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略阳

一、古略阳

清水河谷地,古称略阳川,因位于陕甘通道以及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之成为一条历史文化积淀尤为深厚的河谷。

历史上的古略阳在今甘肃秦安。早在秦之前,氐戎之人就生活在古略阳。由于故道上的征战,氐(族)人沿故道迁徙,从秦开始,在历史上造成了古今三个略阳县(郡),分别是古略阳(今甘肃秦安)、今略阳(今陕西汉中市略阳县)、湖北省襄阳略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宜城)。湖北宜城历史沿革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大明元年(457年),改宜城县名为华山县,并侨置华山郡;鄀县属侨置的冯翊郡。萧齐年间(479至502年),宜城又侨置了南天水郡,辖侨置的略阳县。萧梁大通二年(约528年),废邔县,置率道县,属襄阳郡。北朝西魏于公元554年置宜城郡,更华山县名为汉南县,与率道县同属宜城郡,鄀县仍属冯翊郡,改略阳县名为上洪县。无论陕西汉中的今略阳县还是湖北襄阳的略阳县都源于甘肃秦安东北的古略阳,历史上五营镇所处地正是甘肃秦安略阳所辖地域。

略阳之名的由来,亦有多种说法,一是光照说。据明代《游寺记》载:“时过午,即不见日,盖山高云障,此略阳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说。据嘉靖《略阳县志》载:“此地为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三是侨置说。南北朝时,陇之秦安设有略阳郡。因连年战争,彼地大批氐人南迁至此,仍旧沿用原郡县称谓。《南齐书》因而载之:“武兴县侨置略阳县。”

古略阳县(郡)的得名源于它地处的“略阳川”。古略阳所在的川道,在古代(秦汉时)的“略畔山”(有考证今天的六盘山,实际上是秦汉时期的“略畔山”地名的同音讹变来的)之南,按照中华文化“山南水北为阳”的取名习惯,这条川道(山谷)自然就叫“略阳川”。沿着略阳川的峡谷有一条河流,名为略阳川水(又称五营河、清水河),其发源于大陇山,自东向西,经龙山、陇城、五营、莲花等乡镇汇入葫芦河,即现在的清水河。“略阳川”由来已久。《史记·秦本纪》载:“秦庄公与西戎战之于西,追之于略”,这里的“略”就是略阳川。“略阳县”始见于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设置于陇西郡下的略阳县,大致于前221年,有“古略阳县”的称谓。汉朝统一后,为加强对陇右地区的管理,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在陇西郡分置天水郡,天水郡辖16县、道,其中,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三国时,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南北朝时,置略阳郡,时为略阳县。隋初,废郡为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略阳郡,略阳县改名河阳县。开皇六年(586年),河阳县改名陇城县。至此,建于秦朝的略阳县,以及由此建置的略阳郡、略阳道俱废,前后兴废存亡延续约800余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将陇城县并入秦安县,一直至今。

如今,在陇城镇东北部,还有一个名为“略阳村”的自然村,村内有三国街亭古战场遗址、古略阳城等名胜古迹,似乎还能隐约看到当年这里的“略阳”痕迹。五营镇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属秦安县陇城乡所辖。

历史上古略阳位置

略阳川是沟通关中地区和陇右(属今天水一带)的要道(关陇道),它是古代关中与天水之间的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重要的军事价值和历史地位。古略阳与秦人的龙兴之地距离很近,地理上是沟通关中地区和陇右地区的关键位置,因此,在大秦帝国上百年与西戎的征战过程中,像“秦庄公与西戎战之于西,追之于略”这样的战事很多,先秦的时候,略阳川的硝烟几乎就没停息过。东汉时,“为防西凉计”,在大地湾东蔡河村设略阳道(汉时,少数民族聚集地县治称道),专管聚住于此地的氐民,为天水郡十六县道之一,略阳道下设亭,有街亭。从五营镇大地湾遗址逆河再向东约六公里,为古略阳所在地陇城镇。进入陇城,当街一泉,水清泉明,扼四路总口,泉上有亭名曰街亭。从街亭向南的缓坡上就是现在的略阳村,是当年马谡驻军之处。陇城曾是略阳道、县、亭、里驻所。

