,每户人家的经济收入全靠做铣货。他们上能铣献器、蚂蚱盒,下能铣算盘、蒜罐。传承人有王丁顺、王林珠王进武等。
王洼村民风淳朴,有保家卫国的传统美德。1950年11月,王鸿太、王满祥、王福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王满祥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后来,还有中印边境参战的王川定、甘南剿匪的王养玉。全村退伍军人及现役军人11人。
古迹有王洼堡子,玉皇庙,以及村内北山地出土的著名战国贵族(戎族)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有镶金镀金的青铜器,马车件,玛瑙,翡翠石等,从而佐证王洼村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戎人居住于此。2009年秦安县政府立碑保护。
王洼村远景
西坡村 位于五营镇北部山区,距镇政府约9公里。是秦安、庄浪、张家川三县交界地带,四村各居一山,基本为东西走向一字排列,分别与庄浪县万泉镇田岔村、邵坪村、张川县梁山镇樱桃沟村相连,东与王洼、敦厚村毗邻。西坡村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由原墩厚大队分离出的西坡村、中滩村、阳山村,和与原属于王洼大队的马沟村组合而成。辖西坡村、中滩村、阳山村、马沟村4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655亩,人口127户、550人。
产业主要以种植苹果、花椒为主。
西坡村民风淳朴、忠厚善良。
何洼村 距五营镇政府约2公里处,东临雒塬村,西接徐洼村,南临清水河,北靠阳湾村。由上何洼、边家河、下何洼、赵家洼4个自然村组成。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012亩,人口317户、1477人。全村主要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村内有始建于宋仁宗年间的“脱骨寺”,相传是为一位为民解忧,报效国家的巾帼英雄而建,已有千年的历史。“脱骨寺”又名“化身寺”,2013年,由县统战部更名为“脱骨观”。村内古迹另有将军庙,相传明末清初,由赵氏家人从陕西某地请来,为保一方平安而建庙。
杨湾村 位于五营镇北部,距镇政府约4公里,属半干旱浅山区。杨湾村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何洼大队分离而出,辖上湾来、下湾来、麻地湾3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395亩,人口108户、613人。大面积种植苹果、花椒等经济林。
杨湾村有“三峁谷堆”梁,其村环三峁谷堆坐落。民风淳朴,生态环境优美。村里设有幼儿园、村卫生室。
该村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墩厚村 位于五营镇北部鱼儿沟中段,距镇政府5公里。东临袁庄村,西与西坡村接壤,南与雒塬村相连,北与王家阳洼相接。辖刘家湾、苜蓿湾、任家台、任家湾、代家寨子5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人口211户997人。
墩厚村以任、赵两姓为主,秉承“敦袛恭厚”训言,民风淳朴敦厚,崇尚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人才辈出。
本村以苹果和花椒为特色产业,现有苹果园200亩,花椒园500亩。
腰庄村 位于五营镇东北部鱼儿沟,距镇政府7公里。东临陇城镇赵山村,南接王家阳洼村,北与鱼尾村相连,西与西坡村相接。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人口175户、849人。作物种植以冬小麦、玉米为主,产业有苹果、花椒。
腰庄村以王姓占大多数,属鱼儿沟王家四庄之一。据说鱼儿沟王家四庄的王姓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腰庄村最早叫王家中庄里,1958年命名为中庄大队,1984年改名为腰庄村,因在王家四庄中间,依半山腰而居,故此得名。
杨湾村及“三茆谷堆”远景
村内设有村幼儿园、卫生室。
鱼尾村 又名渠子里,因位于鱼儿沟之鱼尾部位而得名,属王家四庄之一。位于五营镇西北部,距镇政府约7.5公里。东临张家川县梁山镇,南与陇城镇赵山村接壤,西连腰庄村,北接庄浪县万泉镇田岔村。辖大庄里、那坡里、惠家崖3给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548亩,人口254户、1148人。作物种植以冬小麦、玉米为主。
鱼尾村以王姓为主,后来融入了李、赵等姓氏。据说王姓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王姓人有在门前栽种槐树之传统,以表思乡之情。鱼尾村人酷爱秦腔表演,被称为鱼尾“三王”的王世荣(艺名或绰号肥娃娃)、王兴民(艺名或绰号鼠娃儿)、王瑞林(艺名或绰号 银钟儿)是享誉秦安、张家川的著明秦腔表演艺人。
鱼尾村自古重视教育,早在清末民初,本村就有私塾、学堂。新中国成立初,建有鱼尾小学,校址在一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内。现村内设有鱼尾小学、幼儿园、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等。
