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宏观经济环境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决定因素吗?“证券市场是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这是每个证券投资者需要思考的最基本问题。查尔斯·H.道认为,自由竞争市场决定的股票价格,代表了每一个股票投资者的综合信息及评价,因此由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公司股票构成的综合指数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因为投资者“来自市场的评价是包含了所有的事实、估计、猜测以及有关各方的希望和恐惧”。在理论学术界,该问题也通常被指为:“证券市场是不是有效的?”法玛1965年在《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一文中的论断是,如果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可获得的信息,证券价格总是代表其内在价值的最佳估计,那么证券市场是有效的。
中国的学者和证券业内人士在普遍讨论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即:中国证券市场是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尤其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到2014年年初这一期间,我国经济仍然维持8%左右的高增长,但是上证指数却是全世界上最熊的,股票指数不涨反跌,从3478点跌到最低点1849.68点。相反,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股票在这段时间却屡创新高。所以,许多业内人士和学术界都普遍认为中国的证券市场根本谈不上有效,甚至是无效的,不是经济的晴雨表。
因为股票指数的走势是各种因素的综合,除了经济增长因素之外,还有证券市场内在的因素。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存在许多证券制度方面的缺陷,如大小非减持、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等许多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中国的证券指数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但是,当我们再认真深入分析股票市场中的动态变化时,就会发现一些行业的股票仍处于长牛状态,它的股价变动跟行业、公司经营状况变化一致。这些行业中个股股票的普涨普跌走势恰恰反映了我国经济在调结构、产业升级阶段的宏观经济特点。所以,一个行业板块,或者一只股票的变化还是离不开宏观经济面的变化。譬如,东方电气股票,这家公司是生产火电、核能、风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设备的,在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核电、风电新能源发展的经济背景下,该股股票价格从2001年8元左右的价格涨到2011年的复权收盘价73元。但是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造成严重的核电泄漏和核污染后,我国对核电发展持谨慎态度,该股股价从2011年3月11日的33.91元一路下跌到2013年的最低价9.71元,跌幅竟然达71%,这难道不是宏观经济面的变化导致股票如此走势的例证吗?又如,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由于我国积累了多年的贸易顺差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外资大量涌入国内,且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流通性过剩,在这样的宏观因素主导下,大盘指数在房地产、证券类、有色资源等股票带动下,涨幅惊人,上证指数最高达到6124.04点。相反,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我国货币流通性过剩消失了,大盘也随之下跌,上证指数在2008年最后跌至1664.93点,这些涨跌很明显都是由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决定的。这些都表明,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股票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特征,而不要简单以GDP的增长与股票增长作对比,就会发现宏观经济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股票价格走势影响比较显著,我们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准确把握股票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