西汉更始元年(23年),成纪人隗嚣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东汉时刘秀率部将来歙战隗嚣,收服陇右,就发生在古略阳(略阳川的这条古道沿线)。

自古以来,从西汉设置成纪县至今两千余年中,境内曾有过州、郡、县、道、寨等多种建置。尽管略阳郡的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但陇城镇、五营镇属略阳郡、略阳道,西汉置、天水郡已被学者考定。吴洁生先生在《社会科学》《汉代甘肃略阳城考》一文中,一是从《水经注》,二是从《汉书》,三是从三国之战,三方面进行了考证。

从《水经注》看略阳位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当时略阳川水情况作了详细记载。略阳川水就在今天流经秦安东乡三镇和清水河。《水经注·卷十七·渭永》云:“其水(瓦亭水,今葫芦河)又西南与略阳川水(今五营河)合。水(略阳川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左则阁川水入焉。其水(略阳川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入。其水又西历略阳川,西得破社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西又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虎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略阳)川水又西径略阳道故城北。埿渠水南山,北径泥峡,北入城。其水(埿渠水,今薛李川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今为清水河水、景阳川清水河川),盖(隗)嚣所揭以灌略阳也。川西得白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蒲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略阳)川。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水洛水,今水洛河。)源东导陇山,西径。永洛亭……西南注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水经注》关于略阳川水的位置就在现清水河川(古略阳川),记述的较为清楚,上文对地理位置做了古今标注。

从《三国志》及汉书中看略阳位置。唐李贤注《后汉书 光武纪》“略阳”曰:“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唐陇城县,治今陇城镇)西北。”,《三国志·卷九·魏志·夏侯渊传》载:“(建安)十九年,……(马超)还围祁山,(姜)叙等急求救……。(张)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夏侯)渊到,诸县皆已降。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渊)追至略阳城,去遂二十余里。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须归救其家。若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则官兵得与野城,可必虏也。……渊乃留督将守辍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诸羌在遂军者,各还种落。(韩)遂果救长离。……(渊)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族摩还略阳,进军围兴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余众降。”

东汉显亲县位于今秦安县北偏西,古长离水(北魏之瓦亭水,今葫芦河。)之左岸。而兴国位于显亲东北,长离水与略阳川水交汇处南岸。至于长离,《水经注·渭水》有明确记载,其云:“瓦亭水(今葫芦河)又南径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瓦亭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长离当指长离川。而长离川位于略阳川水北,从地形图看,其为长离水两岸之一狭长河谷盆地,位于庄浪莲花一带,和今五营镇陇城镇很近。《夏侯渊传》载,当时夏侯渊、张郃军先北攻长离水左岸之显亲(秦安县北偏西)韩遂。遂军东退,渊渡长离水追击,至略阳川水南之略阳城,而遂军屯去略阳廿余里,据险固守,欲与兴国氐相犄角以抗渊。人们劝渊先击遂或兴国氐,渊不从,留辎重于略阳,轻军先击长离。而遂军中“长离诸羌”闻之,纷纷“各还种落”。渊在野战中大破救长离之韩遂主力,返略阳,再围兴国。说明汉略阳离长离川、兴国不远。略阳川水向西北方向流入长离水,如略阳在陇城镇西北,则其城处于略阳川水下游,更接近兴国与长离川,史料记载,说明略阳城“陇城县西北说”。略阳城(今陇城镇)在东,略阳道城(今五营镇蔡河)在西北。《后汉书·隗嚣传》又曰:嚣自悉其大众围来教,公孙述亦遣其将李育、田弇助嚣攻略阳。连月不下。帝乃率诸将西征之。为什么隗嚣对略阳失守如此惊惶,全力以赴夺之?这是因为略阳处隗嚣西州腹地,据其城可控制人口密集而富庶的略阳川、水洛川、成纪川、长离川地区。其本身又是关中至陇右交通线上的军事重镇,可腹背夹击隗嚣在陇山一线的要塞,接应光武大军上陇。故略阳失守,西州震动,人心不定。隗嚣集团可谓“略阳,嚣所依阻,心腹已坏,则制其支体易矣”。