经过生态治理,鱼儿沟已呈现青山绿水,花香鸟语之风貌。
袁庄村 位于五营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5公里处。东临陇城镇赵山村,南与杨山村相连,北接王家阳洼村,西与敦厚村相邻。辖硬湾、袁庄2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425亩,人口256户、1173人。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近年来,果林业发展迅速,主要有苹果、花椒等。牛蹄湾有千亩苹果种植基地。
硬湾自然村属鱼儿沟王家四庄之一,又叫槐树下(ha),以王姓为主,这支王姓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硬湾里有棵树龄近300多年的槐树,是王氏族人初来此地栽种的。村庄因树得名。
袁庄村曾有袁庄中学,现设有袁庄小学、村幼儿园。
村中最著名的遗存为王家阴洼遗址,出土于袁庄村的王家阴洼,为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存。
雒塬村 位于五营镇北部,距镇政府1.5公里,南临清水河,东邻张塬村,西接河洼村,北靠敦厚村。辖崔川、雒家塬、雒家湾、钱家阳山、钱家阴山、柳黄湾6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903亩,人口402户、1828人。解放初,崔家川、雒家塬归五营乡管辖。钱家沟、柳黄湾属鱼尾乡管辖。1965年撤乡并社,合为五营公社雒塬大队,今为雒塬村。
雒塬村位居五营地区典型的“两塬一顶”地形中,在清水河北岸出现“塬低村阔”的张塬、雒塬及八卦顶。
据考证,雒塬村先祖是陕西雒南县(现为洛南县)人,因避难迁居于此,按照居住地形与姓氏取名雒家塬;雒家湾是雒家塬分离出来的雒姓同族。钱家沟因居住方位分阴山和阳山。柳黄湾祖籍钱家阴山,是兄弟分家移居的山庄,因当地绿柳成阴,故取名柳黄湾。
雒塬小学始建于1912年,1967年为初级完小,1968年变更为雒塬小学。2009年由上海派克汉尼汾公司捐助重修,遂更名为派克汉尼汾希望小学。2016年秦安县教育局投资40万元兴建雒塬幼儿园。
村内古迹有霖雲寺、雷祖庙。
张塬村 位于五营镇东北部,距镇政府2.5公里。南临清水河,东与北坡村相邻,西接雒塬村,北与杨山村接壤。辖薄家河、程家山、张家塬3人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156亩,人口259户、1258人。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经济林有苹果、花椒等,其中苹果200亩,花椒150亩。
张塬村为秦安县典型的“塬”庄,坐落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四边陡,顶上平”的高地上,但因其塬不高、台地平缓、错落有致,尽显其“塬低村阔”的村貌。
《五营镇志》编委走访张源村薄河自然村“百岁老人”薄思义
据说张塬村的张姓一族祖籍山西雁门郡,明中期从山西大槐树迁徙于此。张塬村人勤农耕,重教育,人才辈出。
本村现年98岁高龄的薄思义老人,抗战时,弃文从武,参加过中条山战役。后来兰州晚报做专题采访《我的战友在哪里》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杨山村 位于五营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4公里。东北部与陇城镇许墩村、崇仁村接壤,南临北坡村,西连袁庄村。辖杨家山、金家湾2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866亩,人口166户、813人。农作物种植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产业有苹果、养殖业。杨山村在牛蹄湾里有千亩苹果种植基地。
解放初杨山村归景阳乡管辖,之后成立了杨山乡,后又归鱼尾乡管辖,最后归五营乡管辖。
杨山村属于海拔1800米的峁梁地带,著名山梁有寺观梁、喇嘛梁等。
坐落在一梁两湾之中的村庄,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举目四望,龙头山、清水河、大地湾尽收眼底。本村多为杨姓、王姓,民风淳朴,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村内设有小学,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
杨山村牛蹄湾流域千亩有机苹果种植基地
古迹有北崖(ai)寺、龙王庙、杨山堡子。
北坡村 位于清水河北岸,距镇政府约5公里。东临陇城镇常营村,南临清水河,西接张塬村,北与杨山村接壤。辖赵家河、元太坟、河边上、大石面4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100亩、人口340户、1460人。农作物种植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本村利用用清水河的便利水源、两岸肥沃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果园、蔬菜种植。
