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戏曲
清末民初,五营一带农闲时人们常聚在一起演唱曲儿,曲调是吸收眉户调、道情、老调、花儿等音乐形成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曲,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摔子、梆子,演唱的剧目有《张连卖布》《小姑贤》等。
秦腔戏又叫乱弹,清朝中后期从陕西传入清水河流域。明末清初以来,当地有许多人农忙时节去陕西作麦客,学会唱秦腔。道光咸丰年间,赵家沟赵二跟父亲学会唱戏,在附近及固原一带卖艺。同治七年西北大旱,赵二去陕西寻找逃荒的母亲。迫于生活,赵二加入当地秦腔班社,在戏班跑龙套、打杂、串戏,也会吹笛子、弹弦子、拉胡琴。有一次戏班在咸阳郊区唱对台戏,群众点《草坡面理》一出戏,恰好演金兀术的主演不在,赵二争到了演出机会。演出快开始的时候,草草化妆的赵二还在后台抽烟,若无其事。眼看对面戏台锣鼓响起,观众全涌到了对面台下,班主十分焦急。只见赵二不慌不忙,在二帐大吼一声,向台前吐出一口浓烟,顿时台口云遮雾罩。他三两把穿戴好披挂,伴着锣声鼓点疾步登场。赵二扮相英俊,吐字清晰,唱腔婉转,声音洪亮,一下子将观众吸引了过来。赵二演出的《出五关》《葫芦峪》《下河东》等戏受到人们一致好评,一时名震关中,成为陕甘两省有名的“赵二班长”。赵二演出的代表剧目有《太白醉写》《太公钓鱼》《一捧雪》《龙凤剑》等,尤长于演关公戏,公关戏俗称“神戏”,赵二所扮公关,威武庄严、凛然若神,时人称赞其“满肚子斯文,浑身是戏”。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赵二领着几位陕西艺人回家组建了赵二戏班,带徒传艺,人称“戏夫子”。这是秦安第一个秦腔戏班。戏班在周围几十里各处庙会演出,每年还在秦安县城演出官戏。民国年间,赵二的侄儿赵金荣继承叔父遗业,带领赵二戏班,在清水河流域演出,赵金荣去世后戏班传至后人赵吉及侄儿赵阳,直至民国28年。当时戏班吸收来的附近地区知名演员有从从、王大定、郭老二、宝子(清水河流域谚语云:“看了宝子的戏,心想跟着去。”)等。
清水河的戏班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当时是半职业戏班,以箱主为核心,艺人凑到一起作班底,四处串联演出。演员走社搭班,聚散自由,流动性较大。每逢正月或夏收以后、冬闲时班主敛班,各演员自由搭班,戏班就组成了。受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旧时的戏班不吸收女性演员,因为那时多演的是庙会戏。解放前后,活跃在清水河一带的戏班长(名演)有曲子里的“肥娃娃”、“鼠娃儿”、“银盅儿”、“黑女子”(高打鼓)、崔家川的崔成、邵家店的邵国藩、车家山的“车家娃”等,他们与张家川马关的“苍喜儿”等人组成戏班,在清水河一带方圆几十里影响很大。演出的剧目包括《大登殿》《回荆州》《破宁国》《风波亭》《游西湖》《串龙珠》《三击掌》《双出五关》《八义图》《出棠邑》《二进宫》《苟家滩》《闯宫抱斗》《碧霞宫》《大辕门》《王佐断臂》《下南唐》《打南阳》《四进士》《八件衣》《双雄会》《双官诰》《金沙滩》《周仁回府》《白逼宫》《黑逼宫》《黄逼宫》《红逼宫》《劈华山》《下河东》《大报仇》《玉凤簪》《拾玉镯》《斩黄袍》《绝缨会》《蜜蜂计》《卧薪尝胆》《白马坡》《战长沙》《乾坤带》《李刚打朝》《满床笏》《洪武访贤》《炮打苏州》《麒麟山》《大雪山》《烙碗记》《一捧雪》《二度梅》《党伯雄当马》《三滴血》《白叮本》《一门三进士》《陆奇换子》《过玄关》《九连船》《宁武关》《张义娃砸鳖》《忠孝图》《水灌晋阳》《柳林告状》《三下阴曹》《双上吊》《万福莲》《刘海撒金钱》《抱琵琶》《打孟良》《老曹夫走雪》《斩单童》《双罗衫》《赵德胜带箭》《牛头山》《玉虎坠》《斩白袍》《白雀寺》《黄河阵》《太湖城》《未央宫》《除梁冀》《临潼山》《对银杯》《朱春登放饭》《火焰驹》《蝴蝶杯》《葫芦峪》《法门寺》《六月雪》《春秋笔》《苦节图》《秋江月》《双镯记》《状元媒》《薛刚反唐》《龙门寺》《金鳞记》《破幽州》《盗虎符》《春秋配》《四郎探母》《三上桥》《打銮驾》《珍珠衫》《吴汉杀妻》《两亲家打架》《双逼宫》《虎牢关》《许田射猎》《汜水关》《铁钉床》等一百多本戏,以须生、红生、老生、武生、净角戏为主。
解放后,许多村庄建起了业余剧团,较大的剧团有鱼尾村剧团(1952年成立)、王洼村剧团、闫沟村剧团、邵店村剧团、薛李村剧团、蔡河村剧团等。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各村业余剧团在春节期间的社伙演出十分火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戏曲停演,业余剧团自行解散,五营公社各村都组建了宣传队,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排演革命样板戏,掀起了“学样板戏,唱样板戏”的热潮。1972年后五营公社成立业余文工团,自编自演了剧目《清水河畔》以配合张塬改河工程,排练的秦腔《红灯记》多次在县上演出获奖,演出效果达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直到1978年,当时各村演出的秦腔移植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白毛女》《三世仇》《穷人恨》《梁秋燕》《十二把镰刀》《投红军》《奶头山》《枣林湾》等,有些村剧团的戏还受邀到邻村甚至临县的村庄(如张川县龙山镇的榆树、连柯等村)演出,深受老百姓欢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村业余剧团相继恢复,传统秦腔剧目逐渐解禁,1978年最先演出的剧目有新改编的《十五贯》《大闹天宫》《徐州革命》《逼上梁山》等。1980年,由老艺人王全娃(鱼尾人),艺名“肥娃娃”,王鼠娃,艺名“鼠娃儿”王银盅,艺名“银盅儿”,李苍喜(马关人),艺名“苍喜儿”等组班的鱼尾戏班成为清水河流域以至全县很有名气的戏班,被称为“秦安二团”,在附近各地庙会上演出,掀起了秦腔传统戏演出的新高潮。曲子里秦腔艺人后辈传人有王灵长、王世林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