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的调整

一、生活方式的调整

(一)调整饮食习惯

保证一日三餐的规律,早餐在9:00之前完成。

(二)调整饮食结构

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纤维七大营养素要均衡。

在这里,对于膳食纤维要做下具体阐释,近年来,由于食品“精细化”的过度发展,大多数人们的饮食结构呈现“高脂肪、高糖以及高蛋白”的三高现象,而与之同时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却越来越少了。这种饮食结构导致人群中“肥胖、高血糖、高血压、便秘、肠癌”等慢性疾病急剧高发。营养学家通过对文明病高发区与低发区(1953年的非洲和英国、1983年的中国和美国、移居美国的日本人与本土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人等)对比研究发现,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成反比,即膳食纤维摄入的减少直接导致文明病的高发病率。

根据近年来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3],我国每人每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约为14克,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更少,并且仍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世界各地的营养组织一致认为,要想达到健康的目的,成人每天至少应摄取膳食纤维30克左右。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膳食纤维的缺乏已成为非常普遍的问题,各种慢性病的爆发更是一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膳食纤维是指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而在大肠内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植物性成分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等。膳食纤维具有清洁消化壁和增强消化功能,在肠管中的角色就如清道夫一般,它能稀释粪便中的毒素,也能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不在肠道中停留太久,从而降低有毒物质损伤器官的概率。膳食纤维最大的功能不仅在于能够有效促进肠胃蠕动,并且对肠道类疾病预防具有显著的效果。

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糙米和胚芽精米,以及玉米、小米、大麦、小麦皮(米糠)和麦粉(黑面包的材料)等粗粮杂粮;此外,根菜类和海藻类中食物纤维较多,如牛蒡、胡萝卜、四季豆、红豆、豌豆、薯类和裙带菜等。

(三)减少静坐少动

一般工作50分钟左右要起来活动一下,减轻对肠胃的压力和促进肠胃的蠕动,健康在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另外,吃完饭要起来活动一下,或者练习瑜伽的金刚坐,有助于肠胃的消化,金刚坐的做法如下:

(1)双膝并拢跪地,小腿和脚背贴地,大脚趾相触碰;臀部坐于两脚后跟中间,双手掌轻搭于大腿前侧;

(2)下颌微收,闭上眼睛,脊柱向上延展,双肩下沉,在这里保持深柔的呼吸;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设定合适的保持时间(图12-2)。

图12-2 金刚坐

注意事项:

(1)有些人脚背比较僵硬,或者大腿前侧肌肉过于紧张,会出现坐不下去或者坐下去身体极其不舒服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可借助一块小毛巾或者瑜伽砖作为辅具来减轻不适。

(2)如果膝盖疼,将毛巾卷成条状,在膝盖和小腿中间的膝盖窝处放上小毛巾;如果小腿前侧的胫骨疼,可将毛巾垫在小腿下方;

(3)如果很难坐下去,就在臀部下方放瑜伽砖(一块或者两块)。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关节的灵活度和肌肉的韧性增强后,可以保持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不舒适感也会慢慢减轻,直至消失,辅助工具也可以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拿掉。

(四)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健康忠告:只有四个字,价值3200万。其中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受到了民众特殊的关注,因为这似乎是诺贝尔奖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的一次。

三位研究“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科学家Jeffrey C.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Young获得该项殊荣。

简而言之,他们研究的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生物钟调节身体重要功能,例如:行为、激素水平、睡眠、体温等;生物钟和你的健康息息相关。你什么时候困、什么时候醒、一天内的体温变化、什么时候激素水平上升,统统都是由生物钟在管理。三位科学家通过精密的实验得出几个结论:

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匍匐而来。熬夜将造成大脑开始吞噬自己。调节节律的关键基因失效后,会促使肿瘤发生。

因此,2017年诺尔贝医学奖研究成果,最贴切的解释就是:不要熬夜!内脏器官工作时间: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保持安静或听音乐,尽量远离电子产品,避免太过兴奋;晚间11点~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凌晨1~3点,是胆的排毒,亦同。凌晨3~5点,肺的排毒;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早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因此,早睡早起,保持作息规律,对于肠胃的健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