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高血糖症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
(一)高血糖症
糖尿病前期又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糖耐量减低(IGT)是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7.8mmol/L,但尚未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指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但还未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转化的高血糖症过渡状态,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糖耐量减低(IGT)阶段大血管并发症已经开始。因此不论采取生活方式的改善还是药物来控制血糖,延缓糖耐量减低(IGT)向糖尿病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的[1]。
(二)高血糖症糖尿病
糖尿病的现状[2]: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而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2011年全球共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当年糖尿病的全球医疗花费达4650亿美元。其中糖尿病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快速增长,已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糖尿病不仅给患病个体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损害并导致寿命的缩短,还给个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CDS在2007~2008年开展的糖尿病经济负担调查发现[3],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的天数增加1倍,就诊次数增加2.5倍,医疗花费增加2.4倍。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与病程在5年之内患者相比,医疗费用增加了近3倍。
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4],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8岁以上的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段的患病率则分别为1.95%、0.98%和7.78%。2007~2008年,在CDS的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异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2010年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5],应用WHO 1999年的诊断标准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再次证实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若同时以糖化血红蛋白(Hb 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则其患病率为11.6%。
表14-1 血糖检测表
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表14-2 是否为糖尿病的检测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
糖尿病的诊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统一标准,空腹血糖等于或高于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等于或高于11.1mmol/L,即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血糖只要有一次达到上述的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症状,需要在不同情况下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血糖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的历史起源:糖尿病是一种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持续的高血糖,这种高血糖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
糖尿病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被称为“消渴病”。两千多年前中国《黄帝内经》已有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我国隋代发现糖尿病尿甜,并有水果气味的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尿甜、有水果气味的文字记载,比西医发现糖尿病尿甜早一千多年。
“糖尿病”一词来自西医,他的英文全称为Diabetes and mellitus。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医生Aretaeus观察到某些病人有多饮多尿的现象,当时他形象地将这种现象命名为Diabetes。Diabetes的意思是比喻人体就像管子一样,一头吸水,另一头放水,水在他身体不停地流过。1675年英国医生Thomas Willis发现糖尿病尿甜,并使用mellitus这个术语,意思是说“甜如蜜”。18世纪末英国人John Rollo和德国人Johan Peter Frank在世界上首次在医学论文中使用mellitus来描述尿甜,并把mellitus这一词语和Diabetes放到了一起,形成Diabetes and mellitus(糖尿病)的病名概念。从此,以多饮多尿、尿有甜味为主诉的糖尿病病名产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血糖、尿糖与胰岛素
1.血糖
血糖的定义: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值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健康人的空腹血糖应该在3.3~6.1mmol/L,而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7.8mmol/L,1个人的血糖随时随地都在这个正常范围内变化着,每1个时刻测试到的血糖都不完全相同。
血糖的重要性:血糖是身体的主要能源。
血糖是身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它驱动人体完成每件事。从走路、吃饭、工作到呼吸,甚至消化食物都离不开能量。换句话说,葡萄糖是人体生物“汽油”,它是保证人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
血糖的来源: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
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我们吃的米、面、薯类、糖、水果、馒头等这些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转化,最终会变为葡萄糖,并吸收入血,成为血糖。食入的蛋白质、脂肪在代谢过程中分别有58%和10%也会转变成葡萄糖(血糖)。由此糖尿病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控制饮食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性。另外,肝糖原的分解、肝中糖异生作用也能提供一部分血糖。
2.尿糖
尿糖是指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每天可从尿中排出微量的葡萄糖,约32~93mg,一般尿糖常规检验不能测出。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超过150mg,则尿糖试验阳性。一般情况下,血糖和尿糖之间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血糖越高,尿糖也高,自然尿糖试纸上的加号也越多。
3.胰岛素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具有降低血糖功能的激素。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可以使血糖维持在正常的范围。胰岛素是由人体胰脏中胰岛β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正常人吃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分泌量比平常增加5~10倍。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以使我们进餐后吸收的血糖,然后被身体利用。没有胰岛素或胰岛素的功能不好,糖就不能进入细胞,便滞留在血液中,造成血糖升高。高血糖就意味着葡萄糖滞留在血液中,转化不了人体需要的能量,并且侵害人体健康,包括心脏、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等。另外,胰岛素在促进氨基酸和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和贮存中也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