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习惯

一、生活习惯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加,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不断增大,使大多数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目前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经超过70%,各种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患者数量日益增加并且趋于年轻化。亚健康和疾病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与人们长年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一)生活习惯的相关指标

关于生活习惯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最先调查研究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并证明了生活习惯影响健康的是美国保健学家毕洛克和布瑞斯洛。他们对7000名成年人随访观察了5年多之久,用大量事实,归结了6个指标:①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吃零食;②每日做三次和缓的运动;③保持正常体重;④每天睡眠7~8小时;⑤不吸烟;⑥饮酒不过量。

他们指出,养成这6种良好生活习惯的中年人,其平均期望寿命比只有6种或更少良好生活习惯的同龄人高33%。

(二)生活习惯与健康

有研究得出结论,生活习惯疾病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从发达国家可看出因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引发的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其中因生活中运动不足,或说因身体活动过少,而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尤为引人关注。这从对“生活习惯病”的研究分析就足以证明,图6-2揭示了它的社会背景和机理。

图6-2 “现代文明病”及其社会背景与机理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告诉公众,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人们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众多的疾病源于人们生活本身,如不良饮食习惯、精神紧张、运动不足以及吸烟、酗酒等,因生活习惯而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头号杀手。

我国在生活习惯对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是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儿童青少年时期以及成年后的健康,与他们所选择采纳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6]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有密切联系,某些日常活动如吸烟、喝酒体育运动与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7]

(三)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分析,人们的健康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习惯,15%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8%取决于医疗服务条件。目前,人们将主要因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所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统称为“生活习惯病”。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人们对健康意识、健康知识以及健康态度等的认识不足,赵秋利等[8]在对300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52.3%居民不太注意或有时注意自己的健康,这说明居民的健康意识较低,其健康意识低下的主要原因有对自己的疾病持无所谓态度或认为自己的疾病不太严重、工作忙无暇付诸行动。

宋航[9]在对机关公务员身心健康的840份有效问卷中统计发现,46.9%对健康常识“了解不多”或“不了解”。我们很多的疾病是由于对健康的无知和缺乏行动造成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掌握的健康知识越多,认识越全面,就越有可能从事体育锻炼,并且容易长期保持,从行为习惯的角度看,很多人也知道锻炼的好处,就是由于人性内在的惰性而缺乏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要加强培养人们的健康意识与健康态度,同时要培养好的行为习惯,知行合一,才能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