史料多次提到隗嚣水灌略阳城之事。今蔡河村靠山邻水,地势不高,经陈家峡北注入略阳川水,水量较大,又形成“一水二川”。都是合符“斩山筑堤,激水灌城”,“竭以灌略阳”的条件。

从三国战争考汉略阳城位置。汉略阳城在古代军事交通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有关史书所明载。《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史料讲的是蜀汉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司马懿、张郃从关中率军援救陇右之事。当时,曹军的进军路线当为:从长安沿渭河西行,再沿汧水(今千水)经隃麇(今陕西千阳县)上溯,越陇山(现关山),至略阳川水上源而下,经略阳,再至上邽(今天水市),援祁山。汉略阳城是关中至陇右交通要道上的军事重镇。而今,蔡河村正位于古代略阳川至天水的大道路口。从其地沿北流支水(应为古埿渠水)河岸上溯,过苏家峡,往东南,经今王河,有大道可南至天水。又从其地向西南经中山有大道可至秦安及汉显亲。(夏侯渊渡长离水后,当沿此道追击韩遂,进据略阳。)故蔡河村为古代关陇交通之要冲。又蔡河村位于略阳川中心地区,邻近水洛川、成纪川、长离川和兴国,之间由河谷川地相连,利于“径兵步骑”行动,故从军事交通上看,蔡河村所处位置是合乎有关史料对汉略阳城的记载的。从隗嚣攻围略阳之战看汉略阳城。《水经注·渭水》记载:“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将二千人持卤刀斧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夜袭击(隗)嚣拒守将金梁等,皆杀之,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激水灌城。光武亲将救之……”。以上史料明确记述古略阳应为今秦安东北90里的陇城镇、五营镇一带。吴洁生先生考证认为汉代略阳郡在今陇城镇,略阳道城应在五营镇蔡河村,略阳川就在今天的秦安东乡三镇和清水河流域,应包括今五营镇和张家川县的龙山、大阳、马关等部分地区。

古略阳,西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后属天水郡(王莽时天水郡改为填戎郡),置略阳道,治今五营镇蔡河村。蔡河古称大城,有大城隍庙之称,故城东距陇城四公里,西距大地湾遗址二公里。据《水经注》记载,略阳道故城位于“一水二川”,即今略阳川与景阳川。《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略阳道。”唐李贤注《后汉书·光武纪》“略阳”曰:“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唐陇城县,治今陇城镇)西北。”唐杜佑《通典》:“汉略阳道,故城在今县(唐陇城县)西北。”《嘉庆重修一统志》云:“略阳故城,在秦安县东北,汉置略阳道,属天水郡。”《甘肃新通志》云:“汉略阳道在县(秦安)东北九十里。”光武帝后废略阳道,改街泉县(治今陇城镇)为略阳县。三国时期当地属魏国秦州广魏郡(西晋改名略阳郡)略阳县。北魏时改略阳县为陇城县;西魏将略阳郡从今张家川县龙山镇移治今陇城镇,又改陇城县为略阳县。民国38年,县政府撤并乡镇,将陇城镇和五营乡合并为略阳镇,报省政府未审批实施即解放。

古略阳的迁徙

“永嘉之乱”后的“侨置郡县”

西晋后期,晋王室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了史称“八王之乱”的内讧,国力衰微。塞北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游牧部落,以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史称“永嘉之乱”)为肇始,纷纷南下寇掠中原。这些野蛮胡族,先后割据中原,血腥屠杀和残酷压迫大汉民族。