坐落在清水河畔的北坡村,盘绕北山根,形状如龙如蛇,清水河沿着村边蜿蜒流淌,村庄因此得名。
北坡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重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王店村 位于五营镇东部,距镇政府约4公里。北临清水河,东与陇城镇常营村相邻,西临蔡河村,南与陇城镇陈村接壤。辖王店、庄稞里、阳湾里3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187亩,人口190户、976人。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有大面积苹果种植基地。
本村以王、张、高、孔、冯等姓氏为主。20世纪60年代初,有王店初级小学,70年代创办王店小学,2013年王店小学归并蔡河小学。村内现有幼儿园、村卫生室。
蔡河村 位于五营镇东南部,距镇政府3.5公里。北临清水河,南依卧牛坪,东接王店村、西与麻家沟相邻。辖杨家新院、崔家河、宋家(又名乱骨堆宋家)、新堡子、蔡家5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021亩,人口495户、2373人。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
蔡河村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时为略阳道治地,出土有汉代“蜀弩机”。这里也是三国时期蜀魏相争的“街亭之战”主要战场。乱谷堆之名来自诸葛亮的空城计,说蜀魏为争夺陇山一带,在略阳川长期对峙,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命士兵筑了很多形似麦秸垛状的土堆,然后把剩余粮草撒在上面,远看蜀军粮草丰盈,魏遂撤军。现存乱谷堆遗址。
清水河与蔡家河在蔡河村交汇,河水冲积而成的景阳川与略阳川相融合,使得这里成为百里带川开阔地段之一,正所谓:卧牛生态绘锦绣,绿水青山总关情;龙头高遥展远瞩,苏峡平湖映青天。
蔡家河孟家洼有一山泉,几百年来,源源不竭,甘甜润泽,是天然的矿泉水。尽管有自来水,但村民仍喜欢饮用此泉水。
创建于1959年的秦安县第四中学位于蔡河村。该校1969年并于五营中学(校址在邵店村),1980年恢复秦安县第四中学,校址迁回蔡河村。根据秦安县政府关于全县高中布局调整的决定,2013年8月将秦安四中高中部迁入县一中,成立县一中四中部,实行一校二部管理。
蔡河村民风淳朴,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村里建有“惠民桥”、“连心桥”村史馆。
陈峡村 又名兴隆村。位于五营镇东南部,距镇政府6公里。东于赵王村相邻,南靠近苏峡水库,西连蔡任村,北临薛李村。辖陈家峡、板家湾2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900亩,人口236户、1018人。多山地,森林植被茂密,林区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二级保护动物野猪、山鸡等。
古迹有山神庙、龙王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重建于清咸丰年间。庙内有石香炉、石碑各一个,香炉上刻有“嘉庆年制”的字样,石碑上有“民国十八年刻立”,署名“兴隆村”字样。出土文物“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一面,收藏于秦安县博物馆。另有陈峡堡子古迹。
景阳川里的蔡河村
赵王村 位于五营镇南部山区,距镇政府15公里。是五营镇最边远的行政村。东临陇城镇陈村,南与清水县杨马村接壤,西望中山镇苏家峡,北接陈峡村。辖赵王、安山2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4100亩,人口232户、1292人。种植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冬油菜等,经济作物有花椒、苹果等。
古迹有二爷庙、普陀寺。
麻沟村 位于五营镇东南部,龙头山下,距镇政府3公里。南依龙头山,北临清水河,东与蔡河村相邻,西临闫沟村。辖麻沟、冯湾2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580亩,人口394户、2500人。主要姓氏有郝、高、杨、冯等。农作物种植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村内有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健身活动中心等。
五营镇重视产业生态综合治理,麻沟村建成龙头山生态园区,有5000亩果林及绿化植被。
蔡任村 原名四分社。位于五营镇东南部,距镇政府7公里。南临中山镇,东接薛李村,西靠花双村,依南山而居。辖陈家湾、四图湾、古湾、任家湾、蔡家窑5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803亩,人口171户、806人。农作物种植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果林业发展迅速。
