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作技术
耕靶保墒 作物收割后,及时翻耕土地,只耕不耱,如果天气干旱,为了保墒,农户耕后即耱,一般连耕带种三遍。五营农民将耕头遍地称为耕地,耕的浅,便于杀草,耕二遍地称为翻地,耕的深,便于熟化土壤,在耕二遍地时,要改变犁沟的方向,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土壤,将耕头遍地时的板土化掉。翻后立即耙耱,一是保墒,二是平整地面,以便施肥和下籽。第三遍边耕边种。
条播 洋芋、玉米、蚕豆历史上就实行顺杠沟溜种,一般空一杠留一杠,1956年大量推广玉米种植时,实行三角窝种法。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溜氨水、化肥播种,五营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小麦用人力播种机播种。
地膜种植 地膜种植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熟早,收益高。
施肥 农村一直流传“薄地里上粪,懒汉若有不信,粪底子就是干证”“傻白土,耕去松,磨去绵,白股股的不长田”,“红土红土,磷肥就是对手”,“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的传统农谚和“氮长叶子钾长茎,磷肥长稞最要紧”的谚语,农民历来重视施肥。过去山区人少地多,山高地远,农民多采用倒茬和轮歇的办法休养土地,也有施农家肥的。合作化时期,家家建厕所,户户挖粪坑,号召养鸡、养猪、养牛羊积肥。并采取换旧房、打旧炕、烧生灰等办法增施肥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量使用化肥,20世纪70年代每村开始供应氨水和碳铵,粮食产量明显提高。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磷肥。
轮茬倒茬 作为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轮茬倒茬”制度历史久远。明清以前,轮作形式有上茬(扁豆、小麦、洋芋茬)、中茬(玉米、高粱等茬)、下茬(谷子、荞麦茬),是农民安排当年和来年作物布局的主要依据。民国时期,有休闲轮作形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倒茬的方式是:扁豆茬和库地种小麦;麦茬和洋芋茬种玉米和高粱;玉米茬和高粱茬种豆类。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三年制倒茬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倡“扩大高产作物,压缩低产作物”,扁豆、禾田逐年减少。1.清水河流域为三年三熟制倒茬形式:(1)小麦—小麦—茬荞—谷子—高粱—小麦;(2)小麦—茬荞—谷子—莜麦—糜子—玉米;(3)谷子—洋芋—莜麦—糜子—禾田—小麦。2.一般山区的倒茬形式:(1)扁豆—小麦—茬荞、茬糜—高粱—谷子;(2)玉米—高粱—扁豆—小麦—茬荞、茬糜;(3)洋芋—小麦—茬荞—糜谷—高粱、玉米。3.河谷川道区的倒茬形式:(1)小麦—蔬菜或洋芋—小麦;(2)小麦—(连种3茬~5茬)—糜子—玉米或高粱—小麦;(3)小麦—瓜类或小麦—小麦。
复种 小麦收获后,河谷区约100~110天、山区约70~90天,适宜复种作物生长成熟。农民利用这一优势,坚持复种作物,已成为提高单位面积的传统方式。作物主要有荞麦、糜子、谷子、洋芋。
间作套种 五营镇内很早有间作、套种和混种的传统习惯。主要是高粱、玉米、谷子带种黄豆,洋芋、糜谷带(套种)萝卜,还有扁豆与青稞、豌豆与大麦、扁豆与豌豆、青稞,胡麻与芸芥的混种。
全膜双垄沟播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依据农田微工程覆膜雨水富集叠加、雨水就地入渗和覆盖抑蒸三大理论,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相互融合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这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如何科学“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和长期以来的被动抗旱问题。使年度不均、季节不均的自然降水变为作物生育期间可利用的有效降水,使旱作农业区粮食旱年有收成,正常年景稳产、高产,保障了旱作农业区粮食安全生产。在靠天然降雨维持农业生产的旱作区应用该技术种植玉米,单亩产可达到500~700公斤,比传统地膜覆盖种植,每亩增产150~200公斤,增产的部分就相当于旱地正常年景小麦单产的3~5倍,增产幅度在30%~40%,在不同的年景和地域内,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且远远超过了一个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其他旱农技术的增产幅度。迄今为止,推广的任何一项农业技术的效益也没有超过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2006年以来,五营镇三年累计完成全膜玉米覆盖30000余亩,亩产1800斤,增产效果显著。2009年全镇累计全膜覆盖任务10000亩,分布在31个行政村。其中集中连片示范点3个(主要分布在:涉及杨湾、雒塬、何洼3村120亩的赵家塬示范点;以鱼尾、腰庄等5村680亩的鱼尾沟流域示范点;包括马小、魏山、罗湾等4村520亩示范点),面上分布7570亩。同年在灌溉方便、交通便利的徐洼、何洼两村川区果树较大的区域内建立果园套种地膜早熟洋芋示范点,种植面积达760亩。2009年全镇全膜覆盖任务16000亩,面上分布7000亩,示范点上面积3333亩。镇级示范点主要分布在薛李、蔡河、麻沟、北坡、张塬、邵店6村。2010年全乡全膜覆盖任务10000亩,分布31个行政村,示范点在以何洼、杨湾、雒塬为主的鱼尾沟流域和以马川、马小、魏山为主的南山流域,主要涉及王洼、徐洼、何洼、焦沟、马川、赵宋、雒塬、杨湾、鱼尾、马小、魏山等12村。
蔬菜产业是五营镇的传统产业,蔡河、张塬的蔬菜及菜苗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销往附近陇城、莲花、中山等乡镇,甚至远销庄浪县、张家川县和秦安县城区。2009年五营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建设,在邵店、张塬等4村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区域内通过流转土地建设730亩的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蔬菜基地由乡、村负责土地流转,县农业局统一组织建设,共建成大棚968座。至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7728吨,种植蔬菜975亩,总产量37.2吨,其中川区种植617亩,占蔬菜面积的63.33%。
2018年开始,省文物局在秦安县五营镇蔡河村调研旱稻种植产业获得丰富成果,稻米养育专家深入五营镇蔡河村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及种植条件,测量、采集,并详细记录了降水、气温、日照、无霜期、土壤地力等相关数据,对旱稻在当地种植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研判评估。经过实地种植研究,调研组认为五营镇完全有适宜旱稻种植的自然条件,可逐步推进该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