为了躲避战乱,北方郡县随着王室和流民也一同南迁。东晋、南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这些逃到南方的官吏和流民的管理,缓和南北士族矛盾,在其管辖地区内,继续使用原北方地名设立司州、郡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同时,籍此寄托对故国之思,表达伺机收复失地的信心。这就是史上“永嘉之乱”后的“侨置郡县”。

北方胡族政权在割据过程中也纷纷效仿,侨置郡县。

天水“略阳”侨置“武兴”

陕西汉中略阳县,本为汉时的沮县、嘉陵道,三国时蜀将陈式在今县城置武兴督并筑城设守。南北朝时,先后属刘宋、后秦、仇池国、武兴国、北魏,县曾更名武兴县、武兴郡。其中,478年2月,杨文弘(清水氐人)继承王兄杨文度王位,从仇池迁都武兴(今陕西略阳县),史称武兴国。作为清水氐人首领,杨文弘在征战仇池、建立武兴国时(约在477年),悉迁清水氐、略阳氐于武兴,并在武兴继续打着氐人故乡略阳郡、略阳县的旗号。此即《南齐书·州郡志》所载:“武兴县侨置略阳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载:“后魏太和中,置南梁州于此,寻改为东益州,治武兴郡,又侨置略阳县。”此后不久,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颁诏施行以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为主要内容的三长制,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和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行动,北方原来侨置的郡县都重新恢复原籍。秦安略阳,随即结束在武兴侨置的历史。这段“武兴县侨置略阳县”的时间大概不及75年。据考证,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曾先后侨置秦州郡县多达70个。天水略阳郡,就是在这一时期侨置武兴的。

从“古略阳的迁徙”,“今略阳县名的变迁”可见,今陕西略阳是从甘肃秦安略阳侨置而来,与一般侨置情况不同的是,它是南北朝时,曾经短期侨置后,时隔700多年后,于南宋末期,再次沿用了原秦安略阳的旧县名,但源流上来看,仍属“侨置”。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据兴州叛降金人,被金封“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41天后,叛平,曦诛,朝廷即改兴州为沔州,隶属广元路,改顺政县为略阳县,始有“略阳县”,并沿用至今。

迁徙在蜀魏战乱期间,当时,氐族豪帅在武都地区已形成四股势力:一是兴国氐王阿贵,居兴国城(今秦安县东北);二是百顷氐王杨千万,居仇池山(今西和县西南,一说成县西北);三是下辨(今成县西)等地氐帅雷定等七部(各氐王皆拥有氐众万余落);四是河池(治今徽县西银杏镇)附近氐王窦茂,拥氐众万余人。四者各自称雄,不附汉、魏。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阿贵、杨千万等随马超反曹操,兵败,两部不能去者皆降于操,大部分徒置于扶风、美阳;“守善者”,分留天水、南安界。215年(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领兵征讨汉中张鲁,从故道至汉中后,恐后路被氐部断绝,遂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徒氐人5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未几,刘备占领汉中,进逼下辩,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前后徙武都汉民、氐、傁(或作氐傁)万余户于京兆、扶风、雍、天水、南安、广魏等郡县之内。如此,又在关(中)陇(右)形成了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西南)、美阳(陕西省武功县西北)、汧(今陕西省陇县东南)、隃麋(今陕西省千阳县东)、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南安(治今陇西县东南)、广魏(治今秦安县东南)六郡(县)氐族重地。

从三国(蜀魏吴)到南北朝,氐人又有两次南下的大迁徙。一次是诸葛亮一出祁山,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结果,因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已,只好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第二次就是南北朝时,即296年,杨茂搜率部落(天水清水氐)四千家南下仇池,建仇池国,及其后的杨文弘率氐部至兴州(今略阳)建“武兴国”。由此,历史上,古略阳(甘肃秦安)略阳氐、清水氐与今略阳(陕西)白马氐、沮水氐自古以来就有多次往来迁移融合,而且,也许在此之前就有更深的渊源,也或许本就同根同源(一家人)。正因为这种渊源,到现在略阳人(陕西)还把略阳县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叫“付家坝”,该村人传为苻融(苻洪之孙,苻雄之子,前秦苻坚幼弟,前秦著名将领)的后人;县内马蹄湾镇有个“付家山”的山寨,人口众多;城西灵峻山上,曾有个当地人供奉武都王杨盛(后仇池国国王)的“武都王庙”,俗称“土主庙”,“土主庙”自古就香火不断(直至近代)。