秦张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内有巾帼美家居积分兑换超市,电商服务店,农业合作社。
当地老百姓称“四图湾”为“回回窑”,可能是“八图”地形和回战有关传下来的地名。
2020年,县委组织部命名赵王村为红色先锋村
闫家沟农民专业合作社千亩优质苹果种植基地
闫沟村 位于五营镇南部,距镇政府2.5公里。东临麻沟村,南靠蔡任村,西接花双村,北与邵店村相连。辖闫家台子、南台子、中庄来、上庄来、沟儿来、魏家山6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740亩,人口239户、1160人。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苹果种植发展迅速。
姓氏主要有闫、王、魏、豆等,闫姓人口最多。
花双村 位于五营镇西南部,距镇政府2.5公里。东临闫沟村,南接中山镇北庄村、西靠马小村,南与赵宋、邵店村相连。辖老虎穴、上湾、下湾、梁背后、康家阳山、双窑6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2860亩,人口308户、1451人。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为主,有大规模花椒种植。
花双村老虎穴远眺
花双村以出产磨石(磨刀石)而闻名于当地。磨石沟是赵家沟小河子发源地,磨石沟所产磨石是花双村祖辈主要经济来源。20世纪70年代,五营公社在这里兴办磨石厂,磨石经销全国各地。
村内有小学、村幼儿园、村卫生室。花双村民风淳朴,重视教育。
马小村 位于五营镇西南部,距镇政府5公里。南临中山镇九龙村,东连花双村,西接魏山村,北与马川村相邻。辖马家大湾、马家小湾2个自然村,村委会在马家小湾。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237亩,人口126户、616人。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经济收入以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
马小村前身为五营公社罗湾大队,成立于1973年,由罗湾村、魏山村、马小村组成,辖8个生产小队。1983年,罗湾大队改为罗湾、魏山、马小3个自然村。
魏山村 又名魏家湾,是胡家梁的一部分。位于五营镇东南部,距镇政府6公里。南临罗湾村,西靠焦沟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728亩,人口102户,469人。农作物种植主要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魏山村人自古有习武强身的传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大有其人,传承人有魏照有、魏海等。村里还有精湛手工的艺人,民国时期有著名木匠魏海居,雕刻艺人魏照有等。
本村人喜爱秦腔表演,有自己的秦腔艺术团。魏山村民风淳朴,重教育。
徐洼村 位于五营镇西部,距镇政府2.5公里。东临河洼村,西接王洼村,南临清水河,蔡莲公路穿村而过。辖徐家洼、汪家河、徐家上湾3个自然村。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761亩,人口236户、1038人。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果林面积有1600亩。
本村以徐、汪两姓为主,后来融入了胡、魏、王、刘等姓氏。汪姓与龙山镇、陇城镇汪家为一脉。胡姓是原胡家梁人,与莲花镇吊庄胡家是同族,在本村居住已六代有余。“魏”姓人原是本镇魏家山上人,现已据有五代。王姓是原王家洼人。刘姓来自秦安县好地乡。
市级生态村徐洼
《秦安县志》记载,本村汪姓系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而来。现有清朝时村里遗物一件《碾咕轮子》,上刻有汪字,清乾隆元年制铭字清晰,家谱在清末时已毁。
徐洼村自古勤耕读,重教育,民风淳朴。2013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14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村;2016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被评为红色先锋村。
王家阳洼 位于五营镇北部,距镇政府约7公里。属鱼儿沟王家四庄之一。北接腰庄村,南与硬湾村相邻,东临陇城镇赵山村,西接敦厚村。辖王家新庄、王家老庄、米面孟3个自然村。解放初,本村归民厚乡管辖,属腰庄村,后成立王家阳洼村,归五营镇管辖。2020年,全村耕地面积1293亩,人口163户、848人。农作物种植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经济收入以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
本村主要为王姓,后来融入了李、段、赵等姓氏。王姓一族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天下王姓是一家,鱼儿沟王氏祖训:“王家四庄不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