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

一、环境

五营地区居渭河流域上游,位于天水秦安县东北部清水河流域中下游,全镇最低海拔1464米,最高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1662米,年均降雨710毫米,多集中在8、9、10三个月,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65天(1980年前数据资料)。常用耕地面积4100万亩,乡镇行政区域面积90.33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5.6%。地形东高西低,镇域村落覆盖分布于清水河南北两岸,清水河(又称略阳川水、陇城河、五营河)从东向西流过五营川,清水河的略阳川(又清水河川、五营川)与清水河南岸的薛李川(又称景阳川)、五营川(古称马骆川)是五营镇最开阔的谷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是主要产粮区。南北两山多沟壑峁梁,分布着清水河的六大支流:苏家峡沟水(古埿渠水)、麻家沟水、闫家沟水、赵家沟水、焦家沟水、鱼尾沟水等,主要峁梁有堡子梁,卧牛坪、龙头山,长虫梁,草洼梁,胡家梁,喇嘛梁等。五营地质层多为新生界第三至第四系,主要分成黄土、亚黏土和河谷洪积。地貌以土岩山岭为主,由石灰岩、黄土岩、红土岩构成,上覆盖黑黄红麻土,植被茂盛,有较广阔的天然自生林和草湿地,是秦安地区主要水源涵养区。截至2019年,总耕地面积64139亩,人均占有耕地1.69亩,其中粮田总面积58650亩,人均占有粮田1.49亩;川地8864.7亩,占13.82%,山地55274.3亩,占86.17%,水平梯田总面积49500亩;果园面积18287亩;退耕还林6000亩,荒山造林4583亩。五营镇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以种植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主,辅以林果蔬菜业、畜牧养殖业等。

五营镇所处的清水河谷地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灰坑中发现的炭化植物种子表明,早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已经种植黍(俗称糜子)和油菜。黍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最古老的粮食,据兰州大学冯绳武教授考证,大地湾所处的清水河谷是中国最早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地,也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稷等的发祥地。这里典型的前仰韶文化遗址遗物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曾经繁荣的农耕文明。

大地湾一期遗存所在地层,灰坑、房址、墓葬中出土的犀牛骨、猪、狗、鹿、羊骨和其他兽骨,都说明清水河流域当时的气候温湿,类似秦岭以南地区。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鸡等。野生动物有多种,是先民的狩猎或捕捞对象。据已鉴定的动物骨骸,其种属有野猪、野马、野牛、黄羊、羚羊、马鹿、水鹿、斑鹿、虎、狍、狸、野猫、豪猪、麝、野兔、竹鼠、岩松鼠、獐、猕猴、雕、鹳、鲤鱼、草鱼、青蛙、鳖、中华圆田螺、蚌等。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和取土样作孢粉分析,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动物中有虎、麝和猕猴等,说明当时遗址附近覆盖有一定范围的森林。鹿、獐和梅花鹿等则表明在遗址附近的山地和河谷之间生长着茂密的灌木和草丛。竹鼠表明该地区曾分布着树叶常青的竹林。鱼类和田螺、蚌的存在,说明其地必有宽大的水域。孢粉分析也说明聚落地的附近有森林、草原。在山坡或山地上分布着松、柏、针叶树和栎、榆、桦、椴等落叶阔叶树。草原上分布着以蒿、藜、禾本科为主的植物。在低凹积水处生长着淡藻类的水生植物。茂密的各类植物围绕着居住地,说明当时的居民生活在一个有山有水、林草丰茂的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使人们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和早于王家阴洼遗址的大地湾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基本相一致,说明该地区在五千年以前生态环境很好。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五营地区环境条件有所下降,家畜和野生动物,植物和野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已减少,但清水河流域五营镇依然属于宜居宜耕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