据《略阳县志》记载,在略阳灵峻山上,有一个武都王庙,当地人称土主庙,其供奉的就是十六国时期秦安略阳氐王杨盛(364—425年)。嘉靖《略阳县志》载:“武都王庙,在河西灵峻山下。王姓杨名盛,略阳人,宋封王,爵历代,因之邑民,俗曰:土主庙。前代莫盛于此,今废祀事。”“杨盛,略阳人,初闻晋亡,不改义熙年号,谓世子玄曰:吾老矣,当终为晋臣,汝善事宋帝。及卒,告丧于宋,始用元嘉年号,宋因而封武都王。卒后为神,宋复封灵峻昭应溥济忠顺王。略民俗称曰:土主庙,祀于灵峻山下,即今雨号山是也。”这种不忘故土、怀念先祖的寻根情结,通过“土主庙”的祭祀活动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清朝时期。

天水“略阳”侨置湖北襄阳

南朝刘宋元嘉十八年(441年)十一月,氐王杨难当倾其众攻宋,谋取蜀地。十二月,宋文帝刘义隆为讨伐杨难当,命裴方明等率甲士3000人进击。元嘉十九年(442年)五月,裴方明率军进至汉中与刘真道等分兵先后攻克武兴(今陕西略阳)、下辩(今甘肃成县西)、白水(今成县西南)等地。在这次裴方明征仇池攻伐杨难当的战争中,氐人数千家随氐王迁居襄阳,并在今湖北宜城东一带侨立天水郡、略阳县。此即《宋书》卷37《州郡志》雍州刺史“南天水太守”条:“元嘉中,裴方明平仇池,氐人数千家随居襄阳,侨立天水郡、略阳县。”

古略阳之辉煌

人文始祖伏羲

俗称“人祖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史序位置排“三皇”之首。《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近观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人文始祖女娲

亦称娲皇、女娲娘娘,与伏羲同母,生于成纪(今秦安县北),风姓,蛇身,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民间流传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上古时代,沧海横流。一次洪水泛滥成灾,吞没人群,伏羲和女娲侥幸脱险,于是结为夫妻,繁衍生息,人类才免于灭绝,便称伏羲和女娲为人类始祖。伏羲去世后,女娲灭共工氏,除洪水,正四极,女娲的功绩还有“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秦安县东的陇城镇,相传为“娲皇故里”。汉代以前,在陇城镇北山上就建有女娲庙,陇城至今还保存有“娲皇村”“龙泉村”“凤尾村”等村名,以及用女娲“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茔”“风谷”“风台”等地名。民间相传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

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

古略阳(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镇邵店村东的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完好地保留了距今8000年—5000年前的人类活动的盛况,它表明这里是我国最早农业文明发源地,也充分体现了古略阳文明肇始之早。

流民起义领袖李特

李特(?—303年),字玄休,略阳(今秦安县东)人。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关西一带连年大荒,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十余万人经汉中入蜀求食。到达汉中后,朝廷强迫流民限期归还本乡,并且在归路上设关,侵夺流民的财物。李特聚众起义,永宁元年(301年),在绵竹打败晋军,接着攻取广汉(今四川广汉县)。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李特自领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号建初,大赦境内,进逼成都,不克战死成都。

李特死后,儿子李雄取成都,僭称王,追谥李特为景王,帝号为景皇帝,庙号始祖。其后攻取汉中及成都南部的汉嘉、涪陵等地。李雄在位30年,勤政爱民,益州安居。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李雄病死。其子李期杀李班自称皇帝。咸康四年(338年),李寿杀李期自立,改国号为汉(十六国之一)。343年寿死,子李势继位。永和二年(346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李势逃至晋寿(今广元市)而降,成汉由是灭亡。共历六主,44年。

