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峁梁塬 山湾坪泉

二、沟峁梁塬 山湾坪泉

在清水河谷第三级阶地上形成的黄土坪有张家塬和雒家塬,两塬一顶(张塬、雒塬八卦顶)均位于清水河北岸,塬高而阔,各住一村,人丁兴旺,粮果丰盈,八卦顶与大地湾遗址隔河相望,顶形秃兀,宜林宜牧,八卦顶呈八棱状屹立在清水河北岸。五营镇区域面积主要分布在南北山梁上,主要有长虫梁、草洼梁、胡家梁、堡子梁、喇嘛梁、卧牛坪、雁掌坪、龙头山、魏山、兴隆山、北山、杨山、张家塬、雒家塬、鱼尾沟、杨家湾、王家洼、何家洼等。

长虫梁 大地湾遗址南山顶

鱼尾沟 宜磴沟今名鱼尾沟,位于五营西北,其沟谷呈盆地状,宜耕宜居,从雒塬村起由南向北有雒塬村、钱家沟村、墩厚村、王家阳洼村、王家阴洼村、腰庄村、鱼尾村等20多个自然村庄,山沟由南向北分阴洼和阳洼,阴洼叫王家阴洼,阳洼叫王家阳洼,阳洼和阴洼形成的沟壑与峁梁,成为五营镇居住人口最大的鱼尾沟。王家阴洼是鱼尾沟山谷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平台,东依大山,西北临河处为悬崖,地势较高,明嘉靖时这里就建有大型水磨(有上磨、下磨)。在此地袁庄村王家阴洼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坐落在大地湾遗址北边偏东约4千米处,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发掘大地湾遗址的同时,发掘了王家阴洼遗址。遗址有居址和墓葬,相当于仰韶文化遗存。墓葬除个别是儿童瓮棺葬外,均是竖穴土坑墓,单人葬最多,有少数合葬或二次葬。陶器器形以葫芦瓶为突出特征,彩陶具有半坡类型的鱼纹直线构图向曲线构图发展的趋势,出现了变形鱼纹,尤其是彩陶瓶上由曲线展现的灵动的多条鱼的鱼纹图案,非常优美,是彩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亦是中国早期绘画的杰出代表。说明在远古时期,五营镇北山及鱼儿沟一带就居住着聪明智慧的先民。如今这里依然草木茂盛,人杰地灵,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走出去了众多能工巧匠,仁人志士。

三峁谷堆 是地处杨家湾的典型地貌,如馒头状的三座山丘依次排列,最高海拔1866米,是五营海拔最高处。猪嘴梁海拔1845米,是五营第二峰。鱼尾的闸山咀属黄土峁,直立挺拔,相传为阻断北来的雷电暴雨人工夯筑而成。因山头孤高,常有云雾缭绕,远望如黑云成堆,故名黑故堆,亦称黑谷山、黑谷墩。据传说,三峁谷堆如现黑云,定有雷电雨暴,此为三峁谷堆一奇特天象。

卧牛坪 为历史上陇山要径关山道的西口,其坪如塬而地阔,坪与山连绵在五营镇赵王与清水县的王河之间,坪下即是古泥渠河与古略阳川水交汇之处,亦为略阳川与景阳川接壤之地。1965年卧牛坪所在蔡河村出土刻有“蜀”字的蜀弩机,更加与陇城街亭之战相佐证,有学者推测其为“街亭之战”遗物。“街亭之战”发生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街亭位于陇城镇。卧牛坪上的土墩,俗称“乱骨堆”或“面骨堆”,相传正是街亭之战的“瞭望台”或“烽火台”。

雁掌坪 位于焦沟村西,清水河南岸台地上,东至焦家沟西崖边缘以西50米,南至贺家崖山根以北100米,西至万崖沟东崖边缘以东50米,北至清水河石咀下(河滩)南缘以南200米。雁掌坪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遗存。地表及断崖上暴露有泥质及夹砂红陶罐残片,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2008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输油管道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有石刀、带孔石斧、陶刀、纺轮等生产工具,以及彩陶壶、尖底瓶、红陶单耳罐、红陶盆等生活用具。雁掌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山 位于魏山村东侧,钱家庄西侧,康坡村最低处,这里有一条梁叫胡家梁,其因山势走向犹如一条卧龙,故将其山梁称为“卧龙山”。

兴隆山 胜利村原称兴隆村,其山为兴隆山,古为王家寨子,因筑建三层堡而名,山势开阔,叠峦层障,有一目览三省的峰景之说。

龙头山 龙头山为五营南山,山形奇特,状如龙头,似龙头饮水于清水河之状,处九龙山之龙头,是九龙山向北的延伸。龙头山左侧是大地湾古遗址,右侧是三国古战场上的卧牛坪,正前方正是略阳古道上的清水河川。龙头山和县城凤山交尾连绵近百里,亦称龙凤山,是县之主山,有秦(秦安)张(张家川)公路盘山而下。

北山 位于清水河北岸,与南山对峙,基层多为第三系红土层,上覆黄土,为东西走向山梁,沿清水河以北从东向西在北山依次坐落着赵家河,北坡,杨家大石面,杨家山,薄河,张塬,崔家窑、雒塬等村,其中堡子梁海拔1828米。北山还遗存古时的北崖寺、喇嘛梁、陈家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