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理论的形成
波浪理论的创始人是拉尔夫·尼尔森·艾略特。1938年,艾略特出版《波浪理论》一书,并担任了《金融世界》杂志的编辑。1939年,艾略特在这份杂志上共发表了12篇文章,来宣传自己的理论。1946年,也就是艾略特去世的前两年,他完成了关于波浪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但是他的这些研究成果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艾略特在世的时候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直到20世纪70年代,柯林斯以艾略特的名义编写的《波浪理论》出版后,波浪理论才算正式确立。
艾略特最初的波浪理论是以周期为基础的。他认为,宏观经济有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股价的上涨和下跌也应该遵循这一周期发展的规律。受股价上涨下跌现象不断重复的启发,艾略特力图找出其上升和下降的规律。不过股价波动的周期规律同经济发展的循环周期是不一样的,要复杂得多。艾略特把大的运动周期分成时间长短不同的各种周期,并指出,在一个大周期之中可能存在一些小周期,而小的周期又可以再细分成更小的周期。每个周期无论时间长短,都是以一种模式进行的。这个模式就是其要介绍的8个过程,即每个周期都是由上升(或下降)的5个过程和下降(或上升)的3个过程组成的。这8个过程完成以后,我们才能说这个周期已经结束,才能进入另一个周期。新的周期仍然遵循上述的模式。以上是艾略特波浪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艾略特作为波浪理论奠基人所做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
艾略特波浪理论中的大部分理论是与道氏理论相吻合的。例如,道氏理论将市场趋势分为主要趋势、次级折返趋势和短期趋势,这表明市场存在分形特征,即大的趋势可以细分成小的作用与反作用趋势。道氏理论的次级折返趋势相当于波浪理论的调整趋势,道氏理论进一步指出次级折返趋势由3个短期子浪组成。波浪理论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不过,艾略特不仅找到了走势的变动,还找到了这些走势变动发生的时间和位置,这是波浪理论比道氏理论更为优越的地方。道氏理论必须等到新的趋势确立以后才能发出行动的信号,而波浪理论可以明确地知道目前股价是处在上升(或下降)的尽头,或是处在上升(或下降)的中途,因此可以更明确地指导操作。
与波浪理论密切相关的除了经济周期、道氏理论以外,还有斐波那契数列。艾略特波浪理论中所用到的数字2,3,5,8,13,21,34……都来自斐波那契数列。这个数列是数学上很著名的数列,有很多特殊的性质,是艾略特波浪理论的数学基础,例如其黄金分割比例及其派生的比例关系。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有了波浪理论以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