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与历史考证

四、考古发现与历史考证

墓地为战国西戎贵族墓

王洼墓地内出土精美的车饰、陶器、半环形项饰和兵器等随葬品,发现该墓地对研究战国时期秦国戎人贵族墓葬、分布情况、文化发展等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应用工艺的各个部门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出土的镶嵌在木制马车上的金属饰片有铜制和金箔两种,主要为装饰功能。形状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花瓣形等,纹饰为镂空卷草纹。因为游牧民族和草天天接触,所以在装饰题材上采用了卷草纹、花瓣形。这种装饰构思取自生活,显得亲切自然。其中金银制品的制作工艺是将金银捶打成薄片,以錾刻和模压的方法在金制品表面制作纹饰和图案。这一组文物,带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点,不同于秦人的装饰特点。乘着一辆带有黄铜、黄金装饰的马车是身份显贵的象征。这个墓地出土的马车华美、精致,用之陪葬逝者,可见西戎贵族对马车的喜爱,同时,显示该墓主人为西戎贵族的显赫身份。

“从已发掘清理的墓葬来看,该墓群的性质与张家川马家塬墓群极其相似,应该是分属两个不同支系的戎人贵族墓葬。”王家洼墓群与张家川马家塬墓群相距32公里,王家洼墓地的发现与发掘,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秦国戎人贵族墓葬以及戎人分布情况、文化发展等是一种补充。王家洼墓地也是继张家川马家塬墓群后发现的第二处战国时期秦国戎人贵族墓群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镇王洼村的王洼战国墓地可能是戎人贵族最后栖身地。

王家洼战国墓马车饰片(现藏秦安县博物馆)

四瓣花金箔饰片(现藏秦安县博物馆)

遗址拓展了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对马车有严格的要求。《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周天子生前乘坐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死后陪葬也是这个规格,被称作“天子驾六”。在考古挖掘和文物出土时,称有马车的陪葬坑为“车马坑”,车马坑里有“车马器”。秦人与西戎长期杂处,到了战国时期也是如此。王洼墓地与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时代相近,都处在关陇大道北边相距不远处,都为战国戎人墓。王洼、张家川马家塬和甘谷毛家坪三处墓地出土的金银制品,其成分和制作工艺相似,如以錾刻和模压的方法在金制品表面制作纹饰和图案。这些马车饰片是成组出现的。当时,西戎人占据统治的地方,被称为“戎邑”。西戎部族以游牧和射猎为主,还进行一定的农业生产。马家塬、王家洼附近很有可能就是西戎的某个“邑”,但是具体名称尚未有文献记载或文物铭文证实。这两处墓地规模相当,在文物特征上存在很多的相似性,在墓主人身份、墓制、文物的工艺特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这些在五营域内出土的墓地文物发现,不但扩充了早期秦文化资料,而且拓展了秦文化、西戎文化研究的空间。位于王洼和张家川县马家塬的两处战国墓群之间发现了秦安县陇城镇上袁墓群,是秦汉时期汉族人的墓群,曾出土过“秦权”。在秦人势力扩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关中通往陇西的这条道路即关陇大道(或陇关道)。这条交通要道既保障了秦国从国都到陇右的联系,又保障了政令传达、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马车一般都是实用器,不会摆放在家里作为装饰品。据专家考证,马家塬墓地出土的马车没有实用价值,属于豪华的陪葬品,表明当时的西戎贵族和首领占有了大量的财富,并通过制作豪华马车的方式将财富带到墓葬里。考古发现,王家洼墓地出土的车马器则是实用器。

王洼战国墓地全貌

在考古挖掘和文物出土时,称有马车的陪葬坑为“车马坑”,车马坑里有“车马器”。王家洼墓为战国时期戎人贵族墓,也说明五营地区在战国时期为秦戎征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