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节日
五营地区自古有许多节令习俗,节日的饮食与庙会时饮食文化与庙会文化相互辉映,形成清水河流域独特的传统风俗。过节也是人们休闲、走亲访友、改善生活的一种方式。至今人们还在过的节日有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中秋、十月一、腊月八等。
春节 俗称过年。早在腊月,人们就开始赶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以后,各家各户就陆续杀猪宰羊,点制豆腐、蒸馍馍、馇菜。腊月三十日吃搅团,老人们说:“三十日吃搅团,一年够搅然,”意思是这一天吃搅团一年就能够吃用有余。早饭后,就忙着糊墙壁挂年画、贴窗花,换上洗净的床被衣物,下午准备就绪,各家贴挂对联、门神、灶神,燃放鞭炮,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清水河流域人们认为正月不能吃饺子,据传正月吃饺子就会遭受冰雹灾害。)三十晚上要去门外烧香磕头接“先人”回家过年,在上房正面桌上供奉祖先的神位,上书:“奉请三代宗亲之神位”,从大年初一到初三,每天要在“先人”神位前祭奠,献上最好的食品供奉。三十晚上,讲究“坐夜”,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吃肉,摆上家里最讲究的菜肴,一夜不睡觉,大人们给孩子们、媳妇们送压岁钱,俗称散盘缠。到午夜零点的时候,大人和小孩子们放炮开大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然后去庙宇烧“头香”,祈求一年万事如意,平安吉祥。初一早晨天未亮,各家的小孩就结伙去各家给大人磕头拜年,大人们则给小孩发准备好的糖果,请小孩子们喝煮好的黄酒。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二晚上要到去世未满三年的人家烧纸祭奠。过年期间,家里大人不斥责小孩,和颜悦色、营造快乐喜庆的气氛。人们出门相互问候,多说:“年过得好着么。”对方常说:“好着哩,你年过得好着么?”初四日起开始走亲访友,带上礼品看望长辈,会晤朋友,亲友互访一直能持续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晚上家家点灯盏,用糜谷面、玉米面或荞面做成各种形状的面灯盏。有十二生肖的、有圆锥状的、有圆麦垛状的、有草垛状的、安上清油灯捻子,在院子里给“天爷”点灯,在厨房里给“灶王爷”点灯,屋内炕桌上给家里每个人点一盏灯,看谁的灯灯花最亮,谁一年中的运气就旺,能发财。灯盏存放在门板上一直到二月二吃,据说吃了能跑过霈雨不被雨淋。小孩子们则打上灯笼成群结队屋内屋外、院前院后的寻蚰蜒,寓意驱除蚊虫,四季平安。直到正月十六晚上还要点灯,谓之倒灯。正月十五晚上也是耍狮子跑旱船活动到高峰的时候。
二月二 龙抬头。这是清水河流域人吃炒豆子的节日,各家各户流行打灰簸箕,然后炒黄豆、大豆、豌豆、玉米等粮食吃。这些节令饮食富有季节性,也是一种传统的饮食养生方式。
正月二十三 馇干。当地人们有煮干菜吃的风俗,据说这两天吃了干菜不生疮。正月二十九日燎干。
清明节 上坟扫墓,家家在先人的坟头上插黄白两色的纸条,寓意给先人住的房上撒瓦,有坟堆的培土,然后焚香烧奠,燃放鞭炮。现在也有清明时节春游放风筝的活动。
端午节 即五月五,又叫端阳节。这一天早晨起来人们去田埂上踏青,又叫顿露水。同时拔艾蒿,折柳梢,回家后将柳梢插在门首,将艾蒿放在门台板上。女人孩子们在手腕、脚腕、脖子上绑上花线,鼻孔、耳孔旁擦上雄黄,戴上各式各样绫罗绸缎的或马尾网套的香草荷包,家家吃甜醅、喝雄黄酒。花线要一直到六月六才能解开,然后要丢到屋顶上去。
鹊桥节 七月七日为鹊桥节,有喜鹊衔花线织鹊桥的说法。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各种水果都成熟了,晚上人们将月饼与苹果、梨、核桃等一起摆上院内的供桌,献月亮。这一天大多数人吃的是荞面凉粉、蜂蜜等小吃。许多节日都以吃为特色,比如六月六献麦蟾(用刚打碾的新小麦面烙成蟾蜍状的饼献灶),九月九吃荞面疙瘩(最好用羊肉炒臊子)。
十月一 这一天家家给亡人“送寒衣”,没烧三年纸的,亲戚和本家要用彩色纸粘糊衣物,包括单衣、夹衣、棉衣、被子、褥子、床单、枕头、鞋子、袜子等等,在这一天烧于坟头上。亡故三年以后的,家家在十月一晚上在大门外路头焚烧白纸剪成的衣服小模型,北风吹来,纸灰旋起,人们认为是亡人在抢寒衣。
腊月八 腊月初八早晨小孩们要去河边将冰块搬到各屋门侧,叫做“拉马”。早饭时各家吃稀米饭,吃时要给门上的门神嘴里喂一点,据说米饭糊了心,过春节就会无节制的欢乐,直到正月十五点灯后才心明眼亮,开始一年新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