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戎攻战
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各县区及陇南市礼县一带是大秦帝国的发源地。在大秦崛起的过程中,秦人的后方始终都存在着一个不可小视的部族群——西戎。西戎不是单一一个部族的名称,而是商、周时华夏族对西部各少数部族的总称。在文献记载中,通常在“戎”字前加个定语来加以细化、区分。陇右地区的西戎主要有:冀戎(分布在今甘谷县)、邽戎(分布在秦州区)、绵诸戎(分布在麦积区、清水县一带)和豲(huán)戎。以庆阳市宁县为核心居住地的义渠戎,是战国中期西戎诸部中力量最强的,割土裂疆,势力很大。秦国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将义渠戎征服。另有大荔戎、姜戎、陆浑之戎等分布在陕北、豫西一带。
甘肃自古为羌戎之地,西戎、西羌是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居民。他们是生活于山林草原地带的游牧及牧猎部族,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大都尚未形成较固定的部落,以礼与法为核心的贵族行政体制也还没有产生。牧猎为其基本生存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有首领酋豪。据《史记·秦本纪》自商代后期述秦事,曰:“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由东方远徙至陇山以西(现称陇右),而陇山以西历来是诸戎集中活动的区域。从秦人迁徙至陇,面临着与羌戎等少数民族在斗争和融合中来发展自己。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汪受宽教授说,甘肃境内的西戎诸部,大都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日益强盛的秦国所征服,《左传》、《史记·秦本纪》等文献记载有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典籍。据史书记载,秦穆公采纳了朝廷内史的建议,给戎王送去“女乐二八”和优秀厨师,诱使戎王整日沉迷在歌舞宴饮之中,同时迫使戎王使者由余降秦,成为秦国攻伐诸戎的谋士。在外有长期对戎斗争积累的经验,内有洞悉戎帮内情的由余的双保险之下,秦穆公的伐戎行动进行得十分顺利,秦军一路所向披靡,众多戎族一一降服。
据王洼遗址发现和民间所传,早在西周末年,秦人就与戎人在王家洼墓地所在的五营镇进行了一场大战。当地流传,位于陇城镇西南的西番寺就是那一次战事之后,灭了戎的秦人惧怕盘龙山王气助戎不绝,按风水说“挖洞修庙以泄王气”而修建的。略阳川的历史源远流长,她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秦民族成长的故土。这里有新石器早期的大地湾遗址,同时这里是历代兵家激战争雄的古战场。从历史发展的背景来看,从夏朝开始,戎和夏之间就有战争。戎,也称西戎,是陇山以西各戎族的总称。戎是一个很古老的土著民族,先秦时期,散居在渭水、泾水上游的深山大谷间。据《史记》记载,天水境内就有骠戎、冀戎、邽戎、绵诸戎等戎族。到商朝中后期,秦人的先祖中灞率部分族人迁入今陕、甘两省交界处,从此戎族就不断地和秦人争战。这就是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西垂”从广义上讲泛指西土,也就是西部边陲;从狭义上讲是具体地名,就是今甘肃省的天水市及周边地区,具体来说就是今天水西南的西和县、礼县和今天水市的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清水县及秦安县的略阳川一带。1993年在距礼县县城东13公里的永兴乡大堡子山一带发现了秦贵族和秦公两大墓葬区,经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专家研究考证,被确认为是秦四大陵园中的第一大陵园,即秦西垂陵园,这对研究天水地区先秦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孝王十三年(前872年),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乃封非子于秦,使续心氏祀,号曰秦瀛,为秦国始祖。”秦,即秦亭,是孝王给非子的封地,也是秦人早期的都邑,具体位置在今张家川县县城一带,距离略阳川18公里。秦嬴是因为非子善于养马,得到了周孝王的极大赏识,让他继承了舜时祖先伯翳的“嬴”姓,所以就称秦嬴,并封秦地作为周的附庸,为周养马牧畜,以给良骏。为了扩土拓境,发展势力,秦、戎在西部边陲筑城邑,曾发生多次战争。略阳川是一战略要地,当然也在争夺之列。
考察略阳川一带,有不少秦人征战和活动的遗迹。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五营镇的王洼战国墓地(戎人贵族墓)和位于陇城镇上袁村窑沟坪上发掘秦墓。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王山认为,位于五营镇王洼村的王洼战国墓地是戎人贵族最后栖身地。在距汉街城(今名陇城)南4公里处,有一山名,“秦避难山”,就是说,秦人因战事退避在此山一带防守,这一地带经常出土一些镞矛带钩车马器残片等战国青铜武器和战国铜布币等遗物,1967年在陇城的上袁村窑沟坪上发掘秦墓两处,出土的陶器、铜器、铁器共39件,其中有珍贵文物秦权和秦铜灯已上交北京博物馆。秦权即后世俗称的“秤砣”,在秦代载有诏铭的计量器物存世颇多,一般只刻始皇廿十年诏,多为“单诏权”,有的或称“铜诏铁权”,“两招铜权”就比较著名,上袁村出土的就是一件“两招铜权”,高7厘米,底径5.2厘米,重250克,权体为钟形,中空。诏文錾刻在觚棱间的平台上,始皇廿六年诏7行40字:“廿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疑之。”二世元年启9行60字“元年,制诏承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矣,如后世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右,使勿疑。”诏文用阴文小篆,字体工整秀丽,笔画遒劲流畅,为存世秦篆中的佳作。秦墓还出土有铜车马、三足铜鼎、月牙斧等遗物,有犬、羊、牛头等殉葬品。在此地,还发现许多秦砖汉瓦,并在略阳川一带的龙山、连柯、松树、白驼等地区出土了战国及秦国时期的瓦当和盘龙形青铜带钩及俯虎形青铜带钩,两件带钩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据专家判断,墓主人为驻守边塞有一定官品的武将。略阳川曾多次发生过秦戎争夺战。据史料记载,当时战国时,阿育王割据略阳川,秦始皇诛阿育后凿险洞于积麦崖,建庙宇曰无忧。可见此地攻战频繁,人们渴望战乱结束,再无忧患。
秦戎之战,秦国在与西戎联盟或征服之后,西戎首领享有很高的待遇,尤其是经济待遇,自身的文化也得到了独立和充分的发展。秦与西戎经过了数百年的战争与交往,到了战国后期,有融合的趋向。而且他们有着共同敌人——匈奴。秦国自身建立了稳定的大后方和中心统治区,为秦王朝的统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