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工艺

二、民间工艺

刺绣 刺绣是五营地区妇女传统的女红。过去,农村家里的床上用品、衣物等都是由家庭妇女缝制的,爱美的女人常用丝线在鞋头、鞋垫、鞋底、袖口、衣襟、裹肚子、枕套、护裙、头巾、袜底、门帘、床单等衣物上绣上各种花鸟草虫图案,女儿出嫁时要摆嫁妆,人们看赶制的嫁妆精美不精美,主要看上面绣的花漂亮不漂亮。常见的绣花图案有“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鱼跃龙门”等,另外常绣的花草有兰、菊、牡丹、荷花,绣的鸟兽有燕子、凤凰、孔雀、老虎、龙、狮子、猫、麒麟等,绣的字有双喜、福、禄、寿等,绣的花纹有卍字、回字等。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肚兜、绣花门帘、绣花荷包是各家常见之物。

绣花鞋  马玉堂、王杰拍自徐洼文博宫

现代社会衣物都用的是买来的成品,刺绣的风气没以前兴盛,但农闲之时,仍有一些妇女刺绣各种饰物用来装点生活。刺绣的方法一般是用木条做成一个绣框,将一块丝绸绫缎(也用薄棉布)绷紧固定在绣框上,用绣花针(或钩针)穿上各色丝线按照绘好的图案线条来回绣,各种颜色的线填满图案,刺绣效果就出来了。好的刺绣关键看绘制的花鸟草虫形象是否生动,色彩是否自然和谐,针功是否匀称细腻。会刺绣的女人一般心灵手巧,感情细腻,是居家过日子的贤妻良母。

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最常见的有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五营,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雕塑

木雕 雕塑包括雕刻和泥塑,相配合的还有彩绘。五营地区的雕刻有木雕、砖雕。旧时候家用的木制器具,如桌子、椅子、神龛、镜台以及庙宇的饰物、门窗都要雕刻,寺庙和富户人家的宅院还用到砖雕。五营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技艺很高的木匠世代传承,现在邵店村、赵宋村、马川村、麻沟村、阳洼村等村还有能修造古建筑的匠人。邵店村的邵海润,生于1922年,主持修建邵店村关帝庙(圣贤宫)、观音阁。前者为大披挂五檩,俗称“一转三”,后者为两层飞檐楼阁式建筑。其师傅邵怀仁、邵学明、邵海明等解放前后是有名的大匠人,曾在静宁、西吉一带维州、玉桥、下马关、高窑寺等地修建清真寺20余座。赵宋村的宋维玉,1935年出生,1948年跟随师傅学艺,师从赵家沟有名的扁匠人,是扁匠人的关门弟子,扁匠人是清末民初年间的著名木匠,其师傅是崔家川匠人崔大头。扁匠人曾在民国年间于宁夏固原修建天主教福音堂。宋维玉1980年在海原修建城隍庙,1985年参与修造陇城女娲宫大殿,1978年修建大娘娘庙,1990年修建五营杨家新院魁星阁,1997年参与修建了陇城西番寺磨针洞、文昌楼、灵官殿,2007年修造马家河清真寺。他修建的古建筑中的束子、斗子、升子、平方都用到木雕技术,雕刻有透花门窗、飞檐拱北、三起檐花等,木雕技艺是与古建筑密不可分的。

镟木献器

雕梁画栋

木雕花鸟

木雕花卉

木雕桌牌

木雕喜鹊梅花

雕刻供桌

雕刻条桌(画桌)

砖雕 砖雕也是古建筑的一部分,马川村高家庄的砖雕工匠师承边家河的大边师,在西番寺、脱骨寺修建中从事砖雕,见长于各种花鸟、人物、禽兽的刻画,多刻寓意吉祥的图案,如“锦鸡戏牡丹”、“鱼跃龙门”、“凤打麒麟”、“麒麟送子”等。木雕和砖雕与古建筑的特有结构相互配合,形成了清水河流域传统建筑的特色,也是构成独特的寺庙文化的一部分。

古建筑中的砖雕

古建筑中的房脊兽

泥塑和彩绘 也是寺庙文化的特色。清水河流域的泥塑彩绘艺人也是寺庙古建筑的参与者,他们从事寺庙门窗、廊柱、栋梁、飞檐的彩绘以及壁画的创作,最主要的是雕塑各种神像。麻沟村的著名画匠武师,名叫武锡昌,生于1920年,9岁学艺,师承其舅马师(马家大湾人),从艺70多年,其璧画彩绘手艺在秦安、张家川、清水、庄浪周围几县很有名气,他参与的彩绘除寺院、道观、神庙外,还为伊斯兰清真寺和回族民院彩绘。其壁画以神话、传说、佛经故事为内容,人物形态传神、线条流畅、着色自然、有古趣。泥塑的主要是儒、释、道各种神像,塑像形体宏雄、结构匀称,面部表情丰富。武师在清水河流域远近闻名。

彩绘 在五营地区彩绘工艺从古传到今,远古时期的大地湾才会一直到现在寺庙的彩绘,都非常精致有趣。

手工装裱 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事装裱的有杨家新院的杨存虎、汪河村汪国生、王洼村王旺生、邵店村邵随家等。

胜利村大王庙木雕

胜利村大王庙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