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略阳羌、氐、戎族
2025年09月26日
一、古略阳羌、氐、戎族
秦汉时期,在秦安县清水河谷一带生活着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戎族,后来逐渐发展壮大,豪杰英才层出不穷,谱写了我国西北古代史中的秦戎时代。
古羌族曾经聚居、活动于汉水中上游地区,即关中、陇右一带。其称谓见于古书者,或谓之羌,或谓之氐羌。《周书·王会解》:“氐羌以鸾鸟。”孔晁《注》:“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氐羌。”据此可知,所谓氐羌,系氐地之羌族。“盖羌其大名,氐其小别也。”
氐羌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员,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西部的略阳(指今略阳县,为天水古略阳侨置县)一带曾是氐羌族群的重要居住、活动地,氐羌文化遗存遗风在这一带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古略阳地区(指汉代古略阳,包括略阳道城和略阳县城,在今秦安县陇城镇、五营镇一带,即现在的天水秦安县东北部。)曾是氐羌聚居、活动或是骚扰之地。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印记。
明·嘉靖《略阳县志》亦记载有:略阳在“春秋为氐羌所居。”《略阳县志》(1992年版)载:“略阳先秦时为白马氐东境地。自汉至南北朝末,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反抗汉族统治,屡次失败,汉族统治者曾数次将氐族人强制迁往酒泉、扶风、天水、关中一带。未被迁走的氐人,被迫学说汉话、学农耕、顺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与汉民通婚,逐步被汉人同化。羌族亦同样受汉族生活习俗影响与汉族融为一体”。清雍正《重修略阳县志》载,“当地人‘兼有南北语,类秦蜀’,积淀成兼有陕甘川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