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景:仰韶名沟——鱼尾沟

第四景:仰韶名沟——鱼尾沟

鱼尾沟位于五营镇之北,古名宜磴沟,仰韶早期的王家阴洼遗址位于其第二台地上,从其遗址出土了300多件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尤以猪面纹彩陶壶(现存甘肃省博物馆)最有代表性,已经印证出当时先民们高超的制陶技术和绘画技术。王家阴洼遗址的发现说明这里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六、七千年前鱼尾沟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这里是面积最大的一块平台,其沟谷呈盆地,似鱼尾状,由南向北形似一条游动的鱼,当地人形象地把它称为鱼尾沟。地势较高且靠近水源,宜耕宜居,明嘉靖时这里曾有水磨,上沟的称为“上磨”,下沟的称为“下磨”。鱼尾沟沿鱼头雒塬村依河而上分别是钱家沟村、墩厚村、袁庄村、王家阳洼村、腰庄村一直到三县交界的鱼尾村。县境内梁峁地形分布较多,五营境内的三峁谷堆是具典型地貌的黄土峁,明《秦安县志》有记载。位于鱼尾沟西山杨家湾的三峁谷堆,如馒头状的三座山丘依次排列,最高海拔1866米,是五营海拔最高处,猪嘴梁海拔1845米,是五营第二峰。鱼尾的闸山咀属黄土峁,直立挺拔,相传为阻断北来的雷电暴雨人工夯筑而成。此山因山头孤高,常有云雾缭绕,远望如黑云成堆,故名黑峁谷堆,亦称黑谷山、黑谷墩。三峁谷堆如现黑云,定有雷电雨暴,此为三峁谷堆一奇特天象。如今从头到尾7.5公里的鱼儿沟居住着7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近万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条沟既是仰韶文化之沟、“山高台阔”的风景之沟,亦是一条养育人才、养育智慧、养育文化的五营历史名沟。

五营第四景 鱼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