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只要长期在国内居住,不管是境内的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都统计在一个国家的GDP内。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概念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却是按照“国民原则”统计,无论居住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具有同一国家的国籍,其生产的劳务和产品就都记入GNP中。国内生产总值是被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我国GDP已经多年稳居第二,仅次于美国,表明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实力已大幅增强。
2.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工业总产值与中间消耗的差额,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它的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3.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失业率下降是经济景气度提高的体现,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所以失业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被美国等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广泛采用。但是,我国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所以我国失业率指标不太能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就业情况,所以该指标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参考作用也不大。
4.通货膨胀
通俗地讲,通货膨胀是指国家生产的货币过多,导致货币本来的价值降低,使得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商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指标,一般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测算通货膨胀率,所以它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5.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一般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纪录。这里的“一国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