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要塞 商贾兴焉

5 交通要塞 商贾兴焉

历史时期的清水河谷(即略阳川)口为“东连汧(阳)凤(翔)、西通临(洮)巩(昌)”的陕甘孔道,也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同时是明、清两代陕甘间的主要驿道。

五营镇是秦安县清水河流域三大镇之一,是古关陇大道通往陇西兰州的交通要道。关陇道,初称陇坂道,是沿渭水北侧西去,循汧水过陇州,翻越陡峻的陇坂,通往“西陲”的一条谷道,也称丝绸之路南道。西汉建陇关后,后世习惯将此地称为关陇道。汉武帝通使西域后,该地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驿干道之一,至唐代达到极盛。汉代的长安关陇道是由长安雍门西出,过西渭桥,经槐里、邰城、雍县至汧阳,西行50余里进陇坂东口,在山谷中又行50余里至关山上的马鹿镇,再西北行20里至阎家店。阎家店是分岔路口,西北经陇城县、略阳县至天水郡,再西达陇西郡狄道县。由阎家店西南行,穿越60余里峡谷,经清水、上邽、冀县亦达陇西郡。陇西郡又向西行,经河西四郡,达于西域。

商周时期,秦人西迁于秦地(今天水、清水、秦安、张家川一带),开辟了从关中越陇山、经马鹿过五营至秦州(今天水市)的汧陇道(汧邑至陇中),关陇古道沿途有张棉驿、长宁驿、丹麻驿、街亭古战场等古道驿站。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客商从长安出发,经关山,所要到达的驿站是陇西(临洮),所以这条古道既可通向西域,又可通向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盐场子”这个地名看,古代关中及五营等陇右地区所用食盐,是从青海一带运来。在五营镇胡家梁关帝庙的南侧,有一处叫“奶奶坟”的地方,包括现在的钱家庄在内,据说在明朝时就是一个集市,集市南北跨度两公里,在最南端有个叫“李家窑”的地方,在最北端山脚下有康坡村(康家店),这两处都是沿清水河过往的商客和沿南山而走的小贩晚上住店之地。据《张家川县志》记载,“马关”为历史上的经济、军事重要交通枢纽,更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品运输队伍从西安出发,经过宝鸡,通过“马关”到达张家川镇,沿清水河由东向西而下,经过五营再通往兰州,一路向西直到青海及甘肃的河西走廊——武威、玉门等地。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是骆驼,其次是骡马。“胡家梁集市”正好是这支关陇大道和“丝绸之路”队伍的“中转站”,商贾们在此地进行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易。

五营镇历史上就为略阳古道,街亭要塞,如今位于清水河川的秦张公路,是张家川县、秦安县清水河流域三镇的人们通往陇东、陇南、秦安、天水、兰州乃至西域的交通枢纽,20世纪80年代从龙山、陇城、五营王沟、蔡河、麻沟上龙头山前往秦安、天水、兰州等地。20世纪80年代后,叶莲公路建成通车,秦张公路从张家川经陇城、五营、莲花进入叶莲公路前往秦安、天水、通渭、静宁、庄浪、平凉、兰州等地,秦张公路是连接生活在秦安、张家川两地的几十万人们通往世界各地的纽带。早在西汉时期的略阳城之战,三国街亭之战都发生在历史上的这条古道。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修筑,从土路到石子路再到柏油马路,这条路连结着张家川和秦安东乡陇城、五营、莲花三镇人们的故乡情结,是一条通往人生梦想的记忆之路!

五营镇在20世纪60年代前属陇城管辖,历史上清水河一带集市贸易在陇城、五营、莲花三地进行,陇城镇、莲花镇逢双单日集市,贸易规模大,五营镇每日有集市,贸易规模较小,但贸易品种较为齐全,凡农事耕种、除草、壅土、收割、打碾、储藏、建筑、生活用品等三镇集市应有尽有,一部分商品还交易到宁夏、陕西等地。1965年五营供销社成立,1953年,政府开始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五营供销社成为集市贸易的主体,境内的物资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大多由供销社垄断经营。改革开放后,经济市场日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