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居所
新石器时代五营人就已经筑屋定居。建筑物的形态构造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大地湾一期距今7800年时房屋是圆形半地穴圆锥攒尖式,居住面积仅六、七平方米。大地湾仰韶早期房屋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结构分居住面、墙壁、门道、灶坑等部分,面积20平方米左右。墙壁和居住面抹有草拌泥。仰韶中期,房屋仍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扩大,有的达60多平方米,屋顶系草泥烧土构筑。有的采用木骨泥墙,灶坑与门洞间有风洞,居住面多为草泥土,个别房屋居住面上用料礓石末铺设有坚实的防潮地表。仰韶晚期房屋己成平地起建,形制多为长方形,有的房屋面积达150平方米,居住面一般多是白灰面或料礓石面,这时已能建造F901(面积420平方米)这样宏伟的宫殿了。
秦汉以来,五营居民基本上是土木瓦房,院落隔墙用板椽夯筑土墙,底宽1米,上宽半米,高两米半到三米。清末民国时期,院落为正方形,四面或三面筑屋,院正面修上房和偏房,两侧修厢房,对面修下房,一般上房不仅建筑面积在院中最大,而且立高要超过其他各屋。
房子的主要规格样式:
偏撒子 多数房屋为一面檐,俗称偏撒子,房屋的大小高低,房屋的坡度,有前七、中九、后十三的说法。门窗的规制有固定的尺寸,宁可将木料截短或将空间闲置也不能逾越门尺,在今天看来非常死板的古代修造门尺,其实既反映出那时的等级制度及讲究的礼仪、迷信的思想,也反映出千百年来能工巧匠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最稳固科学的房屋结构。直到改革开放前,普通的民居仍然是土建筑,一根檀条、两接椽,后背高约4米多,前檐高约2.8米,草泥涂墙,灰瓦覆顶,门宽0.9米,高2.1米,屋长5米—6米者,一门两窗,门为双扇;屋长3米—4米者,一门一窗,门为单扇。一律为转扇门,窗有方格窗屏,俗称窗亮子。
双面檐 双面檐的房屋以前较少,个别富户人家有修五檩三椽的,最上等的建筑是四门八窗的,前面全用木柱和木门窗,俗称四栏门窗,是当地古建筑的最高等级。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房屋建设如火如荼,旧有的房屋多拆除,新建的由砖土木结构发展到现在的砖木、砖混结构,房屋的大小早已打破了过去的规制,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精制,住房建设最直接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过,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修建的民房大多结构和造型有随意性,许多建筑不符合土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