略阳公苻洪

苻洪,字广世,略阳临渭(今秦安县东南)人,氐族。初姓蒲,因他家的地中生长着一种香蒲,长5丈,5节如竹形,人称其为“蒲”家,后改姓“苻”。

苻洪出生时,正遇上陇右大雨,百姓受苦甚重。歌谣说:“雨若不止,洪水必起”。所以起名洪。苻洪多权谋,勇猛善骑射,在族人中渐有威望。西晋永嘉之乱,族人推苻洪为监主,自称秦州刺史、略阳公。石虎(后赵皇帝)时,苻洪任冠军将军,兼管西部的事宜。后任龙骧将军、流人都督,居住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东枋城、西枋城)。因苻洪对石虎多次有战功,又被封为西平郡公,其部下2000余人赐封关内侯。苻洪任关内侯的领侯将。石遵即位后,听信谗言,免去了苻洪都督的官职,苻洪一怒之下投降晋朝廷。此时,苻洪拥兵10余万。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年),皇帝封苻洪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今河北高邑西南)刺史、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南)郡公。苻洪以民谣传“草付应王”和他的孙子苻坚的背有“草付”二字,改蒲姓为“苻”。并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年六十六而死。奠定前秦帝业。

前秦苻坚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秦安县东南)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孙。7岁时聪敏好施,举止不逾规矩。苻健入关,拜为龙骧将军。苻生继位后,残虐无度,“甚于桀纣”。穆帝升平元年(357年),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计谋下,诛掉苻生而自立,僭称大秦天王,改元为“永兴”。

苻坚继位后图强自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不数年,“关陇清宴,百姓丰乐”,国富民强。于是,遣王猛率将破羌敛岐,取略阳,擒李俨,取枹罕,平叛将。苻双等人收复上邽、陕城、安定、蒲坂等地。太和五年(370年)灭掉了燕国。迁燕王公百官及鲜卑4万户到长安,又迁关东豪强诸杂夷10万户到关中。之后,又攻取东晋的蜀地,灭前凉和代国,占领了东晋的梁益等州,征服了邻近的诸强。又派吕光进兵西域。这样前秦占领了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辽宁、江苏、安徽、湖北一带,“天下郡县十得其八已”。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基本统一了长江以北中国的领土。

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举兵南下,令苻融、慕容垂等领步骑25万为前锋;姚苌督率蜀兵顺流而下;自率步骑军87万,号称百万大军。结果经淝水一战,军惨败,降将慕容垂、姚苌乘机作乱,建立后燕、后秦。太和十年(385年),苻坚被后秦主姚苌将吴忠杀于新平佛寺,前秦迅速瓦解。

后凉吕光

吕光(338—399年),字世民,略阳(今秦安县东)人,氐族,是吕婆楼(氐族酋豪,后秦太尉)的儿子。自小优异,二十被推贤良,任美阳令,后为膺杨将军。吕婆楼死后,跟随王猛对外征讨。以作战勇猛,深得苻双、王猛的赏识,封为都亭侯。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380年),在平定并州张平、秦州苻双、豫州苻皇、河北苻洛的反叛中,屡建战功,被封为破虏将军、骠骑将军。

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苻坚授命吕光为使持节、都督,统领精兵7.5万人,出征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入西域。所经之国,无不降服(孤军深入西域,灭西域40余国)。西域平息,吕光东归占据凉州,闻苻坚被害,驻兵割据自称大都督、凉州牧、酒泉公。随后东征西讨,定张掖,克酒泉,取枹罕,建都姑臧,国号凉,史称后凉,在位十年,六十而卒,吕光死后,儿子吕绍继位,后为后秦所灭。

杨氏仇池国

前仇池国,杨氏家族古略阳清水氐人,秦、汉时期即已定居陇右。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居仇池。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

