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证体悟的重要性

第一节 体证体悟的重要性

瑜伽疗愈师对瑜伽疗愈方法的熟练掌握源于经年不断的瑜伽修习过程中的实证。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中提到,瑜伽是约束心理的变化,是由控制身体到控制心的波动的过程。瑜伽的修习是去除我执(小我),与大我(宇宙、大自然)合二为一。没有长期的修习和名师指导是很难破除我执的,瑜伽先哲认为,身、心、灵是相互联系,身体的健康取决于心理的安定,身体的稳固影响着心的稳定。

通过瑜伽八支的练习,那些不纯洁便会被智慧之光去除,被引向明辨之境。八支练习包含:持戒、遵行、体位法、呼吸控制法、制感、专注、冥想、三摩地。瑜伽八支的每一支练习都是同样重要和必须的。

持戒包括没有暴力、不说谎、不偷盗、禁欲、不贪婪五个方面,遵行包括净化、知足、苦行、读圣书及敬神五个方面,持戒和遵行是其他六支修习的前提和基础。

体位法是一种稳定、舒适的坐姿,亦即任何能够带来稳定、舒适的姿势,都是一种体位法。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有多少姿势会让我们真正觉得舒服和稳定呢?这种舒服和稳定不仅要在短时间(1分钟、2分钟)内保持,同时要在长时间(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内也是如此。

一旦我们的坐姿特别一点,就会感到酸、麻、胀,甚至会有些许的疼痛感,我们会不断移动来调整身体。除非我们的身体非常健康,没有压力和淤堵,否则一个舒适的姿势是不会那么容易做到的。

冥想练习是对心进行训练的重要阶段,冥想姿势一般以坐姿为主,要想达到冥想姿势,就要先练习一些基本姿势,帮助身体去除僵硬和紧张,哈他瑜伽就为此而产生。人们试着安静地坐着,但很难真正做到,因为会碰到疼痛、僵硬、情绪波动等状况,他们会想:如何摆脱这种状况呢?于是,瑜伽先哲就了解到,因为吃的东西不对、吃的时间不对,于是就有了瑜伽饮食。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身体中无法代谢掉的多余能量,这些多余能量会使皮肤变差、产生肥胖、血液循环下降以及引起其他疾病。他们得到的结论就是:由各方面挤压身体就可以去除多余的能量了。举例来说,做前屈练习可以挤压胃部,起到清洁肠胃、肝脏的作用(图5-1)。

图5-1 前屈

如果这样不够,又发展出“瑜伽身印”,这样可以代谢掉更多的多余能量。当背部僵硬时,就专心做前屈、后弯、侧身展或者扭转的练习。

瑜伽经第47条:借由减少心神不定,并冥想在无限的苍穹上,可以熟练体位法。[1]如果身体稳定了,心理也会稳定下来。通过身体,我们对心灵有刹车的作用。心灵老是这么想:“现在是电影时间,我应该出门看电影了。”或是“肚子饿了,我得吃点东西了”。但是我们决定三个小时不要动,心灵最终会服从我们的,因为它需要身体的合作,已达到一定境界,这是练习的好处。

如果我们能做出舒适、稳定的姿势,就不会被二元性干扰了,即不会被冷与热、赞赏与责备、丑与美等影响了。

体位法稳定之后,应该要能控制住吸气与呼气的动作,这就是呼吸法或气的控制法。

在体位法能够随心所欲之后,我们得借着控制吸气与呼气来调整身体的气。气是不容易被控制的,需要通过规律的练习来达到。当我们能够对呼吸进行控制,蒙在内在光亮的面纱就会被揭开。练习了呼吸控制法,心还未完全适应,因为还有其他的事情牵绊着我们感官。感官就像一面镜子,向外转,就反应外在;向内转,就反应内在。实际上,感官是一条允许所有外在的事物进入内心的通道,当感官能够被得到控制时,才能进入专注的阶段。

之后进入专注、冥想、三摩地的阶段,这三支需要前五支提供保障,是深层的内在练习,经过长期而有规律的练习,心灵得到约束而变得稳定。

瑜伽的练习不是停留在想象层面,作为一名瑜伽疗愈师,除了研读经典之外,体证体悟显得如此重要。如果你想用瑜伽疗愈他人,首先,你要学会用瑜伽疗愈自己,并获得瑜伽的智慧。圣人以经典的方式已经告诉了我们瑜伽的内涵及练习方法,关键要践行。持续、有规律地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觉知力、明辨力、控制力,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瑜伽的真谛。疾病、愚钝、怀疑、漫不经心、懒惰、感官享受、错误知觉等不但不能帮助我们达到身心的稳固,而且也会成为瑜伽练习的障碍。瑜伽练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开启身心觉知的过程,不断地清洁我们的业力,从而消除疾病、愚钝、怀疑、漫不经心、懒惰等,从无名走向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