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塾
2025年09月26日
一、私塾
五营地区有文化基础的村庄或家族,过去都借助庙宇寺观开办私塾。教学以启蒙识字为主,讲授内容主要有《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小学》《四书》等,清末、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背诵、习字为主,兼有属对、作文等。清时还教授儿童“必训为拜跪坐立之礼仪,君亲节孝之大义。”(清徐栋《牧会书辑要》卷六)。民国年间,完全小学学制为6年制(高小),实行“四二”分段,初级小学修业4年(初小),高级小学再修业2年。
清末至民国以来,五营地区有许多私学,有的是富户共同出资为当地办的义学,有的是读书人自己开设的私学,也有寺庙开办的蒙童讲堂。私学有清末1907年雒家塬村办的学堂,第一任校长为清末秀才钱选清;有1925年王家阴洼大户出钱联办的“学坊书院”。民国年间的私塾有邵家店子聘高振兴为师傅的“上房私学”,有乱谷堆宋家宋昌林、宋承业1938年创办的私塾;有新堡子杨震芹秀才举办的私塾,有薛家东坡薛积珍1942年创办的私塾,宋廷琪宣统二年考上秀才,一直在本地教私塾。
私塾老师由学生每年交粮食作为学费,各私塾交粮食数量不同,约在7斗(一斗15斤)到8斗之间。除学费外,有的实行追节,一年两节,每节追加教师一个白元(银圆)和少数粮食和水果、鲜肉等生活用品。有的每年1~4个白元(银圆),民国时期保国民学校,每年每人8~9斗粮食。胜利村在民国初年就有私塾办学,有郭玉胜祖父郭师傅(姓名不详)、罗锦荣、王仰德等人,1938年开始公立办学,建立第七保国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