西晋武帝时,杨飞龙受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即杨茂搜)为养子。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迁到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前仇池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分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被前秦苻坚攻灭。氐族迁关中。

后仇池国,前秦瓦解时,苻坚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晋太元十年(385年)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汉民自立。4年后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晋太元十九年(394年)与西秦乞伏乾归战,失败被杀。堂弟杨盛继位时,辖区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不久国土又扩张至祁山、汉中,是为后仇池国。443年,为北魏所灭。

氐杨氏与武兴国

206至553年,在今略阳县及以西一带,出现一割据政权。该政权由氐人建立,首领由杨氏世袭,曾一度对外号称武兴国,其首领自称为皇帝。现据汉中市档案馆所藏史料辑录如下:

在今略阳县及以西(陇山以西即陇右,指秦安古略阳陇城镇、五营镇)一带,东汉末曾为氐人聚居区。210年前后,氐人部落由杨腾任首领,始称“大帅”。杨腾死,子杨驹继任。杨腾携家眷定居仇池后,对外自称仇池王或仇池公,亦有人称其为武都王。仇池,在今略阳县境以西一带。

约到了400年前后,杨氏后人杨盛将其氐人部落分成20部,并在其统辖地区建立郡县制,形成一个以仇池为首领驻地的割据政权组织。杨盛势力渐大,便派兵攻取汉中,任命其侄杨抚任梁州刺史,主政汉中事务。

杨盛之子杨难当继位后,改称大秦王,并举兵东取汉中,南攻益州,占领今四川绵阳一带,把战场推至今四川阆中一带。在今四川理县,氐杨兵俘虏7000余户百姓,劫持至仇池,为其服役。南朝皇帝宋文帝闻讯大惊,急令部将率兵讨伐,氐杨兵大败,杨难当亦逃至今甘肃天水一带。时北魏皇帝闻讯杨难当逃亡,令属下寻找到,将其接到北魏朝廷,予以优待。氐人另立杨难当之侄杨文德为仇池公。为讨伐此行为,北魏派兵攻打仇池。文德率兵转战至汉中。随后,与北魏交战,并占领今陇县、略阳县和甘肃天水、文县等地。但最终,文德战死。470年,文德之弟文度当了武兴王,其驻地位于今甘肃文县东北一带,起初归顺于北魏,但旋即又与北魏对抗。北魏兵讨伐并杀死文度。氐人又拥立文度之弟文弘继任,驻地设于今略阳县境内。文弘派使者至北魏,呈书向北魏皇帝谢罪。文弘将其子送至朝廷为人质,以表忠心。文弘死,其侄后起继任,后起死,后起之弟集始继任。集始继任后,北魏皇帝封其为汉中郡侯武兴王。503年,集始死,其子绍先继任,北魏皇帝仍封其为汉中郡侯武兴王。绍先年幼时,其军政大事由其叔父集起和集义主持。见北魏部将邢峦取汉中,入剑阁,占取梁州14郡,担心自己的割据政权前景不妙。于是,氐人于505年竖旗独立,拥立绍先为皇帝,集起和集义并称王,并暗与南朝皇帝联络,由南朝兵施以外援,与北魏对抗。次年,北魏梁州刺史邢峦遣兵取武兴,俘虏绍先,将其囚于洛阳,并将氐人控制区改称武兴镇。534年,绍先乘北魏内乱,逃回武兴。此时,西魏平定动乱,绍先遂向西魏称臣,并送妻子和儿子为人质。次年,绍先死,西魏继立绍先之子辟邪为武兴王。545年,西魏改武兴为东益州,任命辟邪为东益州刺史。辟邪亦不甘于俯首称臣,546年,自称皇帝,并宣布建立武兴国。此时,南朝梁武帝则立绍先另一子智慧为武兴王,并下诏,准允智慧率领4000余户一同回归武兴。至此,武兴国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553年,西魏兵奉命讨伐武兴国,氐杨氏政权至此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