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树造林

二、植树造林

育苗 早在民国时期秦安县政府就已开办了苗圃。1956年4月,秦安县政府在五营乡蔡河村冯家堡子80亩水浇地建立了景阳苗圃,1959年建为农场,后改办为秦安县蔡河农业技术试验站(1989年)。1959年10月在五营乡何屲村建成127亩汪家河苗圃,1978年,苗圃培育出红元帅等苹果苗8.7万株,1982年1月何洼村苗圃归口县园艺局管理,1985年改名为何洼园艺场。当时任场长的是刘清祺,至2000年,何洼园艺场有职工4人,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5人。

50年代以来,社队群众集体育苗,以洋槐为主。1979年,五营公社的育苗基地建设成为全县重点。当时育苗的品种除苹果外,还有花椒、桃、梨、松、柏、白杨、洋槐等。

造林 解放初期,本地燃料、木材、饲料十分短缺,政府发动群众荒山荒坡荒沟育林,按照“谁栽谁有”的政策,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经过二三十年的群众性人工造林,各村形成了成片的洋槐、白杨、柳树林区。荒沟变树林,队队有果园,定期补植,专人管理。同时提倡四旁(路旁、渠旁、村旁、宅旁)植树,村头路尾,河边埂畔、房前屋后、场院空地栽植的树木数量快速增加。1982年底,五营乡共有防护林1884.5亩,经济林5亩,用材林1256.4亩,四旁植树168020株,折合面积84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至1990年底,全乡植树面积11257亩,占总面积的18.21%,其中经济林2484亩,用材林8777亩,四旁植树2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0%。2000年以来五营乡政府结合小流域治理和防护林建设,集中在三峁谷堆栽植松柏花椒等耐寒耐旱林木绿化峁梁,在龙头山营造千亩梨园,在清水河川栽种苹果等经济林木,坚持因地制宜,带、片、网结合,面向沟壑,绿化荒山荒坡;坚持乔、灌、草结合,改良生态,保持水土,蓄涵水分,使当地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1965年何洼园艺场员工合影,照片由园艺场时任场长刘清祺女儿刘明华提供

1978年开始,果园生产责任制改革,积极实行“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政策,调动了群众经营果园的积极性。1982年全乡果园面积8410亩,株数达15461株,水果产量456750公斤。其中苹果826亩453000公斤,其他木本粮油树达185372株,其中核桃1861株,花椒4962株。到1990年底,全乡果园面积达到21320亩,水果产量200.61吨,其中苹果2069亩,产量34.94吨,桃48亩,产量12.8吨。截至2009年底,全乡统一规划建园区域、统一标准、优质建园,共栽植优质苹果26000亩。

2007年,五营乡实施林果产业基地建设行动,集中连片,采取开挖丰产坑栽植技术,在涉及沿川的王洼、徐洼、何洼、赵宋、马川、焦沟和半山区的魏山、胜利、罗湾等九村,完成新红星、红富士等优质鲜食苹果栽植3330亩。2008年,在全乡规划完成11600多亩,涉及29个村,彻底改变了清水河川道区五营乡地域内苹果栽植断带现状,并在果树定植地块内实施以全膜覆盖为手段的保树增粮措施,既解决了幼树生长期间所需水肥、光照、温湿度的问题,又合理利用株行间空地增加农户粮食收入。2009年在鱼尾沟流域和马小、魏山流域规划1万亩,其中春季完成3780亩果树定植任务,秋季全面实现万亩果树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