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建立及其活动

一、党组织建立及其活动

1952年8月建立中共景阳、民厚乡党支部。

1954年4月建立中共五营、鱼尾、马川、杨山乡党支部。

1957年成立中共景阳、五营、民厚三个党总支。

1961年10月成立中共五营、景阳、民厚三个公社党委。

1965年五营公社、景阳公社、民厚公社合并为中共五营公社委员会。

1952年,乡级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开展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运动,落实党的“一化三改”政策,“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个体工业、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到1956年9月完成。

1958年5月至8月,以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各村社争“放卫星”,出现了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1961年后,公社党委逐步纠正了错误,集中精力调整经济,恢复生产,确定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巩固了集体经济。1964年进一步明确“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制。到1965年,多种经营发展,集贸市场活跃。1964年2月,农业学大寨,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改土造田、兴修水平梯田,大干运动一直到七十年代末。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公社党组织一度瘫痪。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7月,开始划分责任田、大包干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生产队,使用权归农户,签订承包合同。1981年底贯彻中央75号文件精神,明确“两个长期不变”,即在坚持农业集体化方向的前提下,基本生产资料土地集体所有制长期不变,搞农业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1982年,进一步将“三荒地”划分到户经营,各种农业机械、生产工具、牲畜折价卖给农户。1989年,进行了最后一次“土地小调整”,解决了因人口变动带来的人均占地不均衡的矛盾,此后,中央明确土地承包30年不变。

至1983年,五营公社党委直属35个党支部,其中村支部32个,共有党员833人。

1983年12月,成立五营乡党委。

2015年成立五营镇党委,有村支部3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