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壤
(一)褐土
五营的山梁顶部分布有红土性石灰质褐土,主要特点基本与黄土性石灰质褐土属一致,但不同的是红土母质夹杂着一定数量的料礓石,是植树种草开发沙棘资源的主要基地。另外有黄鸡粪土(黄善土或羊脑髓土),土体深厚,土性僵硬,坚实致密,有大量的白色石灰胶膜、乳膜似鸡粪,并有一定数量的小僵石,耕作费力,熟化层薄而养分含量低,氮素不足,磷素贫乏,土壤生产性能差,是目前草田轮作培肥地力的主要土壤。黄土在本地也有一定分布,一般分布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一级支梁的缓坡地带,分薄层黄土和中层黄土两种。
(二)黑垆土
这种土壤肥力较高,比较保产耐旱,一般分布在海拔1250~1700米的比较平缓的黄土山梁沟壑山区的梁顶、梁坡、阴山湾及河流两岸的高位阶地上。最多的是麻土,表土层下面有机质积累较多,暗灰棕色,以粉沙质中壤为主,底土为黄土,pH值为8~8.7。分黑鸡粪土(主要分布在阳坡、阶地和村庄附近);白鸡粪土(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坡,表土层常被水蚀,耕作层较薄,土色淡灰棕,质地中壤,底土层为黄土,块状结构);红鸡粪土(发育于红土、红黄土母质,大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滑坡湾地、梁峁地,土色淡红或淡棕红,土性僵,质地较粘重,熟化耕作层仅20厘米左右);麻鸡粪土(是褐土向黑垆土过渡带的土壤)四个土属。
(三)潮土
发育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河谷平原、山地草甸带,冲积、洪积、坡积物母质,心土层有明显的氧化还原过程,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不断上升,土体返潮,故名潮土。分为淀潮土和潮土。淀潮土分布在河谷川台的冲积洪积物母质,人们在耕作、施肥、灌溉中不断淤积使熟化层增厚。潮土分布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山间沟头湾地,在本乡有小面积分布。
(四)冲积—洪积土
该土壤是人为形成的耕作土壤,夹有砂硬层,通透性强,漏水漏肥严重,分底砂土和河淀砂砾土两种,河淀砂砾土主要分布在清水河的河床及两侧难利用的裸地,是砂土、砾石的混合物。
(五)红土
是经人类直接开垦耕种的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侵蚀比较严重、基岩裸露的滑坡湾、沟壑两侧,沟坡、坡脚等地带。分为红土和青土两个亚类。其中红土亚类(包括红土、红砂土、黄红土、红板土、黄板土),樱桃沟分布有黄板土,一般分布于水土流失严重的泉头、沟脑、滑坡面上部,质地粘重、通透性差,耕作不良,土性僵,潮湿。青土亚类(包括青杂土、红青杂土、黑板土等),在五营地区也有星性分布。
(六)黄绵土
是黄土母质上直接耕种发育而成的初育土,主要分布在黄土山梁区的下半部和吹风向阳的峁、垯、梁、咀地,为干草原类型,有机质分化过程旺盛,结构不良,呈面粉状。熟化程度低,熟化层薄,属于侵蚀性幼年土。亦称帕黄土或傻黄土,包括黑黄绵土、黄绵土和傻黄绵土。
(七)淀土
分布在河谷川台和山洪沟口洪积扇倾斜川台,是在河谷川台农业区的冲积、洪积性幼年土基础上,经人为开垦耕种后成为新积土。分河淀土、洪淀土、垫土三类。河淀土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的河漫滩和超河漫滩地带,有河淀黄土、河淀黄砂土、河淀黑土三种。河淀黄土发育于河流冲积物母质,耕作层20~30厘米,灰棕色,块状结构,轻壤,犁底层紧实,层块状结构,耕层有机质含量0.86%,pH值为8.1,保水保肥性好。河淀黄砂土分布于河漫滩地,熟化度不高,熟化层厚度60厘米,有机质含量低于1%,保水保肥性差,不抗旱,适种瓜类作物。河淀黑土,全县仅分布于杨家新院至邵家店的河漫滩一带,土色黑灰,有机质含量高,土层厚度不超过150厘米,有机质1.51%,质地砂壤或砂土夹砂石。洪淀土是发育在山洪沟口洪积扇上的一群土壤,土层均一,内夹砂砾层,距河床越近地越粗,全剖面强石灰反应,pH值8左右,有机质含量1%左右,分为洪淀黄土、洪淀黄砂土、洪淀红土、洪淀红砂土四种。在五营分布面积较大的是洪淀红土,为红土性洪积物,土性僵,胶粘性大,结持力强,耕性差。人为耕作层次清楚,熟化度高,pH值8.6,洪淀红砂土主要分布在五营和陇城的山洪沟口洪积扇上,通层由红土性洪积砂土组成,为砂质轻壤,土色棕红,有机质1.04%,pH值为8.1,属于中等肥力的土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