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亭之战

一、街亭之战

1700多年前的中国,风云际会,英雄辈出,一个被史家称为“三国鼎立”的时代出现。三个政权上演了一幕幕史诗般的话剧。蜀汉为了完成兴汉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对曹魏展开了历时八年的迂回鏖战。陇右天水一带是北伐曹魏的主战场,蜀魏双方为争夺战略要地,曾在天水也演出了一幕幕动人心弦、流传千古的历史华章,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其中一幕。三国时期的街亭,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街亭之战的胜败,直接关系着北伐的胜败。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将素有“秦巴粮仓”的汉中选为北伐的大本营,亲率十万大军,北出剑门,走金牛道,经宁强县,屯兵汉中。在首出祁山之前的汉中会议上,督汉中镇远将军魏延提出了奇袭长安的意见,诸葛亮认为这是轻躁冒进的危险之计,他回答说:“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虚,”诸葛亮通权达变,审时度势,将“一举灭魏”的战略改变为“平取陇右,蚕食雍凉,逐步灭魏”的新战略,坚持兵出祁山,绕道陇右,西连诸戎,夺取长安的持久战略计划。陇右泛指今甘肃陇山以西地区,这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地,也是关中的大后方。诸葛亮的“平取陇右”,实际上就是要夺取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右门户地带。具体来说,就是出祁山,占天水,守街亭,越陇山,出大震关、固关以迂回长安,趋潼关直捣洛阳。他的战术思想是依靠先进的兵器及阵图,对盘踞中原、粮足兵强、猛士如林的曹魏,采取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军事手段,削弱其实力,逐步扩大蜀汉地盘,推动整个战区弱与强的转化,待机夺取长安,攻占洛阳,应该说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诸葛亮所说的“安从坦道”路虽迂远,但宜于大军大举进攻。这条坦道正是丝绸古道的中大道,街亭位于陇山西口,控扼着中大道的总枢,具有十字路口的作用,是兵家必争之地,具体位置就是今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

祁山是去汉中的咽喉之地,在交通上具有枢纽作用,历来是兵家争夺的要冲。纵观祁山与街亭,渭水相隔,一在天水之南,一在天水之北,两地相距180多公里。诸葛亮对位于坦道的战略要地了如指掌,对街亭早就有数。东汉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刘秀与雄踞陇上的隗嚣在街亭展开了历时半年的争夺战。刘秀占领街亭之后,劳赐封侯,加强了对陇右地区的控制。魏明帝曹睿说:“昔汉光武遣兵悬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宣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魏明帝将街亭之地的略阳城与合肥、襄阳、祁山三城并提,可见略阳城的重要,就是说街亭战略地位的重要。西汉时期,此地是凉州刺史部、街泉县、略阳道的治地;东汉三国、西晋、东晋时期,是略阳县的治地;北魏至元朝时期是陇城县的治地;西魏、北周时期,是略阳郡的治地。街亭这块地方,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州、郡、县、道的治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群雄角逐的古战场。这里开发较早,粮草充足。蜀、魏在陇右的攻战,除了天水战略地位的重要之外,更有就地筹集军粮的优势。《三国志》中有“进攻东向,据略阳积谷之实”和祁山“麦熟千顷”的记载,也有蜀兵卤城晒麦的传说。古代作战,运输工具不良,道路也不发达,用兵的要则是“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北伐前,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怒而兴师”伐吴,使蜀汉兵缺粮断炊,元气大损。当时,关中战乱,人民流离,长安已成饥荒之域。自汉中到长安,秦岭相距,崇山险阻,既无粮草可掠,又是运输不便。地狭民寡的蜀汉军在运粮不济、缺乏后援的条件下,同数倍于己的曹魏军决战,用奇袭的办法要夺取长安,还都洛阳是很难实现的。正如兰州大学张崇琛教授在《诸葛亮为何不纳魏延之计》论文中所说:“质言之。无论在敌情估计、道路行进、军粮供应,还是在时间估计安排以及袭占长安的难度等方面,魏延之计都带有明显的‘悬危’特点,而诸葛亮之不用其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那时,陇右比较富庶,道路比较平坦。“关中,天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而秦州其关陇之喉舌”。秦州就是现在的天水,陇右高原在战略地位上居挟制关中之势,占领了天水境内的祁山、街亭等要地,的确就有高屋建瓴之势,就会形成对长安的威胁。天水所管辖的地域,除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粮草优势、运输条件外,还具有兵马优势。周孝王时,秦的祖先非子在陇山西北坡一带为周王朝养马,“马大蕃息”有功,周孝王十三年乃封非子于秦亭,秦亭境内“地益禾”。三国时期的卤城(今名盐关),位于祁山和天水之间,很早就是西北著名的骡马交易市场。秦汉三国时期的陇右,气候湿润,水草丰茂,很适宜于种植业和饲养业的发展,是军需民食的战略要地。因此,诸葛亮选择了“利粮道以战则利”的陇山道,运用平取陇右,蚕食雍凉,逐步灭魏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他在紧盯祁山的同时,早已料到张郃的出兵路线与他进攻关中的路线是一致的,所以事先派兵把守关陇大道上的军事重镇街亭,使蜀军就有了主动性优势,这一战略举措无疑是得当的。诸葛亮认为“魏军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假以出兵进攻模样,扬言出斜谷攻眉(今陕西眉县东北),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今陕西太白),魏果然中计。诸葛亮亲率六万大军西出汉中,迅速攻占祁山,首次上陇北伐。蜀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当时,曹魏与东吴正连年交战,魏的西方兵力空虚。自刘备去世后,魏明帝大兴土木,营造宫殿,疏于对蜀汉的防范。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其,故三郡同时应亮,曹魏朝臣一时也拿不出退兵之计。西驾长安的魏明帝,一面派右将军张郃督步骑五万,自长安西进,以拒蜀军。一面派大将军曹真守陈仓,以拒箕谷之蜀军。坐镇西城的诸葛亮,得知张郃前来拒战,重新部署了作战计划。诸葛亮“违众拔谡”,派参军马谡督诸军在前,首先固守街亭。行事谨慎、思虑周详的诸葛亮,为了对这场至关全局的街亭之战部署得万无一失,又派将军高详为其翼,屯兵列柳城。派裨将军王平、督将军李盛、黄袭、张休等皆随马谡疾赴街亭,以拒魏军。并对副将王平说:“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兵赴街亭,不料马谡既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又不听裨将王平的谏阻,“依阻南山,不下拒城”。马谡道:“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数谏无效,不得以领千人屯兵于街亭之后,以防街亭危急,引兵营救。张郃得知马谡舍水上山,不下拒城,疾驱大军,包围南山,绝其汲道。魏军加紧攻山,蜀军久困渴乏,出战接连失利,马谡料难固守,突围而逃。王平正欲相救,却遇张郃迎面杀来,王平力穷势孤,鸣鼓自守。张郃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徐徐收合诸营溃兵撤退。同时,固守列柳城的高详也被魏将郭淮所破。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进无所拒,难以在陇右长驻,不得已迁西县千余户退还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