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练习的理论基础

二、瑜伽练习的理论基础

(一)初心寻源

无论我们学习外部知识还是内在知识,先了解根源与事理,才有助于真实受益。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知道瑜伽的起源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助于我们理解瑜伽、练习瑜伽,并通过实证实修,真实受益。

世界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轴心时代,瑜伽作为印度六派正统哲学之一,较完整地出现在世界文明历史上。从起源定义,瑜伽归属生命哲学,为智慧生命而来,主要为研究宇宙我与个我关系的哲学问题。

印度六派哲学的共性:都有固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结构,有固定的世界观、存在观、真理观。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探求,更偏向于述而不作、经典诠释。

瑜伽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探讨因果问题,最终目的是为获得生命智慧与解脱。

(二)瑜伽的本质

为了转变人的意识。瑜伽的实践过程是生命转化的运动过程。让人性从束缚中解脱,转向自由、觉醒、觉悟的境界。瑜伽将心引入一种明辨和专注的状态;觉知与明辨、记忆一起来共同对付坏习惯——“业力”。

因此,为顺应不同状况的练习者,瑜伽先哲陆续发展并完善了六个主要流派:智慧瑜伽、胜王瑜伽、哈他瑜伽、曼陀罗瑜伽、奉爱瑜伽、业瑜伽(也称卡玛瑜伽)。

(三)经典瑜伽与现代生活之契合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们大多因为需解决表层问题走近瑜伽,这比不解决已经进步很多。我们有缺陷的感受与思维机制并非烦恼的根源,而是一种演进的机缘。倘若明白,世上所有事情都为成就你而来。

贪婪、懒惰、散漫、恐惧、傲慢等不是无法根除的原罪,它们不是毁坏我们快乐的罪魁,也不是产生快乐的根源,是人类天性与境遇的自然体现,尽管令人厌恶,但是它们需要消解,而不是压抑或回避。

人们常忽略他能真正控制的东西——信念,而用其他人的行为当作托词来开脱我们的责任、想法、行为和人生的选择。

因此,在现代社会层面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理解并练习瑜伽:

(1)瑜伽是一种思维方式。瑜伽不是要逃避、逃跑、避世,而是勇敢地面对、打磨、淬炼,而是生命智慧和宇宙相连接的途径。

(2)瑜伽是一个过程。智慧本自俱足,只需在事情上淬炼。不被成功失败困扰,这种平衡的心态就是在瑜伽。从身体到心智的过程;从扭曲到通达的过程;从无明到清明的过程。从石墨到钻石的过程。

(3)瑜伽是一种生命智慧。清晰智慧生命状态的三个特征:存在感、觉知感、喜悦感。

世上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改变表象的最好方法,一定是从内在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